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西白家莊居民,盜鄰鴨烹之。至夜,覺膚癢。天明視之,葺生鴨毛,觸之則痛。大懼,無術可醫。夜夢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罰,須得失者罵,毛乃可落。” 而鄰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嘗征於聲色。某詭告翁曰:“鴨乃某甲所盜,彼深畏罵,罵之亦可警將來。”翁笑曰:“誰有閒氣罵惡人!”卒不罵。某盜窘,因實告鄰翁。翁乃罵,其病良已。
異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者之宜戒也: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者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偷鴨求罵
- 外文名:TOU YA QIU MA
- 年代:清朝
- 作者:蒲松齡
- 文學體裁:文言文
基本信息,作品導讀,作品原文,作品注釋,文章譯文,文章賞析,文章寓意,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寫了一個偷鴨求罵的故事,表達了當時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偷鴨雖不是大事,卻是不道德的事,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批評。這個小偷尤其不能讓人原諒的是,自己做了錯事不說,還誣陷他人,這就更應該受到批評乃至懲罰了。
名稱:《偷鴨求罵》,也作《罵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本)年代:清朝作者:蒲松齡 體裁:記敘文
作品導讀
白某偷鄰居家的鴨子吃,身上長出了鴨毛,最後不得不向鄰翁坦白承認,讓他把自己痛罵一頓,鴨毛才褪落。這則故事以荒誕的手法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有了缺點或做了壞事,只有把它揭露出來,並痛加批評,才能真正改掉缺點和錯誤。
作品原文
邑西白家莊居民,盜鄰鴨烹之。至夜,覺膚癢。天明視之,葺生鴨毛,觸之則痛。大懼,無術可醫。夜夢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罰,須得失者罵,毛乃可落。” 而鄰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嘗征於聲色。某詭告翁曰:“鴨乃某甲所盜,彼深畏罵,罵之亦可警將來。”翁笑曰:“誰有閒氣罵惡人!”卒不罵。某盜窘,因實告鄰翁。翁乃罵,其病良已。
異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者之宜戒也: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者也。
作品注釋
1、邑(yì):縣城 。
2、葺(qì):重重疊疊
3、翁:稱老年人,老頭兒。
4、詭:欺騙。
5、雅量:寬宏大量,不斤斤計較。
6、征於聲色:表現在語言和臉色上 。
7、征:這裡是表現出來的意思。在原文中意為表露
8、聲色:聲音和臉上的表情。
9、某甲:舊時書面語中稱“某個人”,沒有姓名,就說“某甲”。
10、卒:最終。
11、窘:尷尬。
12、良:的確。
13、已:止,這裡指病好了。
14、攘:竊取。
15、大懼:害怕。
16、盜:偷盜。
17、無術可醫:沒有辦法可醫治。
18、而鄰翁素雅量:可是鄰居老人一向氣量大。
文章譯文
在縣的西邊白家莊有某個居民,偷了鄰居的鴨煮來吃。到了夜裡,覺得全身的皮膚刺癢難耐。等到天亮一看,原來渾身長出了毛茸茸的鴨毛,碰到就疼。這個人恐懼了,沒有辦法可醫治。一天夜裡他夢見有個人告訴他:“你的病是上天給你的懲罰,只有讓失主罵你,鴨毛才會脫落。”可是鄰居老人一向氣量大,平常損失東西,並不會表露在臉上或嘴上。於是,這個偷鴨的人就騙老人說:“您的鴨是被某甲偷走,他最怕人罵,您責罵他也可以警告他不再來偷。”老人笑著說:“誰有閒氣去罵那些惡人呢?”最終並沒有罵他。這個人感到尷尬,只好把實情告訴鄰居老人。於是老人才罵他,而這個人的病就痊癒了。
寫怪異故事的人(就是作者蒲松齡)說:太厲害啦,偷盜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盜居然渾身長出鴨毛!太厲害啦,罵人的人應該小心啊:一聲罵竟然會把盜賊的罪孽減輕!但是,行善的人是有辦法的呀,那鄰居老人,是用罵的方法行善事的呵。
文章賞析
