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式八卦掌形成於廣州,傅式八卦掌創自河南省沁陽縣馬坡村人傅振蒿(1881-1953)。傅式八卦掌不僅在中國獨樹一幟,享有盛譽,而且在美國、加拿大、巴西和東南亞各國也廣為流行。麥寶嬋主持的波士頓中國武術研究所,黃理主持的澳洲中國武術學校,香港郭運平開辦的武術館,都堅持授傅家拳術。振嵩著有《傅式八卦掌》、《斯文體育》等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傅氏八卦掌
- 起源發展:清朝鹹豐年間
- 形成地點:廣州
- 鼻祖:傅振蒿
起源發展,風格特點,單換掌法,
起源發展
清朝鹹豐年間,
董海川於北京傳授“八卦連環掌”,簡稱“八卦掌”。董海川生於清朝嘉慶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於光緒八年(1882年)。原名繼德,後改為海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人。自幼好武,雲遊四方。投名師,訪高友,學習了多種拳術,取其精華,整理了一套較完整的拳術套路練法——八卦掌。董老先師名聲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華。董老先師去世後,尹福,程廷華二人對八卦掌加以發揚光大,承先啟後。遂在清末慈禧年間盛於民間。
傅式八卦掌創自河南省沁陽縣馬坡村人傅振蒿(1881-1953)。傅16歲時入村中武學社拜陳家溝傳人陳延禧習陳式八卦掌,後又拜北京賈岐山習八卦掌。1920年入奉軍李景林部,與李邀集的武術家多有交流。1929年應聘入兩廣國書館任教,與顧汝章,萬籟聲、耿德海、王少舟等南下傳授武術,被合譽為“五虎下江南”。傅晚年集太極、兩儀、八卦(龍形掌)諸拳種精華,取精用宏,創編了傅式八卦掌、劍套路,後又創編了太極閃電掌。傅式八卦掌,以腰氣勁為主體,步法採用川字步為基礎與八卦步相合。講究落步時腳尖落地為先。動作結束時,後腳尖必須向前,使其身體沒有偏左偏右,保證尾閭中正。傅振蒿去逝後,其子傅永輝繼承父業從80年代起著手整編原傳套路。目前,廣州市武術協會武當拳會致力於研究和推廣傅式拳技。
傅振蒿(1881-1953年)號乾坤,王曲鄉馬坡村人,傅式八卦掌的創始人,中國近代頗有名望的武術家。傅振嵩先生乃為八卦拳宗師董海川的第三代傳人之一,亦系河南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陳延華(字會傑)之弟子,後又曾拜賈岐山、馬貴等名師,故其八卦拳造藝甚深。他生前與孫祿堂、楊澄浦均為摯友,在八卦、形意、太極等內家拳方面都作了互相交流和切磋,彼此影響甚大,故傅振嵩先生的武術造詣極深,曾任南京中央國術館教師,廣東省國術館副館長,國立中山大學武當拳教師等職銜,一九二九年與顧汝章、萬籟聲、王少舟、耿德海聯袂南下廣州傳授國術,贏得當時盛傳武林界“五虎下江南”的美譽。
振嵩16歲時,本村集資禮聘八卦掌祖師董海川的高徒賈岐山創辦武學社,他想學武而又無錢交學費,只得每天晚上到村東大廟武場偷學練武。後被發現,曾幾次被趕走,但他每晚必至。他這種頑強好學的精神,感動了賈老師,充許他免費進場學習。從師9年,振嵩練就一手耍太極球絕技,雙手將20斤重的太極石球拋起兩米多高,然後以胸接住並彈回,再用手接住。走八卦步時他能用兩手將兩個石球同時旋轉,如走盤之珠,學成武術之後,經常抱打不平、除惡揚善,鄉親們誇他是“有功夫的勇士”。
1920年,振嵩棄農從軍,在張作霖部下當兵。此間,
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成立,振嵩被聘為八卦掌總教師。翌年,中國國術館在南京舉辦中國國術考試,預賽時,有一選手以勇猛異常的衝鋒拳一口氣連勝20多名選手。這時振嵩上台應戰,先以八卦掌攻守法對付對方,不分勝負。後以“老僧披衣”之式將對方摔倒在地。從此,傅振嵩在武術界威名大振,當時《大公報》編印的《國術名人錄》中,將傅譽為“虎將”。
1929年,兩廣國術館在廣州成立,振嵩應邀赴廣州任教。聯袂南下的還有北方拳師萬籟聲、顧汝章、耿得海、王少舟,這就是武林掌故中所說的“五虎下江南”,1930年,振嵩及其長子傅永輝隨張子江率領的武術團赴香港表演了精湛的武藝。
