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泐文

傣泐文

“傣泐文”、亦稱“傣庸文”,是古代“勐泐”(即“泐國”、漢譯“景隴國”)、“勐庸”(即“庸國”、漢譯“蘭納國”或“八百媳婦國”)傣族使用的文字。“勐泐”傣族自稱“傣泐”、其使用的文字便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稱“傣庸”、其使用的文字便又是“傣庸文”。今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南部、寮國豐沙里省、緬甸撣邦第四特區是古泐國的範圍;古泐國以南,今泰國清萊府、清邁府、帕堯府、南奔府、南邦府、夜豐頌府,寮國琅南塔省、博膠省、烏多姆塞省、琅勃拉邦省、沙耶武里省,緬甸東撣邦(薩爾溫江以東),是古庸國的範圍。

“傣泐文”或“傣庸文”又稱作“蘭納泰文”,與暹羅泰文(泰國文)、瀾滄泰文(寮國文)、越南泰文(傣端文)、北方大泰文(傣哪文)、南方大泰文(傣繃文)、阿薩姆泰文(古阿薩姆文)並列為傣泰民族七大字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傣泐文
  • 外文名:Lanna Written words
  • 來源:婆羅米文
簡介
公元1180年,大理國境內的傣族首領詔真率屬民南下、征服瀾滄江/湄公河中游地區各部族,修建王城“景隴”、組建聯盟國家“勐泐”(泐國);公元1262年,“勐泐”的附屬邦“勐庸”(庸地)向南擴張,修建王城“清萊”、另組聯盟國家“勐庸”(庸國);“勐庸”(庸國)開國君主詔芒萊是“勐泐”(泐國)開國君主詔真的外孫,兩國關係非常密切。
公元13世紀中後期,“勐庸”與“勐泐”共同接受了南傳上座部佛教,記錄上座部佛教典籍的巴利文在“勐庸”與“勐泐”得到普及;後來,“勐庸”佛教僧侶根據當地傣語發音特點,以巴利文為基礎、參考孟文和緬文創製出一種文字,這種文字先是在“勐庸”與“勐泐”佛教僧侶之間傳播,後又隨佛教僧侶還俗、普及到“勐庸”與“勐泐”民間。“勐泐”傣族自稱“傣泐”,所以稱這種文字便是“傣泐文”,而“勐庸”傣族自稱“傣庸”,這種傣文便又是“傣庸文”;實際上,“傣泐文”和“傣庸文”為同一種文字。中國元朝的《招捕總路·八百媳婦》記載:“渾乞濫手書白夷字奏章,獻二象”,“渾乞濫”是芒萊幼子,“白夷”是元朝對傣族的稱呼,“白夷字”就是蘭納泰文(傣泐文/傣庸文)
蘭納泰文(傣泐文/傣庸文)源於古印度婆羅米文。婆羅米文分南北兩路傳播演化,南路演變為巴利文後、經斯里蘭卡傳到中南半島。蘭納泰文(傣泐文/傣庸文)由巴利文演變而來,字母由半圓組合或顛倒、冊轉方向構成,是一種拼音文字,自左至右橫寫,詞不連字,音節間有空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