傳統安全觀

“傳統安全觀”即“傳統的國家安全觀”,是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可以說是自有國家以來到“冷戰”結束這樣一個時期內的各種安全思想和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安全觀
  • :傳統的國家安全
  • 包括:理想主義理論中的安全觀
  • 傳統安全威脅:民族矛盾、宗教衝突
傳統安全觀,傳統安全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

傳統安全觀

它不僅包括了近代以來特別是現代以來各種國家理論和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安全觀點,如理想主義理論中的安全觀、現實主義理論中的安全觀等,而且也應該包括古代的各種國家安全觀,如中國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不同思想體系中存在的有關國家安全的思想,在古希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國家理論中存在的有關國家安全的思想,在《孫子兵法》、《理想國》等著作中體現出來的國家安全思想。例如,《周易﹒繫辭下》載: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於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這就是說,孔子曾說,“危險是由於自以為安全造成的,滅亡是由於自以為能保存長久造成的,動亂是由於白以為政治清平造成的。所以,君子在安全的時候不忘危險,在生存的時候不忘滅亡,在清平的時候不忘動亂,因此生命安全而國家可以保存。《易》說:‘時刻擔心將亡、將亡,國家卻會像栓在桑樹上一樣牢靠。’”這其是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居安思危”的安全觀。

傳統安全威脅

傳統安全威脅是伴隨國家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如民族矛盾、宗教衝突、領土爭端、資源糾紛、意識形態的對立等等。這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外交乃至軍事上的全面對抗,直至爆發武裝衝突。冷戰期間,世界上發生了數百場戰爭,其中大多數是由傳統安全問題引起的。
冷戰結束後,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安全威脅雖然沒有完全消除,但影響相對下降,這是國際局勢總體上不斷走向緩和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同時,在這一大背景下,由於各種國際矛盾的存在和世界發展的不平衡性,一些非傳統安全因素日漸突出。除了日益猖獗的國際恐怖主義威脅和南北差距日漸拉大的貧困問題外,類似亞洲金融危機那樣在一夜之間即導致某一地區多個國家經濟幾近崩潰的經濟安全問題,黑客攻擊國際計算機網路、竊取數據、破壞網路運轉等信息安全問題,愛滋病、SARS等重大傳染性疾病蔓延傳播導致生命財產重大損失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越境走私、販毒、偷渡、非法移民等跨國犯罪問題,污染嚴重、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等生態安全問題,都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對世界和平與穩定構成了新的現實威脅,向全人類發起了挑戰。

非傳統安全威脅

非傳統安全威脅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
一是跨國性。絕大多數非傳統安全威脅並不是一個國家獨自面臨的問題,而是在一個國家受到安全壓力的同時,對其他國家也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脅,甚至波及到整個地區或演變成全球性的問題。
二是威脅來源不確定。多數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主體不是主權國家,而是一些組織或群體乃至個人行為。如當今日益猖獗的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三是突發性強。非傳統安全威脅變化快,流動性大。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世界人口快速大量流動的條件下,有些安全隱患一旦出現蔓延之勢,控制的難度和風險就迅速增大。
四是相互轉化。非傳統安全威脅與傳統安全威脅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也沒有不能逾越的鴻溝。非傳統安全威脅長期積累,在一定時期內得不到有效控制,在一定條件下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衝突或戰爭,最終走向以傳統軍事手段解決的道路。以多邊軍事合作解決特定的非傳統安全問題。軍事手段在解決某些特定的非傳統安全問題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幾十年來以解決非傳統安全問題為背景的國際聯合軍事演習日趨增多,成為國際軍事合作的一個重要內容。以亞太地區來說,過去幾年中,各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發展迅速,出現了多個地區組織、多個平台、多種渠道的合作機制。據不完全統計,亞太地區國家舉行的此類聯合軍事演習每年近百次。這些演習活動,在背景設定、訓練內容、作戰地區選擇等方面,都與以往的軍事演習不同,大大超出了軍事同盟的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