現任廣州武當拳會會長是傅振嵩的弟子李煌生。他和師兄翟榮基,及梁強亞的弟子劉稚潔等前輩至今仍在廣州市烈士陵園教授傅式八卦掌等內家拳術。建國後,傅振嵩得到黨和人民的關懷和尊重,在1950年廣州舉行的第一屆體育運動會上,傅振嵩被選為表演委員,他和葉劍英、方方、朱光等廣東省和廣州市的領導同志一起觀看比賽。
1953年4月26日晚上,振嵩應邀到廣州嶺南文物宮(現廣州文化公園)進行表演。他雖年逾古稀,但仍神采奕奕,不減當年。表演中,他時而蟠龍絞柱,時而青龍伏地,急速的旋轉、翻騰,觀眾正看得如醉如痴時,他突然而止,靜如嵩岳。表演結束,觀眾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在觀眾的再三要求下,72歲高齡的振嵩不顧年邁又從頭表演了一遍,由於表演過度疲勞,當晚回家便眩暈不適,隨送醫院,診斷為腦溢血,於5月1日與世長辭。
振嵩畢生為發揚中華武術而辛勤耕耘,桃李滿天下,廣州有名的老拳師梁日初、馬日清、王洪、翟榮基和肇慶市武協主席林朝珍以及香港八卦掌名師孫寶剛等都是傅振嵩的門徒。他的長子傅永輝現任廣東省、廣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傅振嵩一生中有不少得意弟子,享譽國際武壇的梁強亞便是其中之一。梁強亞為傅振嵩的入室弟子之一,因傅有一段時間居住其家,梁能日夜得到師傅的言傳身教,精心傳授,加上自己天資聰穎和勤學苦練,得到了傅的真傳。自1984年廣州武當拳會成立後梁強亞一直擔任拳會的常務理事和副會長,併兼訓練組組長,從事拳會的日常事務及組織培訓工作,使拳會在廣州越來越有影響力,並為拳會培養了大批的後備人才,如何熾華、林行乾、周勝、劉稚潔等。1996他移居美國並創立了"國際武當拳會",為發揚傅振嵩的武當拳術和推廣中華武術走向世界而作不懈努力。2004年,美國選了十二名名揚世界的中華武術名師來製作掛曆,梁強亞就是其中一名。
風格特點
八卦掌是以道家的吐納、
咽津、導引圖、龍守、虎引、龜咽、蛇曲等仿生與功法,溶健身、技擊與意念活動為一體而發展至今,故道教思想是武當八卦掌的核心。道教歷來重視養生延壽、修道成仙、追求“長生不老”。其修煉宗旨是“法天貴真、靜觀天道”,並將自己的身體與自然融為一體。“重人貴生”是道教的精義,極為重視今生,認為生長、生命、生存,是生道的本體。養生術成了道教的精粹,立足之本。
現在流傳甚廣的傅式八卦掌是由傅振嵩創編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也叫八大掌,又叫八趟拳。以手法、身法、步法在走轉中起手落扣、滾鑽爭裹、虎坐鷹翻、沉肘松肩、縱橫連環。在擰旋走轉中強調身形調動氣機,剛柔相濟,典雅端莊。每招每勢平整規矩,給進一步習練更高深的八卦掌技術,打下堅守的基礎功夫。
傅式八卦掌,以腰氣勁為主體,步法採用川字步為基礎與八卦步相合。講究落步時腳尖落地為先。動作結束時,後腳尖必須向前,使其身體沒有偏左偏右,保證尾閭中正。特點是縱橫連環,柔化剛發,能攻善守。
單換掌法
傅式八卦掌之“單換掌”:
八卦奧密在轉掌(單換掌),一式通,百式通,千變萬化在心中。不必將八掌練全,只將單換掌習熟,則變換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單換掌或轉掌上下功夫足矣,開始時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個字都要琢磨,有一處做不到就白練了,且氣易上浮,應平心靜氣,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練。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單換掌,而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會有內勁產生,身體會有整勁的感覺,再練其它套路會很容易。單換掌形簡意深,實戰性強,八卦功夫盡在其中。基本功在單換掌中,其它七掌多是變化而已,只要步法、單換掌對,八卦掌就已經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後多練增加功力,否則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練走轉和單換掌。八卦全部變法都以單、雙換掌為本。各派不同的單換掌本質東西對了,外形很隨意,所以單換掌的用法就很多。單雙順為基本掌法,式子簡單,但身法難練,練好單雙順就得到八卦真諦。