《罵鴨》所敘述的故事,在當代人看來只是天方夜譚式的笑話,誌異嗎!或者說也有看作是作者理想人生中的一個美好願望。在近三十年的思想積累里,我們一直在努力淡化著蒲松齡那樣的傳統文化積澱;進入現代化社會以後,人們生活在一個提倡法而不尊重法,貶低義理而利用義理的文化環境中,這樣理解《罵鴨》的文化思想就不足為奇了。 而《罵鴨》所表述的文化現象,是西方文化一直不曾涉足的,直到21世紀心理學才開始探討和研究的,是漢文化賴以立論的內求諸己的文化現象。它反映了社會文化基礎環境和自我行為價值觀念發生矛盾時,其劇烈的衝突對自我身心造成的巨大傷害。類似這樣的實例和書證很多,我一隻注意搜求著,來支持自己的信念。 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了頭,是強烈的憂憤意識引起的身心變化;諸葛亮三氣周瑜,至使周瑜惱羞成怒,怒火攻心,血管破裂,吐血而亡。類似“忐忑不安,如坐針氈;驚弓之鳥,杯弓蛇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類的情形比比皆是。 在實際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事例。 台北市警署多名警員因瀆職犯罪被拘捕後,發生了警員家屬集體示威抗議事件。理由是他們的丈夫在獄中受到了非人的虐待。當局調查後證實根本沒有此事。原來警員家屬,平時就從他們的丈夫口中,了解到警員對待人犯的手段。在他們自己被拘捕後,家屬的心理壓力當然就異於別人,幻想出了被殘酷虐待的場面,受不了這樣的精神折磨,而自發組織抗議的。 唐太宗一生征戰,機關算盡,而在生命的盡頭時,自己的信念壓服不了自己的行為價值標準時,鬼影重重,喊冤索命。精神不堪其擾,不能忍受這種自我精神折磨時,最後求助於佛,上演了一出西天取經。唐太宗是個明君尚且如此,況且其它。有道是,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只是當今世界有幾個不是以術愚人之輩。以有幾多心中無鬼、問心無愧的坦蕩君子? 英國泰晤士報曾報導:一清潔工人,常年在高壓線路下工作,他總是擔心高壓線會掉下來。一天,在他工作的時候,高壓線真的掉下來了,落在他的身上,他真的被電死了,解剖後發現肝臟、心臟破裂,完全是中電的症狀,只是掉下來的線卻是沒有電的線路。 我們的現代人並不用害怕身上會長出鴨毛來,因為近三十年來我們接受著這樣的一種價值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時間是金錢,金錢就是一切。良知和良心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逐步完全淡化。這種意識上的偏激激發我們為創造財富無所不用其極,因為我們窮怕了。我們曾經從那樣艱苦的境地走過來。 三十年來,我們在不斷地否定我們曾經有過的信仰,三十年來,我們也以新的價值觀念薰陶著下一代。而我們在兩種價值觀念的鬥爭撞擊下,陶冶未熟,非器非坯,遊走於邊緣地帶。好在我們本來就是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 而在新的價值觀念、新的物質基礎之上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當他們的思想和未來的新文化、新的價值觀念發生矛盾時,這種思想鬥爭會給他們造成多大的傷害呢? 當另一種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時,我們鑄就的下一代將怎樣溶入社會?我們現在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受到的自我傷害最小呢? 這是一個不斷轉型的社會,年輕的一代太順了,幾乎沒受過任何挫折。他們要走的路還很遠。 “出者不傷人,入者自傷也。“這已經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了。 我們還能以輕鬆的心情來看待《罵鴨》所揭示的問題嗎?
文章寓意
這則故事至少給人兩點啟示:一是告誡那些做賊的壞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不管他偽裝得再好,也遲早會被別人發覺的,所以千萬不要做違背良心的壞事。二是勸誡那些受害之人,對於壞人壞事一定要檢舉揭發,只有這樣,才能打擊他的惡習,讓他不再危害人間。只有適當的懲罰,才能讓這些人醒悟、改惡從善。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小說家,字留仙(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盤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1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蒐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經人蒐集編定為《蒲松齡集》。他的書中常常出現“故家子”、“故大家子”(均指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等,多多少少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