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驥(1918~1939),原名傅驥元,滿族,吉林省扶餘縣人,193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出生於進步知識分子家庭,在扶餘縣滿蒙兩級國小畢業後,就讀于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學。他聰明勤奮,學習成績一直保持班級第一名。“九·一八”事變後,傅驥流亡到北平,進入國立東北中山中學高二班學習。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愛國學生舉行盛大的抗日救亡遊行,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傅驥投身革命洪流,成為運動的骨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驥
- 別名:傅驥元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吉林省扶餘縣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39年
- 職業:革命者
- 信仰:共產黨
- 性別:男
人物生平,革命經歷,人物事跡,壯烈犧牲,
人物生平
傅驥(1918—1939),滿族,原名傅驥元,吉林省扶餘縣人。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隊第九支隊政委。
傅驥的父親傅仲霖,20世紀30年代初曾任吉林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吉林大學教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到北平,任國立北平東北中山中學教務主任。良好的親職教育,在傅驥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傅驥在家鄉吉林省扶餘縣讀完滿蒙兩級國小,繼而到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學讀書。“九一八”事變以後,傅驥流亡到北平,進入國立東北中山中學高二班學習。該校有30多個班級,2000多名師生員工,絕大部分是東北愛國知識青年,他們堅決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
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後,傅驥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並成為運動中的骨幹。同年的“一二·一六”運動前夕,學校中的革命骨幹、積極分子分頭髮動同學醞釀成立學生會,參加北平的學生遊行示威。大家推選傅驥為學生會主席。12月16日清晨,全校學生分八路縱隊,衝破了北平軍警的阻攔,走上街頭,會同北平市3萬多名市民、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活動,抗議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日本,反而迎合日本“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著手組建“冀察政務委員會”。“一二·九”和“一二·一六”運動後,全國各地學生紛紛回響北平學生的愛國運動,各階層人民也組織起來,形成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傅驥參加了由北平學聯組織的南下擴大宣傳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返回北平後,從事發展“民先”活動。
1936年2月初,民先成立大會在燕京大學召開,傅驥和妻子王哲一起參加了成立大會。1936年暑期,傅驥考入北平中法大學物理系。入校後擔任北平民先第一區隊隊長,負責北平的中法大學、輔仁大學、朝陽大學、平大女子文理學院以及崇實、崇慈、一中、五中、東北中山中學的民先工作。他一邊學習,一邊參加革命活動,發展民先組織,培養訓練骨幹。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他多次組織同學下鄉宣傳抗日,慰問抗日將士和傷病員。一次在市郊宣傳,傅驥被警察逮捕,校長曹清華出面交涉才得以釋放。
