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官德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是歷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不斷總結為官從政的經驗教訓而逐步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國家治理和官員道德建設的基本規律,凝聚了中華民族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國理政經驗,是當代幹部為官從政和修身養德的有益資材。作者立足現代視角,以虔敬、辯證和揚棄的理念,梳理了中國古代官德規範的主要內容,歸納了古代官德的培養與建設方法,總結了古代官德的積極作用,分析了繼承古代官德應有的態度,探討了古代官德建設的啟示和當代新型官德建設的途徑,從而發揮古代官德文化資政育人的作用。
基本介紹
- 書名:做合格的領導:中國古代官德概要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頁數:296頁
- 開本:16
- 品牌:電子工業出版社
- 作者:吳黎宏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2121516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做合格的領導:中國古代官德概要》作者以豐富的理論研究結合實踐經驗積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角,以人的身體器官和四肢及其功能為喻體,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邏輯順序來論述現代領導者應當具備的領導素養、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做合格的領導:中國古代官德概要》提出了體現領導者綜合素質、領導能力和領導藝術的12個標準,既涵蓋領導者能力、思維、眼光、信念、胸懷、意志、心態、品格、涵養等基本素質,也涉及觀察、分析、決策、統御、用人、溝通、協調、平衡、激勵等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方面的內容,視角獨特、選材新穎、語言生動,富有創意。
作者簡介
吳黎宏 浙江省淳安縣人,文化學者,多年從事古代哲學和行政倫理學研究,出版專著《認識嫉妒》、《成功領導者的12種氣質》、《領導修身養性之道》等5部;參編著作9部;發表學術論文《古代儒家官德思想及現實借鑑》、《淺論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及其啟示》等70餘篇,獲江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一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官德概論
一、官德的內涵
二、官德的特徵
三、官德的源流
第二章 古代官德規範
一、忠孝:德之先
二、仁愛:德之全
三、誠信:德之源
四、公正:德之基
五、勤勉:德之寶
六、謹慎:德之聚
七、清廉:德之本
八、謙虛:德之柄
第三章 古代官德修養
一、立志尚義
二、存心養性
三、省察克治
四、博學多思
五、身體力行
第四章 古代官德構建
一、教化為先
二、齊之以禮
三、以德用人
四、監察整治
五、考績獎懲
第五章 古代官德功用
一、以德正君
二、以德治官
三、以德化民
第六章 古代官德評價
一、古代官德的積極性
二、古代官德的局限性
三、古代官德的繼承
第七章 古代官德思想的啟示
一、加強官德建設勢在必行
二、嚴格道德自律不鬆懈
三、完善官員道德教育體系
四、推進官德規範法制化建設
五、建立健全官員道德監督機制
六、建立健全官員道德激勵機制
後記
參考文獻
一、官德的內涵
二、官德的特徵
三、官德的源流
第二章 古代官德規範
一、忠孝:德之先
二、仁愛:德之全
三、誠信:德之源
四、公正:德之基
五、勤勉:德之寶
六、謹慎:德之聚
七、清廉:德之本
八、謙虛:德之柄
第三章 古代官德修養
一、立志尚義
二、存心養性
三、省察克治
四、博學多思
五、身體力行
第四章 古代官德構建
一、教化為先
二、齊之以禮
三、以德用人
四、監察整治
五、考績獎懲
第五章 古代官德功用
一、以德正君
二、以德治官
三、以德化民
第六章 古代官德評價
一、古代官德的積極性
二、古代官德的局限性
三、古代官德的繼承
第七章 古代官德思想的啟示
一、加強官德建設勢在必行
二、嚴格道德自律不鬆懈
三、完善官員道德教育體系
四、推進官德規範法制化建設
五、建立健全官員道德監督機制
六、建立健全官員道德激勵機制
後記
參考文獻
序言
前 言
近年來,“官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執掌國家政權,各級領導幹部與公務人員代表人民行使公權力,“領導幹部”、“幹部”或“公務員”在社會上也被稱做“官員”,“官員”已經成為一種職業,也要講職業道德,就是要講“官德”;二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人民民眾的民主觀念增強,對官員的監督意識有所強化,要求官員“為官修德、廉潔從政”的呼聲日漸高漲;三是近些年官員道德的嚴重滑坡和腐敗現象的蔓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憂慮和激憤,也引起了執政黨自身的警醒和重視,官員的道德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強調:“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官德問題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而在此前的2011年10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對幹部德的考核意見》;國家公務員局印發了《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大綱》,要求“十二五”時期對全體公務員進行一次職業道德輪訓,內容有公務員的責任、義務和紀律,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等,還包括中國古代如何加強官德修養的內容。
中國古代官德紮根於歷史悠遠、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古代有關官德修養的思想非常豐富和成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之一,值得當代官員學習和借鑑。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從中華傳統美德中去汲取養分。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中華傳統美德的高度肯定和重視。重視道德修養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資源之一,對當代社會道德問題及官員道德建設的重視,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優秀思想的繼承和弘揚。
其實,官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魂,官德問題在我國古代一直得到統治者和有識者的重視。官德在中國發生髮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早在西周就建立了三公、六卿、五官等一整套官僚機構,西周統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孔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儒家“德治”理論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極力提倡“為政以德”與“為官以德”的德治學說。