單換掌從動作外形看,兩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兩腳一擺一扣,從外表看它是一個面對圓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則掩肘,於頭右側上方,右掌於左肘外側下方,兩手指向上,兩腳對弧線的推掌動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頭頂氣沉、沉肩墜肘、兩臂圓撐、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兩膝相抱、腳趾扣地,無一處不在頂勁,無一處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護後下方,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圓撐、五指?>微扣,雙手感覺是在抓抱籃球一般,勁力達到五指,既是外頂內按。通過“舌抵齒扣、提肛溜臀,氣沉丹田”的心法,結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擰腰、裹胯的方法練習。只要架正、氣通、意合就可以加強掌力和產生螺旋力,積累在走轉換式之中逐漸打通全身筋脈,平衡陰陽,也具備了擊技的基礎。換勢的時候是穿掌,腰轉掌穿,易做成類雲手的開掌而不是穿。
初習單換掌,掌對前方;繼續努力,掌對圓心;繼續苦練,掌過圓心,胸對圓心,此時雖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沒有擰旋到位,沒有越過這一層面,功夫不能產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礎上,至胸腰過圓心、頭扭向里圈肩的肩窩處,下額放在肩井穴,後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後掌的肘尖下對肚臍,前掌下對後腳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與後腳的腳根在一條垂直線上。這樣才是身架擰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轉自如,似行雲流水,運掌轉換,突變灑脫,說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節已解開貫通,力自然達四梢,周身勁力必飽滿無疑。遵照下順上逆中圓的身架而練至渾身擰成一股繩,從而所獲得的整勁,也叫渾元勁、螺旋勁。
走八卦單換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撲一手後兜,將這個架子維持住,兩手不要再動。在圈子上的內腳直走,外腳內拐,這樣就走成了圓圈。劈拳一手前撲一手後兜時,隱含著向左右的撐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將這隱含的勁撐圓了。走八卦練的是渾身的完整,手勢不動,要以身動手。內腳直走,身子前進,架子就有了向前撲的勁,外腳內拐,身子側轉,手臂就有了向外擼的勁。一撲一擼地走圈,勁力就鼓盪上了。練單換掌看似兩手不動,其實勁力在不斷地翻騰,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雞翹腳般隨時能獨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腳不離地的走。