傅驥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後,偽北平當局把抗日進步人士的檔案交給日本人,情況非常危急,傅驥接到中共黨組織的緊急通知,與妻子王哲化裝後離開北平,經天津到煙臺,又輾轉來到濟南。幾天后,中共黨組織安排他到韓復榘部政訓處與齊燕銘、劉震等一起做統戰工作。濟南淪陷後,傅驥離開濟南到徂徠山區,找到了中共山東省委。1938年,組織先分配他到八路軍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工作,6月又調他到第三支隊政治部任科長,分工宣傳工作。傅驥多才多藝,能編能演能唱能畫,走到哪裡就把抗日宣傳到哪裡,深受戰士和老鄉的喜愛。
1938年12月,中共黨組織調傅驥回到中共山東分局駐地沂水縣王莊工作,後又派他到諸城、安丘、高密三角地帶爭取愛國進步人士王林肯合作抗日。王林肯原是老同盟會會員,抗戰前曾任縣長,頗具愛國心。他組織了500餘人的武裝隊伍,國民黨頑固派也在拉攏他。正當他舉棋不定之時,傅驥趕赴王林肯處做說服動員工作。王林肯很快和傅驥成為好朋友,欣然接受了傅驥的建議,並將其武裝隊伍整編為八路軍第九支隊,王林肯任司令員,傅驥任政委。傅驥發揮自己政治工作與組織工作的特長,較系統地向指戰員講解共產黨的抗戰主張、抗戰形勢、抗日游擊隊的性質與任務、紅軍的傳統與紀律等等,結合培養骨幹,發展共產黨員,開展軍事訓練,大大提高了部隊的素質和戰鬥力,部隊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他還組織民運工作隊,深入鄉村向民眾宣傳抗日游擊隊與抗戰的關係,動員老百姓支持部隊。第九支隊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很快由500餘人發展到700餘人。
1939年3月,山東縱隊開始第一期整軍,第九支隊與八支隊、二支隊合編成新的一支隊。傅驥奉調回到山東縱隊指揮部聯絡部,在部長姚仲明領導下工作。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和中共山東分局的統戰政策,團結友軍共同抗日,山東縱隊領導黎玉、姚仲明派傅驥等到駐魯的國民黨五十七軍中開展工作。他們與五十七軍中的一些中下級軍官進行接觸,轉達了中共山東縱隊團結友軍共同抵抗日軍的誠意。
1939年3月,傅驥被中共黨組織派往山東分局黨校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校黨總支書記。不久,國民黨頑固派開始猖狂反共,逮捕、扣押、殺害黨政軍工作人員。為開展反頑鬥爭,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中共山東分局組織了以黨校副校長陳明為團長的工作團,傅驥帶領部分工作團成員深入到沂水西部三、四區,協助地方恢復被國民黨頑固派破壞的中共黨組織,發展地方武裝,建立和擴大民主政權。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
1939 年6 月,日軍糾集2 萬餘人對沂蒙抗日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大規模“掃蕩”。日軍以沂水縣東里店為中心,分進合擊,並於7 日出動飛機轟炸東里店鎮。駐東里店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只帶少數警衛部隊倉皇逃向臨朐山區,其基層軍政人員也大部躲進大山中。中共山東分局為便於活動,有組織地自王莊撤出,轉移到沂水縣二區,原駐沂水縣夏蔚鎮的分局黨校,隨分局機關轉移到二區胡同峪村一帶。因為分局機關隊伍過於龐大,行動遲滯,分局便將黨校等單位分離出來,要他們單獨堅持反“掃蕩”鬥爭。傅驥和分局黨校副校長陳明、教務主任潘維周,共同挑起帶領教職工和學生在極艱苦條件下生存、戰鬥的重任。
此次“大掃蕩”過去以後,中共山東分局作出部署,在根據地整頓中共黨組織、民眾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傅驥作為工作團的指導員,與劉增浩、楊琳等帶領分局黨校學員到沂水二、三區工作。三區鬥爭環境複雜,共產黨的基礎相對薄弱,工作團重點對三區開展工作;他們對經過“掃蕩”的民眾組織進行了整頓,審查各組織負責人的政治表現,在此基礎上,著手籌備建立區、鄉兩級抗日民主政權。傅驥向各界民眾、積極分子宣傳,讓他們推選自己的代表作為選舉區、鄉政府的組成人員。他還耐心做非黨左派分子、擁護抗戰的中間人士的工作,爭取地方紳士參加抗日民主政權,真正貫徹黨的“三三制”政策。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三區抗日民主鄉政府、區政府順利誕生。傅驥和工作團成員又主持召開了共產黨員代表會,選舉了中共三區區委,從而使沂水三區抗日工作得以鞏固與發展。二區與三區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
