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經典必讀文庫:悲慘世界

《傳世經典必讀文庫:悲慘世界》是2010年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華明玥、林銘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世經典必讀文庫:悲慘世界
  • 作者:華明玥 林銘子
  •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9月1日
  • 頁數:256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34651359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傳世經典必讀文庫:悲慘世界(少年版)》:傳世經典 必讀文庫
《傳世經典必讀文庫:悲慘世界(少年版)》內容簡介:19世紀的巴黎,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偷了一塊麵包,結果被判處19年的苦役。獲釋後,走投無路的冉阿讓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他化名馬德蘭,決心重新做人,10年後他成功地成為商人並當上市長。他收養了苦命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賽特,視她為掌上明珠。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一珂賽特與共和派貴族青年馬呂斯相戀,儘管冉阿讓幾次搬家,但深情的馬呂斯最終仍找到了珂賽特。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也再次出現……最終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但當他表明身份後,馬呂斯卻將他拒之門外,最後得知冉阿讓曾救過自己的命,馬呂斯終於放下偏見,與珂賽特一起回到冉阿讓身邊,但冉阿讓已不久於人世。

圖書目錄

第一部 芳汀
一、一個正直的人
二、沉淪
三、下坡路
四、沙威
五、項馬迪案件
六、波及
七、越獄
第二部 珂賽特
一、實現他對逝者的承諾
二、戈爾博老屋
三、無聲的狗群在黑夜圍獵
四、小比克布斯修道院
第三部 馬利尤斯
一、從巴黎的原子研究巴黎
二、犟外公配倔外孫
三、苦難的妙用
四、兩星相聚
五、鄰居的秘密
六、可怕的陷阱
七、圖窮而匕首現
第四部 普呂梅路的情歌與聖德尼路的史詩
一、普呂梅路的情歌
二、聖德尼路的史詩
第五部 冉阿讓
一、街壘鏖戰
二、污泥與清白正直的靈魂
三、沙威脫軌翻車
四、重逢的喜悅
五、不眠之夜
六、最後一口苦酒
七、黃昏漸漸降臨
八、崇高的影子崇高的晨曦
附錄:《悲慘世界》導讀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維克多·雨果 改編:華明玥 林銘子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法國19世紀的詩人、戲劇家和小說家,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一生精力旺盛,才思過人,文學生涯長達60年之久,在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等文學領域都有重大建樹,一生作品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代表作有:詩集《頌歌和雜詩》,劇本《歐那尼》,中篇小說《窮漢克洛德》,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後記

