傌姓,又寫作傌姓,因“傌”字在普通字典中查不到,電腦里在早年也沒有錄入,傌家村村民戶口本上的姓氏都是“傌”字。2011年,村里人向派出所申請,才將此字改正過來。中國姓氏,人口極少,主要分布於山東地區,源於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名。《章丘縣誌》中記載有此姓。又有一支改姓禡姓,主要分布於河北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傌
- 外文名:Ma
姓氏起源,姓氏故事,獨一無二,“傌”姓來歷已說不清,“傌”姓原非傌家村獨有,傌家神廟見證歷史,現今傌家村民風很淳樸,姓氏分布,
姓氏起源
傌(mà)姓,中國姓氏,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名傌,其子以父名為氏,世代相傳,稱為傌姓。
姓氏故事
獨一無二
1984年進行地名普查時,為尊重當地民眾的意願,從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相關機構批准了傌家村的村名,傌家村正式標記在我國標準地名地圖冊上。2007年10月13日,傌家村被收錄進濱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名錄。
“傌”姓來歷已說不清
在惠民縣東南有一個村子——傌家村,曾經有人寫文章稱這是“中華獨有‘傌’字村”。
在這個900多人的村子裡,95%以上的村民都姓“傌”,而“傌”姓在新華字典中查不到,是中國獨有的“傌”姓家族。
5月13日,在傌家村村委辦公室里,村書記傌守信給記者展示了一本名為《中華姓氏譜“馬”》的書,該書由現代出版社和華藝出版社出版,在此書第21頁最後一段寫到:關於“傌”家姓氏的來歷,史上有很多傳說。
書中記載:山東的傌姓,原為馬姓的一支,因祖先得罪朝廷,雍正皇帝將其改姓為“罵”,世淪為賤民。直到民國初年才去掉“罵”字上的兩個“口”,在一旁添上“人”字旁,成為“傌”。
說法一:相傳該村以前叫罵家,顧名思義該村有好吵罵、打群架、愛告狀、打官司的陋習。後來一縣官發了怒,“去掉雙口脫韁馬,加上單人勒馬行”,於是將“罵”改為“傌”。從此該村又逐漸形成了講文明禮貌、團結友善、仗義行事和見義勇為的美德。
說法二:傌家村人為人仁義厚道,愛助人為樂。但是人丁一直不旺。鄰村人受恩於傌家村的幫助,就通過各種渠道將此事給皇帝反映。皇帝了解情況後,將該村的“罵”字姓去掉雙口,添上單人。“皇上賜給的‘人’,可能有一種吉祥如意的象徵,預示著祖祖輩輩能夠繁衍不息。再者,按照傳統風俗,去掉口,也避免了病從口入,避免了病災導致的人丁不旺。”傌家村原支書傌吉柱說。
傌吉柱給記者講述了一段故事。有一天,傌家鄰村陷棣州一農戶家裡的牛走失,著急之下,該農夫就通過各種方式尋求幫助,傌家村村民聽說此事後,所有壯丁都出來幫助丟牛的農戶尋找。最終將丟失的牛送至陷棣州該農戶家中。這個事跡在七里八鄉一直傳為美談。
說法三:傌家村村支書傌守信提供的“庚寅年(1950年)版本《傌氏宗譜》中記載,“傌”氏子孫在第七世前都用“罵”姓,到了七世時,家族只剩7人。當時,族人非常惶恐,就請風水先生來破解。風水先生告訴他們是姓氏的緣故,於是將“罵”姓改為“傌”姓。
至於哪一種說法才是真實的已經無法考證,村里人誰都說不清。傌家村幾位村民都表示,真實的來歷是什麼已經沒有那么重要,對於保留下來的這些傳說,需要及時記錄下來,“沒有後人記錄,說不定哪一天連這些傳說也聽不到了。我們這樣一個齊心的‘傌’氏家族那該多惋惜呀。”
“傌”姓原非傌家村獨有
記者在傌家村“庚寅年(1950年)版本《傌氏宗譜》里看到這樣一段修譜序言:“吾傌氏族原籍即墨嶗山傌家窪,大明洪武二年,奉召遷移至直隸棗強轉移於惠邑原籍”,由此推斷,“傌”姓早在氏族定居惠民之前就有了。
遷至惠民陷棣州一帶後,傌軍佐及其後代在此住下來繁衍生息,傌軍佑攜帶自己的家屬遷至直棣南皮(現在河北省境內),村名為“禡家口”。
傌守信介紹,現在村子現有的人口中,有“希彥克吉守洪林(鵬)騰起飛”這些字輩,其中“林”字輩也叫“鵬”字輩。
傌吉柱回憶,大概是1960年之後,有河北禡家口的人也來過。當時傌字姓的族譜只到“守”字輩。這位河北人來了之後才重續了“洪林(鵬)騰起飛”五字輩。