1939 年8 月,完成工作團的任務以後,傅驥和劉乾等3 名同志返回山東分局駐地, 途經沂水縣沙地村時被依仗土頑武裝沂蒙大隊的反動地主陳子俊父子拘捕,後秘密殺害於挑擔崗子山麓,年僅21 歲。
傅驥犧牲後,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和當地民眾把他就地安葬,1945 年中共沂中縣委、縣政府將烈士遺骸遷葬於王莊革命烈士陵園。
革命經歷
父親傅仲霖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30年代初,任吉林高師校長、吉林大學教授。九一八事變後,流亡到北平,任國立北平東北中山中學教務主任。他經常教育傅驥,“將來收復東北就靠這青年一代了”。
受父親影響,“一二·九”運動後,傅驥參加了北平學聯組織的南下擴大宣傳團,完成抗日救國宣傳任務後返回北平。1936年2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在燕京大學成立,傅驥任區隊長,並介紹其夫人王哲參加了“民先”組織。1936年暑假,他考入了北平中法大學物理系,他一邊學習,一邊從事革命活動。以“民先”第一區隊隊長的身份,負責燕京大學、中法大學、輔仁大學、朝陽大學、平大女子文理學院和崇實、崇慈、一中、五中、東北中山中學的“民先”工作。他組織同學下鄉宣傳抗日救國,慰勞抗日將士。領導並參加在北平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動。1937年7月28日北平淪陷後,傅驥輾轉天津、煙臺、濰縣到濟南,與中共山東省委接上關係,被分配到韓復榘三軍政訓處,同齊燕銘、劉震等一起做統戰工作。濟南淪陷後,傅驥由萊蕪轉到徂徠山區,在冶莊、口鎮一帶發動民眾,組織抗日武裝。1938年,傅驥同愛人王哲一起被派往八路軍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工作。同年6月,調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三支隊政治部任科長,分管宣傳工作。他能編、能演、能唱、能畫,多才多藝,走到哪裡宣傳到哪裡,深受戰士和抗日民眾的歡迎。後擔任三支隊八團政委兼二、九(淄川二區、長山九區)中心區委副書記。1938年12月,黨組織派他到諸城、安丘、高密的三角地帶,幫助愛國人士王林肯組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九支隊。在傅驥夫婦及李奇等人的幫助下,1939年1月上旬,將王林肯組建的武裝隊伍(500餘人)改編成第九支隊,王林肯任司令員,傅驥任政治委員。九支隊成立後,部隊很快發展到700餘人。同年3月,傅驥調山東分局黨校學習,後留校任校黨總支書記。同年夏天,日本侵略軍進行“掃蕩”,山東分局黨校組成工作團,校長陳明任團長,傅驥任副團長,深入到沂水縣三、四區,協助地方恢復黨組織。傅驥帶領學員到沂水縣三區,發展地方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取得顯著成績。
人物事跡
傅驥在家鄉吉林省扶餘縣滿蒙兩級國小讀完了國小,接著考入吉林省永吉市毓文中學。他勤奮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本家一位哥的幫助下,他開始閱讀魯訊、巴金等人的著作,並參加一些反日、反軍閥的宣傳演出活動。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山河破碎,傅驥流亡到北平,進入國立東北中學高二班學習。該校有30多個班級,兩千多名師生員工,絕大部分是東北愛國知識青年,他們懷著一顆打回老家去的愛國之心,堅決擁護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1935年一二九運動前後,傅驥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並成為運動中的骨幹。一二一六前夕,學校中的革命骨幹、積極分子分頭髮動同學醞釀成立學生會,參加北平的學生遊行示威。大家推選傅驥為學生會主席。12月16日清晨,全校學生分八路縱隊手挽手,高呼口號,從學校正門沖了出去。