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日

做生日

亦稱“過生日”。漢族壽誕風俗。即慶賀誕生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做生日
  • 亦稱:過生日
  • 釋義:慶賀誕生日
  • 起於:南朝幼兒生日之宴客
起源,相關文獻,客家人做生日,

起源

起於南朝幼兒生日之宴客,至唐朝漸成習俗。此後,自天子至庶人無不做生日。一般歲數的生日多從簡,而逢十的歲數,則比較隆重,稱為“大生日”或“大壽”。二十歲前,是大人給孩子慶賀,父母長輩送予禮物,以資紀念;五十歲前是自賀,若小輩已成年,也買禮物慶賀;五十歲在上則是後輩給長輩賀壽,以示孝心,稱為“做壽”。此俗之形成,與漢族尊老敬老的民族心理、道德觀念有關,因古代壽命越長,越受人尊敬,因而老年人的生日都稱為“壽辰”、“壽誕”,過生日為“做壽”,賀生日為“祝壽”等。

相關文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自茲已後,二親若在,生至經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父死曰孤),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帝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降誕》:“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孤露之後,不宜復以此曰為歡會。”宋無名氏《愛日齋叢鈔》五:“唐太宗謂長孫無忌曰:‘是朕生日,世俗皆為歡樂,在朕翻為感傷;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欲承顏膝下,永不可得,此子路有負米之恨也!’......泣數行下,群臣皆流涕。則前世人主未以生日為重,而慶賀成俗已久矣。”鐘毓龍《說杭州.說風俗.生日》:“有三種不同。其一自出請帖邀客者,其文曰:某月某日賤子幾十初度,治筵敬請。其二由子孫出名請客者,其文曰:家嚴或家慈幾十壽辰(如父母同庚而合做生日者,則曰雙慶),桃觴敬請。亦有並不出帖,親友知之而群來祝壽者。出請帖者有意做生日,排場大。不出帖者無排場,備面備席,不過敷衍親戚。是日竟或他出,但令子孫招待,名曰避壽。”

客家人做生日

做生日,在客家分為兩種。一是老人壽誕喜宴,一是小孩生日初慶。小孩生日初慶一般規模不大,賀禮也以外公家為重。老人做生日則不同,其場所選擇、廳堂設定、桌席規模、樂隊人選,應顯得寬鬆、莊重、體面、熱鬧,這裡著重講述老人做生日。
細說起老人做生日,其間規矩程式多矣。吉日選定後,兒孫輩無論在何處工作,均要提前告假回家祝壽。家中也得先在選定的廳堂張燈結彩,貼上對聯喜帖,營造喜慶氛圍。執事人員各司其職,為操辦壽宴做準備。
是日一大早,樂隊先後入門,飲酒食果品後,便吹響了壽慶的號角……
上午十時許,先行食壽湯儀式。在祖公堂上,點燃一對壽燭,通紅透亮,兩根粗大壽香吐出清香,沁人心脾。再供上三牲、神飯、酒水、果品。兒孫輩鳴炮祭祖後,先生引壽星來到上廳中央預設的大圓桌上首,於太師椅(或藤椅)上坐定,廚師用鋪了大紅紙的條盤端來壽湯,放置圓桌上,湯中含工藝全雞、魚肉、肉丸長壽麵等佳肴,再遞上碗筷調羹,擺上壽酒。而後鳴炮奏樂。隨著廳堂門口喜爆聲聲,廳內鼓樂響起,廚師面向壽星,雙手作揖,高聲贊曰:“壽湯煮來噴噴香,捧給壽星親口嘗,男女食了增福壽,椿萱並茂永健康,老當益壯多精神,壽如彭祖八百齡,多子多孫多歡喜,兒孫代代穿朝衣,今日聽我祝讚後,松鶴延年壽天齊。”贊畢,自然有利事紅包。接著,先生招呼壽星的子孫(含女兒女婿外甥)等,男左女右,先長後幼,圍聚在壽星的兩邊下首,依次向壽星敬酒,並送上吉祥話:如“加增福壽”“健康長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壽星享受十年一次的殊榮,喜上眉梢,心曠神怡,非常高興,邊適度飲酒食湯,邊回贈好話。尚在讀書的,祝學業有成;正在工作的,祝步步高升;祝做生意的,財源廣進;祝種田的,年勝一年;再摸摸幼童的頭,願其身體健康,長大成人。廳堂里樂隊吹奏嗩吶胡琴,曲調優美動聽。前來看熱鬧的鄉鄰,嘖嘖稱讚,其樂融融。有積蓄的壽星,按老規矩行拜壽大禮,晚輩跪拜後,要賞給一紅包,金額呈偶數,以示好事逢雙。這場重頭戲過後,大家便忙於迎接賓客了。
這時,隨著催席爆竹的響起,眾賓客絡繹前來,遞上壽禮讓先生登記在大紅禮簿上。中午十二時前,客人基本到齊,接著是安席儀式,這儀式與其他做好事有所不同。按雙排桌論,第一席首席應女壽星娘家的男性長者坐之。第二席的首席則安本房輩分最高的男性入座。而其他如婚嫁喬遷等喜宴安席,均以親朋為主,本房長者,只能在此次席中安個末席。眾賓客入席後,隨著打條盤的通用人員來回穿梭,美味佳肴香味四溢,桌上的名煙佳釀,美不勝收。十二碗豐盛的美味佳肴,可口誘人。眾賓客你請我讓,你敬我回,場面活躍,笑語連連。鳴炮出扣肉時,壽星及其家人從首席起,依次向來賓們敬酒,祝賀聲、音樂聲、杯盞碰撞聲,匯成一曲難忘的交響樂,將老人的壽宴推向新的高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