官德不只是個人問題,直接關係以社會的治理、政權的安危和民眾的禍福。“德,國家之基也”、“為政以德則治,不以德則亂”、“治國之道,當任德也”。只有廣大官員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來治,擔負治國之責的各級官吏自然要有較好的官德。所以說,“授有德則國安,授無德則國亂”、“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古代的官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進,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官德規範,主要內容有公忠體國、以民為本、立身持正、勤勉盡職、嚴謹謙讓、清正廉潔等方面。在思想觀念上,強調為國家、為群體的整體主義價值觀,提倡“夙夜在公”、“以公滅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強調“民為邦本”的人本精神,主張推行仁政、“視民如傷”、與民休息;強調以功績為取向的行政行為規範,要求官吏“以天下為己任”,倡導“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強調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高尚的官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學習和從政實踐修養而成的。古代儒、法、道、墨等各個重要思想學派都十分重視修身,對修身學說闡述得最為系統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了諸多關於加強官員道德修養的觀點,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大學》把儒家關於以德治國的基本理想和實行方法分別歸納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三綱領”和“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其中“修身”是整個德治程式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體方法,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最終目的,所以說,“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古代統治者和思想家在德治實踐中,深切體會到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對官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提出了“德主刑輔”、“德法兼用”的思想,主張“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通過德法相濟、禮法結合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古代統治者還推行“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的治官之道,逐步建立了相當嚴格的官員選拔任用、考核獎懲和監督管理制度,切實做到以德用人、以德律官。
中國古代官德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不斷總結為官之道的經驗教訓而逐步形成的,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和反映了國家治理和官員隊伍建設的基本規律,體現和凝聚了中華民族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國經驗,是古代政治統治和社會治理的一份寶貴遺產。即使在數千年後的今天,仍有著現實的價值,可以為當今的官德建設提供借鑑。堅持古為今用,經過批判地繼承、利用和借鑑,可以增強當代官德建設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促進今天官員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
現代行政體制起源於傳統行政體制,任何一國行政道德的發展都是在其傳統行政道德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隨後才開始升華和超越。中國傳統德治文化中具有的合理性成分,必將成為建構現代行政理念的營養來源。歷史的發展不僅要站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基礎之上,也要站在前人創造的精神文化基礎之上。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發展至今沒有中斷的文明,歷史的延續性要求我們今天加強官員道德建設的同時,要充分尊重與借鑑祖先創造的文化成果;只有這樣,今天的官德建設才能夠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體現中國的特色,也才能擁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基礎,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在大力推進官員道德建設的大背景下,作者選擇中國古代官德作為研究課題,主要是為了挖掘古代官德的積極因素及官德建設的優良傳統,弄清古代官德的理論淵源,提煉古代以德治官的經驗,認識古代官德對中國歷史的獨特貢獻,從而使我們對古代傳統道德文化進行更為全面的審視和辯證的繼承。
作者以現代政治學和行政倫理學為理論基礎,從多維的角度和研究路徑,採取史論結合的敘述方法,分析我國古代官德規範的具體內容,歸納古代官德的培養與建設方法,總結古代官德的積極作用,理清繼承古代官德應有的態度,探討古代官德對今天新型官德建設的啟示,可以為今天貫徹落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加強官員道德建設,治理官員腐敗提供本土性的思想資源和實踐經驗,從而促進以德治國和黨風廉政建設,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執政能力,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中國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吳黎宏
2013年8月
近年來,“官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執掌國家政權,各級領導幹部與公務人員代表人民行使公權力,“領導幹部”、“幹部”或“公務員”在社會上也被稱做“官員”,“官員”已經成為一種職業,也要講職業道德,就是要講“官德”;二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人民民眾的民主觀念增強,對官員的監督意識有所強化,要求官員“為官修德、廉潔從政”的呼聲日漸高漲;三是近些年官員道德的嚴重滑坡和腐敗現象的蔓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憂慮和激憤,也引起了執政黨自身的警醒和重視,官員的道德建設被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強調:“抓好道德建設這個基礎,教育引導黨員、幹部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官德問題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而在此前的2011年10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對幹部德的考核意見》;國家公務員局印發了《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大綱》,要求“十二五”時期對全體公務員進行一次職業道德輪訓,內容有公務員的責任、義務和紀律,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等,還包括中國古代如何加強官德修養的內容。