捧讀《悲慘世界》,最撼動人心的地方,在於全書的厚重之感。同樣是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利斯朵夫》,或是讀《追憶似水年華》,都不會有這種沉甸甸的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僅僅是捧在手上,更是壓在心頭:這是對人類苦難積澱的細緻入微的描摹。不是寫苦難的書,都能有這樣的眼界與積澱,當得起“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卻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沉沉地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四年之久。
小說從1828年就開始構思,創作動機來自一則報上的訊息:1801年,一名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了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雨果以此為故事的引子,打算寫一個被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棄惡從善的故事。從1829年起,他大約花了兩年時間,大量蒐集有關黑珠玉製造業的新聞素材,這便是冉阿讓來到海濱小城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著手做慈善的由來。此外,雨果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通過對囚犯們的著裝、眼神、動作的悉心觀察,抓到了冉阿讓的“魂”;在風雪交加的街頭,剛從酒吧出來的雨果還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但雨果並沒有馬上著手創作,他在1831年到1844年寫了《巴黎聖母院》,寫了許多詩歌和戲劇,卻獨獨沒有動筆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1845年11月,他才“開筆”,一面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一面構思曲折離奇而又生動自然的情節,寫得很順利。1848年2月,書稿已寫出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漩渦,之後又被迫流亡。這本暫定名為《苦難》的大書,命中注定要以“胎兒”的身份隨著作者流亡了。
流亡,不僅意味著要離開祖國,而且意味著放棄既有的地位和榮譽,放棄文壇領袖的頭銜、參議員的地位,還意味著給了作者一個孤獨者的自由,一個獨立思考的人的眼界。他不再顧忌虛假的民主、人權、法律、權勢給他的束縛,也不再顧忌自己的成功形象和既有地位。同情一個苦役犯,感佩一個苦役犯,是的;同情一個淪落為妓女的孤苦女人,同情一個私生女,是的,只有蓋納西島的流亡生活,才給了雨果這樣的心胸,給了他一個大解脫,為他取消了一切禁區,讓他重新審視一切,反思一切。在此基礎上,他為《苦難》手稿做了重大的修改和調整,還大量增添新的內容,使整部作品煥然一新,似乎隨作者接受洗禮,換了個靈魂。雨果憑藉這部作品,超越了時代的束縛和局限,提出:當以天公地道、人性與良心的名義,反對世間一切使男人喪失尊嚴、使婦女墮落、使兒童飽受虐待的東西,不管它披著多么神聖,多么合法的外衣。
1862年7月初,《悲慘世界》甫一出版,就獲得巨大的成功,人們如饑似渴地閱讀,都被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征服了。這部小說人物眾多,情節繁複,但脈絡相當清晰,以芳汀、珂賽特、馬利尤斯為副線的故事,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很自然地歸結於冉阿讓這個人物的身邊來,冉阿讓,才是貫穿全書的主角,他的隱忍與激情,他在善惡之間的轉換,他的傳奇式的命運,構成了《悲慘世界》的骨與肉,精與血。從一個卑微的小人物的後半生,折射出整個巴黎19世紀恢宏的生活畫卷,這才是考驗小說家功力的地方。整本大書是冉阿讓一個人的心靈史,離奇曲折的情節,無巧不成書的分析,精闢人微的心理刻畫,構成了故事張開的兩翼。前者以冉阿讓化名馬德蘭成為富翁,冉阿讓逃避沙威的追捕與珂賽特翻牆進入修道院;德納第向冉阿讓勒索二十萬法郎,恰被大學生馬利尤斯窺見;冉阿讓扛著負傷的起義者馬利尤斯從巴黎下水道中“勝利逃亡”為代表;後者則以冉阿讓偷竊卡福汝主教家的銀器時的矛盾心態;冉阿讓得知項馬迪被誤認為“苦役犯”的輾轉反側;馬利尤斯面對父親的恩人將謀害女友的父親時的靈魂撕扯;以及馬利尤斯得知岳父冉阿讓是在逃苦役犯時心中的惶惑為代表……正是這些跌宕的情節和矛盾的心理,加上無所不在的雨果式“歷史考證”和“時政議論”,構成了《悲慘世界》中活生生的人間百象。《悲慘世界》問世後,被轉譯成多種文字,改編成電影和戲劇,它的元處不在的戲劇張力和衝突能量,它的稍帶誇張的內在激情,深深吸引了全世界的讀者和觀眾,讓這部偉大的作品拭去時光的塵埃,依舊熠熠生輝。

序言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是以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為藍本而創作的,當時,一名貧苦農民因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獄後又因被釋囚犯必須持黃色身份證而找不到活乾,處處碰壁。這一悲慘的現實深深地觸動了雨果,使他前所未有地花費十七年時間來構思,寫成初稿;又花費十七年時間來完善整個故事,拿出了這部鴻篇巨著。雨果在僅有兩百字的“作者序”中,指明了創作的目的:揭露因法律和習俗造成的壓迫,暴露這個世界如何壓迫了三類人:赤貧令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冷漠使兒童贏弱。他試圖以這部小說的問世使社會的痼疾得到療治。這部作品結構繁複,脈絡清楚,全書分為五大部分:《芳汀》、《珂賽特》、《馬利尤斯》、《普呂梅路的情歌與聖德尼路的史詩》以及《冉阿讓》,以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悲劇為核心,構築了19世紀巴黎貧民的生活長卷。
這部濃墨重彩的小說在反映現實生活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成就,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巴黎的貧民窟、修道院、法庭、監獄、大學生居住的拉丁區,無所不包,構成了廣闊而真實的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長卷;小說集中地體現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雨果認為,世界上存在著兩種法律: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醒良知;低級的法律是刑罰,它只會激起人的反叛心而加深犯罪。前者的體現者為卡福汝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為真正的人;而後者的代表正是警探沙威,他如鷹犬一樣跟蹤冉阿讓,迫害走投無路的芳汀,如冷血動物,他最後的投河,標誌著現行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虛弱及它最後的破產。當然,作者企圖以人道主義作為消除社會痼疾的“萬能藥”,顯然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但這並不能抹殺小說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交相輝映的光輝,本書可以說是以浪漫主義風格為先導,以現實主義為底蘊,以誇張筆法塑造不同尋常的典型人物,以虛構的偶然的因素來推動情節的發展,使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與此同時,小說精當的語言和濃郁的抒情氣氛也使讀者欲罷不能。可以說,正是這部小說,奠定了雨果“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的崇高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