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最簡單的定義就是人格的正常和諧的發展。心理學對於健全人格的相關特徵有學術角度的定義,認為可以從五個維度來定義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性格(內外傾)、人格品質(善惡)、責任感、情緒穩定性、思維開放性。

健全人格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的反面是不健全人格。當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出現了偏離或稱障礙時,我們就需要對之加以糾正和解決。這個過程就是人格的健全過程。於是我們就把一個人人格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協調的情形稱為人格不健全。反之,一個人人格發展平衡、和諧的正常狀態,我們便稱之為人格健全。健全人格的培養過程,就是要促進人的個性特徵的全面發展以達到人格發展的正常狀態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健全人格
  • 心理學:人格
健全人格的標準,1.愛心,2.忍耐,3.寬容,4.樂觀,5.平和,6.節制,7.謙遜,8.守信,9.責任感,10.自省,健全人格結構,套用,

健全人格的標準

1.愛心

一個人只有擁有愛心,他的存在才能對他人和社會具有價值,所以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的道德體系中都將愛心作為道德的最高準則,它是道德思想的出發點,也是道德思想的最終歸宿。人們的愛心大小是有差異的,根據愛心的大小可以劃分出許多不同的層次。愛心的最低層次是只愛自己,愛心很小的人甚至對自己的子女和配偶也缺乏真愛,他們撫養子女的目的只是為了“養兒防老”,出於純功利性的動機,如果不能達到此目的,他們可以毫不顧惜地將子女拋棄,甚至虐殺。第二層次的愛是對子女和配偶的愛,因為這種愛包涵著一些本能的生物學因素,因而這種愛的層次並不很高。第三層次的愛是對父母和兄弟姊妹的愛,許多人能夠無條件地全心愛自己的子女,卻不能以同樣的愛心對待父母,所以愛父母和兄弟姊妹的層次要比愛子女和配偶的層次更高。第四層次的愛是對朋友和同事等與自己相識並有較深交往的人的愛,這類人重友情,對朋友真心實意,他們對朋友的關懷和幫助完全出於情感的需要,沒有其他功利性目的,付出時並不期望得到什麼回報。第五層次的愛是對素不相識的人的愛,這種愛有時可以超越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成為對整個人類乃至眾生的愛。擁有這種愛的人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和對生命價值的關懷。現實社會中處於第二、第三層次的人較多,達到第四層次的人也有一些,而能達到最高層次則不容易。

2.忍耐

忍耐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意志力,也就是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克服困難的能力。有時也表現在對時機的耐心等待或延遲滿足上。這方面素質較好的人面對困難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標,因而事業上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對這方面國外的一些專家曾經做過跟蹤觀察,結果發現在兒童時期表現出較強忍耐力的人,成年後生活及事業上的成功程度明顯高於忍耐力較差的人,可見應充分注意對兒章的忍耐力的培養。

3.寬容

寬容是指一個人的胸懷寬廣,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或不同的意見能夠給予適度的包容,對冒犯過自己的人能夠原諒。寬容必然會使一個人擁有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有助於事業的成功,也有助於保持自己內心的平靜。

4.樂觀

樂觀是健全人格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它能使人更加從容地面對困難和挫折。樂觀可以使人發揮更大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事業成功的前提之一。

5.平和

指一個人具有較強的調節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輕易發怒。具有這種素質的人必然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更善於與他人合作,所以事業上成功的機會更多,家庭生活也更為美滿。

6.節制

節制是對自身需求的約束能力。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但對其滿足應適可而止,否則無止境地追求很可能導致不利的後果。節制也會使人知足常樂,保持良好的情緒。

7.謙遜

謙遜不是表面上和口頭上的謙虛,而是發自內心地對自己和他人的客觀認識。因為任何成功和失敗都受許多因素的制約,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許多個人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所以無論取得多大成功也不應該自高自大,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也不應輕視。謙遜不僅可以使一個人進步,而且可以減少他人的嫉妒,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8.守信

一個人由於受某些條件的限制可以不答應別人的某些要求,但一旦答應了就應該盡全力做到。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才能立足於社會。

9.責任感

責任感是對自己行為所產生後果的充分考慮,並且勇於承擔由此引發的各種後果。責任感可以使一個人具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使自己的行為更符合多數人的利益。

10.自省

自我反省在東西方道德思想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這種素質對人格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人只有通過自省才能發現自身的缺陷,才能夠自覺地進行自我調整,從而走向自我完善。
以上各項標準只是完美人格的理想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恐怕沒有人能夠真正達到完美的境界。但這並不等於說,這樣的目標就沒有意義,因為我們只有首先知道和承認這一目標,才能不斷地努力去實現它。另外,以上標準在實踐中還要掌握適度。強調愛心和寬容不等於善惡不分和放棄是非原則,強調節制和樂觀不等於滿足現狀,不思進取。

健全人格結構

健全人格是一個結構性概念。把人格看成是一個相對穩定而又不斷變化的結構,是認知人格理論的共識。一般認為,人格是由一組特質組成,特質是構成人格的基本單位。特質決定著個體的具體行為。人格特質在時間上具有穩定性,在空間上具有普遍性;各種人格特質是每個人都有的,不過在表現上因人而異,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健全人格就是要根據不同的任務要求和不同的人的實際,力爭通過努力,讓個體在人格特質的表現上有所變化。沒有表現出來的要激發和挖掘;表現程度低下的要有所上升和加強;表現極端的要給以疏導和調節以免造成人格障礙。我們認為,作為一個結構性概念,健全人格的結構應當是一個多層次、多水平、多側面、富有內在邏輯關係的、完整的心理成分構成物。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認知、情感、意志三種心理成分是人格的最基本的構件。它們的和諧發展在人格的健全上意義重大。方俊明教授就把知、情、意三方面達到高層次的發展水平且協調配合得很好的均衡高型的心理結構看作是健全的人格結構。從人格所涉及的心理內容上來分析,大體上應當包含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行為的動力與調控系統以及外在的典型的穩定的行為特徵。它們也組成了由高到低的邏輯層次結構。世界觀、人生觀是最高層次的,它制約著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行為的動力與調控系統如需要、動機等,人的自我意識和動機情緒系統是居中的調節系統。而中層的人格特質又制約著外在的人格行為特徵(如熱情大方、謹慎、懷疑、獨立等)。
健全人格的心理結構從形式上可以認為是知、情、意三者均衡協調活動的結果。這種心理結構可以減少內心的衝突,高效率地發揮調節與控制個體與內外環境保持動態平衡的心理機能。從內容上看,健全人格則大體包括內隱的人格心理特質和外顯的人格行為特徵兩個方面三個層次。人格心理特質主要包括對社會、集體、他人和自己的態度,以及情感、意志和理智等方面的典型特徵。人格行為特徵則主要體現於個體的社會適應性行為中。從內隱的層次來分析,健全人格涉及人格心理特質的完整性以及人格心理特徵發展的正常性;從外顯的層次來看,健全人格反應的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慣常的行為方式(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環境等)的合目的性和合社會性。而在內隱和外顯層次的中間,則存在由自我意識和動機情緒系統組成的行為調控機制,它成為聯繫兩者的橋樑和紐帶。這樣,我們就將健全人格的心理結構看成工字型結構,如右圖所示。
健全人格結構健全人格結構

套用

發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於個體身心各方面的廣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於個體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潛能的充分和諧的發展,並非意味著所有品格一樣的均質發展。健全人格的培養不是學校教育的獨屬階段,而是伴隨著一個人終生的過程。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我們應當加強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統一,個性培養與責任感培養的統一,以培養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