有人練八卦轉一會,就頭暈目眩,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腳脖子轉出來的,而是頭領出來。頭首先要虛頂,只有虛頂了才能轉動靈活,頭微一側轉,整個身子就得調過來。這個圈子是一側一側走出來的,所以偏門攻防的意識就養成了。學會了調身子,重量就跟上了。這么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頭”的好法子。而且劈拳兩臂發揮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圓了,所謂“兩弘圓則氣到丹田”,可以養生出內勁,有身輕力厚之妙。弘是兩臂內側的肌肉,兩臂通著呼吸,兩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氣息就能向下深入。腦門有頂意,拳頭的分量就加大,後腦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見單換掌“以頭領身”的訓練多么巧妙,脖頸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著東西了,單換掌是先有頭功再有腿功。
前掌虛實牛舌樣,轉掌時一手在前,松肩、墜肘、舒指、坐腕,五指上豎回裹,虎口撐圓,掌根向前頂,其外形酷似耕牛口中伸出上舔的舌頭,虛是五指,實是掌根,其勁力也和牛舌一樣,舌根處是硬的,舌體是柔軟的。另一隻手藏於前肘下,隨時出擊,後手變前手,出手不見手,暗藏殺機,使敵難防。左手推右手拉時用單換掌就能換成右手推左手拉。
單換掌就是八卦拳的核心。太極學最出丹田之氣,並產生八卦拳的核心勁法。因太極左陽右陰,故以兩儀平衡。單換掌在一氣變化中是兩儀,兩儀練的是中和陰陽二氣,實質上單換掌還是在練走,還是在練太極學。八卦走的是動的三體式。單換掌上承陰陽旋轉一氣流行,自求一氣伸縮,下載四象萬象變化之源。一氣出,其餘掌式,盡由意動。式上講求上下相連、內外六合。知單換,八卦明。前輩所說苦練單換掌三年,實際上就是練習左旋右轉。單換掌整個過程只有一個轉身,雙換掌轉換了兩次,雙換掌無宮位為內取象,雙換掌屬外取象,單換為八掌式母,雙換掌為八形掌母。每個掌勢都是要左右練,不管敵人在左或在右都能熟練的使出來打擊敵人。單換掌是外用的根基和變化,雙換掌是內修的基礎,走法與要領不同。單換掌鍊氣與力的分合,氣歸氣,力歸力,雙換掌鍊氣與技,先天八掌只有觀念,沒有定法。其動作皆用行步,毫無停止,進行中皆以變化擊人,有一定形無一定之勢,神明莫測,然終不出單換掌之功。
單換掌裡面包含了八卦掌的主要的勁法,如雙手爭勁,身體擰勁,雙肘和雙腿的裹,掌根的翻塌等等。單換掌勢包含了八卦之勁,拳架工整,勁技完整,內含推、托、帶、領、搬、扣、劈、進八法。知開合、了收放、明吞吐、曉翻轉,八卦真理了悟大半,與順勢掌同參事半功倍。對於八卦掌之十六字勁法都會有所體會,八卦走轉身形之基礎;陰陽、虛實、剛柔、動靜之變化;包含了八卦掌的基本打法。練好後八卦掌的基本要求及勁法可以說基本掌握。雖然其它七掌各有特點,但是總的原則、勁法是不會改變的,單換掌不能作為一個套路訓練,手、眼、身、法、步;精、氣、意、力、神缺一不可。再訓練時注重伸縮、周身鼓盪,丹田擠壓、身體開合,轉換時要求擰、纏、包、裹等方面。
八卦起手結尾都無非單換掌,功純後未見其手人已敗跌,無非是一手單換掌與敵互動間沾抹變化,如停於那手如何用,則必真用之時發覺無一掌堪用,掌握好最基本的要領就行了,並不在乎一招一式的如何如何,具體的招式在實戰中,可以用出來的很少的,真正可以用的只有八卦掌的本質。松,墜,輕,擰,疾,還有氣沉丹田。功夫不到八卦一招都用不上稍幫點擋架而已,功夫一到單換掌即是無量掌,可沾穿翻壓撞探捆搬截攔擗搜骨戳搓,無一不在單換法內,微動即得。功深時周身一掌,無處不能捆人擊人。八卦掌中暗藏點法甚多,點時必以抵隙貼實,再用全身氣力一吐,則沉重如山,必透膚里。
單換掌的用法,應加上暗腿的要求,起步擺,跟步扣,擺到位置,扣到地方,方能打的脆;以斜取正是八卦掌的特長,馬上能形成以兩手對一手,兩腳對一腳的優勢局面。應注意暗腿的使用,不要讓對方起腿膝。單換掌不在乎是否真的力大或快,只要讓你的對手覺得你快和力大就行,也許你並不快和力大,這才是真正修煉出來的力大和快,其中大部分來自於巧。第一個接手主要是分內門及外門,如我右手接對方右手為內門接手法,反之我右手接對方左手為外門接手法,無論內門及外門接手,目標都是穿開正面,在左右兩門擊打,步法會在穿掌時自動走位,一接一穿一打是手法打人,或一接一穿拔對方根是鑚翻勁打人,又或一接而拔對方根是胯步打人。第二手可穿可上架可欄亦可捋。第三手打上打下可用拳用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