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傅伯成
- 字號:字景初
- 出生時間:1143年
- 去世時間:1226年
簡介,生平,宋史記載,作品,
簡介
傅伯成祖父傅察,官至吏部員外郎,出使金國不屈遇害。父傅自得,蔭補承務部,官至吏部郎中、福建路轉運副使。
早年從朱熹學。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調連江尉。試中教官科,授明州教授。歷知閩清縣、連江縣。寧宗慶元初,召為將作監丞,出知漳州。歷提舉湖北常平茶鹽、成都路提點刑獄。入為工部侍郎,以沮開邊出為湖廣總領。嘉定元年(1208)拜左諫議大夫,以不附和史彌遠出知建寧府,移知鎮江府。八年致仕。寶慶二年卒,年八十四。謚忠簡。有《竹隱集》,已佚。事見《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七《龍學竹隱傅公行狀》,《宋史》卷四一五有傳。曾為莊簡公李光第五子李孟傳撰墓志銘。
生平
隆興元年(1163年),傅伯成與兄伯壽同登進士。淳熙五年(1178年),他出任福建路連江知縣時,發動百姓大修東湖水利,在下流“築石堤300餘丈,民蒙其利”。又在學宮後鑿井,當地百姓取名“傅公泉”。
慶元元年(1195年),傅伯成任將作監丞。當時韓侘胄受寧宗寵信,十分專權,千方百計逼使趙汝愚罷相,並一再貶謫,太府寺丞呂祖儉上書陳諫,被貶韶州(治所在今廣東省韶關市)。傅伯成上書寧宗,說呂祖儉不應當因上書而被貶,要求朝廷“毋使下竊直諫之名,上有罪言之謗”,並極論朋黨之禍,結果也被貶任漳州知州。
傅伯成到漳州,創建惠民局,救濟民病,又建造東溪橋,為橋三十五,治道千二百丈(折3686.4米),郡人在道旁摩崖刻記他的惠政。不久朝廷升遷傅伯成為工部侍郎。
開禧年間(1205~1207年),韓侘胄為建稀世之功,請寧宗舉行北伐,傅伯成上疏反對。韓侘胄不悅,不久將傅伯成調任湖廣總領。“開禧北伐”終因南宋缺乏充分的準備而失敗,之後重新起用傅伯成提點兩浙東路刑獄。未幾,除直龍圖閣知慶元府(治所在今浙江省寧波市)兼沿海制置使。嘉定元年(1208年),擢升左諫議大夫。
傅伯成在任左諫議大夫時,拒絕史彌遠為了獨攬朝政對他的引誘、拉攏,史彌遠記恨,貶傅伯成權吏部侍郎,不久又貶到建寧府(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甌縣)任知府。
嘉定三年(1210年),傅伯成以寶謨閣待制知鎮江府,適遇當地發生饑荒,傅伯成想方設法賑濟災民,“全活饑民,瘞藏野殍”。
寶慶元年(1225年),傅伯成已過耄耋之年,朝廷又徵召他赴闕任職,不久加寶文閣學士、提舉祐神觀,奉朝請。
寶慶二年(1226年)八月,傅伯成在家中逝世,享年約84歲,贈開府儀同三司,端平三年(1236年)諡號忠簡。墓在南安縣金雞鄉崇順里蘇嶺之原。
傅伯成著有《竹隱居士集》30卷、《奏議》10卷、《耄志》6卷。
宋史記載
《宋史》卷四一五*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傅伯成,字景初,吏部員外郎察之孫。少從朱熹學。登隆興元年進士第,調連江尉。試中教官科,授明州教授。以年少,嫌以師自居,日與諸生論質往復,後多成才。改知閩清縣。丁父艱,服除,知連江縣。東湖溉田餘二千頃,堤壞。即下流南港為石堤三百尺,民蒙其利。
慶元初,召為將作監,進太府寺丞。言呂祖儉不當以上書貶。又言於御史,朱熹大儒,不可以偽學目之。又言朋黨之敝,起於人主好惡之偏。坐是不合,出知漳州,以律己愛民為本。推熹遺意而遵行之,創惠民局,濟民病,以革禨鬼之俗。由郡南門至漳浦,為橋三十五,治道千二百丈。
兩為部使者,遷工部侍郎。時權臣方開邊,語尚秘。伯成言:“天下之勢,譬如乘舟,中興且八十年矣,外而望之,舟若堅緻,歲月既久,罅漏浸多,苟安旦夕,猶懼覆敗,乃欲徼幸圖古人之所難,臣則未之知也。”相府災,同列相率唁丞相,或以為偶然者,伯成正色謂:“天意如此,官師相規時也,以為偶然乎?”丞相色動。遂陳三事:一曰失民心,二曰隳軍政,三曰啟邊釁。進右司郎官,權幸有私謁者,皆峻拒之。出為湖、廣總領。朝議欲納金人之叛降者,伯成言不宜輕棄信誓,乞戒將帥毋生事。御史中丞鄧友龍遂劾伯成,罷之。