他們衝破了反動軍警的阻攔,迅速走上北平街頭會同北平市3萬多名市民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活動,抗議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日本、反而迎合日本“華北政權特殊化”的要求而著手組建“冀察政務委員會”在中山中學遊行的隊伍中,有位帶頭高呼“打倒大漢奸振贏”口號的青年學生,正是大漢奸蕭振贏的侄子蕭朝舞,是中山中學高預五班的學生。他之所以大義滅親走上革命道路,正是傅驥引導教育的結果。傅驥聽說蕭振贏的侄子在高預班學習,就利用同學同鄉的關係去接觸他、認識他,進而曉以革命道理,終於感化了他,使他加入了革命行列。蕭振贏和日本特務秘密談判的重要情報,就是他向地下黨組織提供的。後來,蕭朝舞毅然奔赴延安,壯烈犧牲在晉冀抗戰的戰場上。“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後,全國各地學生紛紛回響北平學生的愛國運動,各階層人民也組織起來,形成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地的新高潮。傅驥參加了由北平學聯組織的南下擴大宣傳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返回北平後,從事發展“民先”活動。1936年2月初,“民先”成立大會在燕京大學召開,傅驥和妻子王哲一起參加了成立大學。同年暑期,傅驥考入北平中法大學物理系。入校後即擔任北平“民先”第一區隊隊長,負責北平大學,中法大學、輔仁大學、朝陽大學、平大女子文理學院以及崇實、崇慈、一中、五中、東北中山中學的“民先”工作。他一邊學習,一邊參加革命活動,發展“民先”組織,培養訓練骨幹積極分子,傳遞進步書刊和馬列主義小冊子。1937年七七事變前後,他多次組織同學下鄉宣傳抗日,慰問抗日將士和傷病員。有一次在市郊宣傳,被反動警察逮捕,校長曹清華出面交涉才被放回來。
傅驥在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七七事變以後,偽北平當局把抗日進步人士的檔案交給了日本人。情況非常危急,傅驥接到組織的緊急通知,要他迅速離開北平。他和妻子王哲化裝後離開北平,經天津到煙臺,輾轉到濟南。幾天后,組織安排他到韓復榘部政訓處與齊燕銘、劉震等一起做統戰工作。濟南淪陷後,傅驥離開濟南到徂徠山區,找到了中共山東省委。1938年,組織先分配他到八路軍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工作,6月又調他到第三支隊政治部任科長,分工宣傳工作。傅驥多才多藝,能編能演能唱能畫,走到哪裡就宣傳到哪裡,深受戰士和老鄉的喜愛。傅驥任三支隊八團政委時,駐在離張店十幾公里的王固村,正是由於民眾基礎好,情況及時準確,所以才使張店的日軍和漢奸武裝外出搶掠時常常空手而歸。
1938年12月,組織上調傅驥到中共山東分局工作,後又派到諸城、安丘、高密三角地帶爭取愛國進步人士王林肯合作抗日。王林肯原是老同盟會員,抗戰前曾任過縣長,有愛國心。他組織了500餘人的武裝隊伍,國民黨頑固派拉攏他。正當他舉棋不定時,傅驥趕赴王林肯處做說服動員工作。王林肯很快和傅驥成了好朋友,欣然接受了傅驥的建議,並將其武裝隊伍整編為八路軍第九支隊,王林肯任司令員,傅驥任政委。隊伍也迅速發展到700餘人。針對部隊成分複雜,素質差的問題,傅驥進行了艱苦細緻的思想工作,開設政治課,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培養骨幹積極分子,發展黨員,開展軍事訓練,大大提高了部隊的素質和戰鬥力。
1939年3月,傅驥被組織派往山東分局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校黨總支書記。不久,國民黨頑固派開始猖狂反共,逮捕、扣押、殺害我黨政軍工作人員。為開展反頑鬥爭,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中共山東分局組織了以黨校校長陳明為團長的工作團,由傅驥帶領部分黨校黨員,深入到沂水西部三、四區,協助地方恢復被敵人破壞的黨組織,發展地方武裝,建立和擴大民主政權,經過一段艱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8月,傅驥回山東分局向分局做了工作匯報。幾天后,傅驥和劉乾等三名同志在返回工作地點,途經沙地村被反動地主武裝殺害。年僅22歲。傅驥犧牲後,當地政府和民眾把他就地掩埋。1945年,遷葬於王莊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