中國古代官德紮根於歷史悠遠、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古代有關官德修養的思想非常豐富和成熟,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之一,值得當代官員學習和借鑑。和諧社會的構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從中華傳統美德中去汲取養分。這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以及中華傳統美德的高度肯定和重視。重視道德修養是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資源之一,對當代社會道德問題及官員道德建設的重視,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優秀思想的繼承和弘揚。
其實,官德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魂,官德問題在我國古代一直得到統治者和有識者的重視。官德在中國發生髮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早在西周就建立了三公、六卿、五官等一整套官僚機構,西周統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孔子繼承並發展了這一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儒家“德治”理論體系,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極力提倡“為政以德”與“為官以德”的德治學說。
官德不只是個人問題,直接關係以社會的治理、政權的安危和民眾的禍福。“德,國家之基也”、“為政以德則治,不以德則亂”、“治國之道,當任德也”。只有廣大官員有了很好的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既然要德治,自然是要有德者來治,擔負治國之責的各級官吏自然要有較好的官德。所以說,“授有德則國安,授無德則國亂”、“德不稱位,能不稱官,賞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
古代的官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進,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官德規範,主要內容有公忠體國、以民為本、立身持正、勤勉盡職、嚴謹謙讓、清正廉潔等方面。在思想觀念上,強調為國家、為群體的整體主義價值觀,提倡“夙夜在公”、“以公滅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強調“民為邦本”的人本精神,主張推行仁政、“視民如傷”、與民休息;強調以功績為取向的行政行為規範,要求官吏“以天下為己任”,倡導“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強調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高尚的官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學習和從政實踐修養而成的。古代儒、法、道、墨等各個重要思想學派都十分重視修身,對修身學說闡述得最為系統的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了諸多關於加強官員道德修養的觀點,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大學》把儒家關於以德治國的基本理想和實行方法分別歸納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三綱領”和“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其中“修身”是整個德治程式中非常重要的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具體方法,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修身的最終目的,所以說,“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古代統治者和思想家在德治實踐中,深切體會到道德教育和法律制度對官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提出了“德主刑輔”、“德法兼用”的思想,主張“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通過德法相濟、禮法結合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古代統治者還推行“申之以憲令,勸之以慶賞,振之以刑罰”的治官之道,逐步建立了相當嚴格的官員選拔任用、考核獎懲和監督管理制度,切實做到以德用人、以德律官。
中國古代官德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不斷總結為官之道的經驗教訓而逐步形成的,在某種程度上揭示和反映了國家治理和官員隊伍建設的基本規律,體現和凝聚了中華民族豐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國經驗,是古代政治統治和社會治理的一份寶貴遺產。即使在數千年後的今天,仍有著現實的價值,可以為當今的官德建設提供借鑑。堅持古為今用,經過批判地繼承、利用和借鑑,可以增強當代官德建設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促進今天官員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
現代行政體制起源於傳統行政體制,任何一國行政道德的發展都是在其傳統行政道德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隨後才開始升華和超越。中國傳統德治文化中具有的合理性成分,必將成為建構現代行政理念的營養來源。歷史的發展不僅要站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基礎之上,也要站在前人創造的精神文化基礎之上。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發展至今沒有中斷的文明,歷史的延續性要求我們今天加強官員道德建設的同時,要充分尊重與借鑑祖先創造的文化成果;只有這樣,今天的官德建設才能夠更加符合中國的國情,體現中國的特色,也才能擁有更為廣闊的社會基礎,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在大力推進官員道德建設的大背景下,作者選擇中國古代官德作為研究課題,主要是為了挖掘古代官德的積極因素及官德建設的優良傳統,弄清古代官德的理論淵源,提煉古代以德治官的經驗,認識古代官德對中國歷史的獨特貢獻,從而使我們對古代傳統道德文化進行更為全面的審視和辯證的繼承。
作者以現代政治學和行政倫理學為理論基礎,從多維的角度和研究路徑,採取史論結合的敘述方法,分析我國古代官德規範的具體內容,歸納古代官德的培養與建設方法,總結古代官德的積極作用,理清繼承古代官德應有的態度,探討古代官德對今天新型官德建設的啟示,可以為今天貫徹落實“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加強官員道德建設,治理官員腐敗提供本土性的思想資源和實踐經驗,從而促進以德治國和黨風廉政建設,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執政能力,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中國儘自己的綿薄之力。
吳黎宏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