尋根問祖的這個河北人很熱心,和村里人之間因為祖脈相連,也有一股親熱勁。”傌吉柱說。
1988年前後,從河北來了一個50歲上下的男子,“禡”姓“科”字輩。“他老家也是河北禡家口的,是傌軍佑的後代。”他來是要重續族譜,傌吉柱說,千里迢迢來尋根,讓人覺得非常親近,“年代久遠的同宗人,讓人說不出的感慨。”
在現今的姓氏中,“傌”氏已為傌家村獨有,那分化不開的歷史淵源,讓現如今的傌家後人更有凝聚力和家族榮譽感。
傌家神廟見證歷史
從青島遷至惠民後,傌軍佐的後代在傌家村世世代代定居下來。據流傳下來的說法,明末清初(也有一說是清朝)的時候,傌家人在村子裡修建了一座神廟。
記者在村民的帶領下來到了傌家神廟的舊址。傌家神廟房檐的角落裡或者梁椽縱橫間依稀可見破敗的痕跡。
神廟東西長10米,南北寬6米左右,“以前以神廟為中心,是一個很大的院落,比這要大得多,之後牆被推倒,被改造為住宅,只留下了這一座神廟。”
據惠民縣史志辦提供的信息,“傌氏宗祠又稱傌家廟,位於傌家村西隅。傌氏宗祠是明代建築。此廟坐北朝南,為民族傳統建築風格。此廟為磚木結構,青磚砌牆,飛檐翹角,兩山飾以吻獸;東西兩山牆外上端方青磚砌成,上有浮雕圖案。此廟雕刻細膩,古樸大方,小巧玲瓏。該建築為魯北地區僅存的明代建築珍品。”
老村民介紹,“這是典型的四梁八柱,雖然經歷了那么多的風風雨雨,神廟還是雄姿屹立。”村民傌吉華介紹,在他年幼的時候,依稀記得房樑上還有好看的畫,“畫得非常精緻,都是彩色的,好像是油彩,畫的也像是人物。”後來經歷了一些變故,樑上的畫兒都被破壞了,現在已經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傌吉柱忽然想到了什麼,他說:“這個神廟最早的主人是一個和尚。”
傳說神廟最初的主人叫雲光和尚,這個和尚的道行很高,平常也總會給村民一些驚喜。這天,老雲光和尚坐在傌家神廟前和村人閒聊,這時,從南邊路上走過來一位農夫,推著車子艱難地往前走,老雲光和尚指著推車農夫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對村人說,“我可以讓這個人省省力。”說著,他在地上畫了一個圈。這時,村人再抬頭一看,推車的農夫真的不見了。雲光胸有成竹地說,“你們去莊北看看吧!”幾個孩子跑過去一看,推車農夫果然走在了莊北的小道上。
在場的幾位村民介紹,關於老雲光和尚的故事不少,但時間過去這么久,村民能記起並耳熟能詳的,也只有這一個了。就現在看到的一層的神廟,據說以前曾是二層小樓,後來因為黃河決堤,下面的一層被埋在地下了。
這座廟宇在2010年11月21日被惠民縣人民政府確定為惠民縣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都是我們傌家村的根,以後我們會對這座神廟好好地修繕。”在談起傌家神廟的時候,村支書傌守信告訴記者。
現今傌家村民風很淳樸
因“傌”字在普通字典中查不到,電腦里在早年也沒有錄入,傌家村村民戶口本上的姓氏都是“馬”字加一“人”字旁。2011年,村里人向派出所申請,才將此字改正過來。
“許是獨有姓氏的緣故,村子人心很齊,在七里八鄉都是很有名的。”村支書傌守信說,村里人的大事小情,互相都喜歡幫忙,遇到有人受欺負,村里人也總是喜歡主持正義。
“村子的風氣也一向不錯。”宋橋社區包村的工作人員王德華告訴記者,“夜不閉戶也不會出現偷盜的事情,這是民風淳樸的一種表現吧。”
為了給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村支部負責人決定在村委會前面建造一座娛樂場所,“村民們的生活條件提高了,要給他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傌守信說。
2007年10月13日,傌家村被收錄進濱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名錄。1984年,在進行地名普查時,為尊重當地民眾的意願,從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報經省地縣地名機構審批、國家地名管理機構備案,將這延續六百多年的傌家村名,正式標誌在我國標準的地名地圖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