嘉定元年,召對,面諭:“前日失於戰,今日失之和。小使雖返,要求尚多。陛下不獲己,悉從之。使和議成,猶可以紓一時之急;否則虛帑藏以資敵人,驅降附以絕來者,非計也。今之策雖以和為主,宜惜日為戰守之備。”權戶部侍郎史彌遠初拜相,麻詞有“昆命元龜”之語,閩帥倪思以為不當用,御史劾罷思。伯成因對及其事,帝曰“過當”者再。對曰:“思固過當,但恐摧抑太過,遂塞言路,乞明詔台諫侍從,竭盡底蘊,無以思為戒。”李壁謫居撫州,伯成言:“侂胄之誅,壁與有功,不酬近功,乃追前罪,他日負罪之臣,不容以功贖過矣。”
伯成未為諫官也,嘗言:“彌遠謀誅侂胄,事不遂則其家先破,侂胄誅而史代之,勢也。諸公要相協和,共議國事;若立黨相擠,必有勝負,非國之福。”又勸丞相錢象祖:“安危大事,以死爭之;差除小者,何必乖異?”拜左諫議大夫,抗疏十有三,皆軍國大義。或致彌遠意,欲使有所彈劾,謂將引以共政。謝之曰:“吾豈傾人以為利哉。”疏乞詔大臣以公滅私。
左遷權吏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寧府。蔡元定謫死道州,歸葬建陽,乃雪其冤於朝。進寶謨閣待制、知鎮江府。全活饑民,瘞藏野殍,不可勝數。制置司欲移焦山防江軍於圌山石牌,伯成謂:“虛此實彼,利害等耳。包港在焦、圌之中,不若兩砦之兵迭戍焉。”圌山砦兵,素與海盜為地,伯成廉知姓名,會郡都試捕而鞫之,無一逸去。獄具,請貸其死,黥隸諸軍。
嘉定八年,召赴闕,辭不獲,行至莆,拜疏曰:“臣病不能進矣。”除寶謨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致仕。理宗即位,升直學士,落致仕,予祠,錫金帶。伯成辭免,乃進“昭明天常、扶持人極”之說,詔進一官。
寶慶元年,與楊簡同召,尋加寶文閣學士,提舉佑神觀,奉朝請。雖力以老病辭,而愛君憂國之念不少衰。聞大理評事胡夢昱坐論事貶,蹙然語所親曰:“向呂祖儉之謫,吾為小臣,猶嘗抗論。今蒙國恩,叨竊至此而不言,誰當言者。”遂抗疏曰:“臣恐陛下不復聞天下事矣。方今內無良吏,田裡怨咨,外無名將,邊陲危急,而廉恥道喪,風俗益偷,賄賂流行,公私俱困。謂宜君臣上下,憂邊恤民,以弭禍亂。奈何今日某人言某事,未幾而斥,明日某人言某事,未幾而斥,則是上疏者以共工、驩兜之刑加之矣。昔韓愈論後世人主奉佛,運祚短促,唐憲宗大怒,將抵以死,自崔群、裴度戚里諸賢皆為愈言,止貶潮州,尋復內徙。今上疏者非可愈比,然在列之臣,無一為言者,萬一死於瘴癘,陛下與大臣有殺諫者之謗,史冊書之,有累聖治。臣垂盡之年,與斯人相去,風馬牛之不相及,獨以受恩優異,效其瞽言。”不報。明年,加龍圖閣學士,轉一官,提舉鴻慶宮,復辭。
伯成純實無妄,表里洞達,每稱人善,不啻如己出,語及奸人誤國,邪人害正,詞色俱厲,不少假借,常慕尸諫,疏草畢,亟命繕寫,朝服而逝,年八十有四。贈開府儀同三司。端平三年,賜謚忠簡。
漳州知州傅伯成與茭蓼橋
宋慶曆四年(1198年)漳州知州傅伯成撥公款建造自漳州至漳浦35座石樑橋,以跨越茭蓼潭的一座為最長,共17孔,稱茭蓼橋,俗稱為“長橋”,以後,長橋成為地名。
作品
句
歲晚松篁期苦節,春光桃李任我情。
擬和元夕御詩
元夜新添一月春,曲輕花嫩未成塵。
笙歌滿地醉還醒,樓閣中天奐且輪。
新樂妙如儀鳳舞,遠人動似塞鴻賓。
不知湛露恩多少,但見三韓拜舞頻。
擬和元夕御製
萬戶千門繡作團,未央宮闕聳巑岏。
燈花無數排金粟,月魄不空倚扇紈。
香繞御爐煙羃羃,玉瑤仙佩響珊珊。
遊人共說歸來晚,一枕鈞天好夢殘。
送留正知贛州
尚書鎮章江,慈母懷嬰兒。
去年甫去郡,未覺棠陰移。
如何失調馭,眾目驚睽睽。
詔書念前績,趣志持州麾。
重臨亦云寵,去後良多思。
素馨花
昔日雲鬟鎖翠屏,只今煙冢伴荒城。
香魂斷續無人問,空有幽花獨擅名。
五峰岩
山中亦何有,煙雲扶層梯。
疊石撫空罅,洞水涵清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