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興福寺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位於河南省偃師市高龍鎮高崖村(偃師市高龍鎮高崖國小院內),修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占地面積為102.83平方米。

偃師興福寺大殿是偃師市較為少見的明代工藝建築。興福寺大殿的現狀及碑刻的發現,對於研究豫西地區佛教建築風格、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及人民生活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偃師興福寺大殿是河南省唯一的全木結構的明代建築。

2016年,偃師興福寺大殿入選河南省第七批省級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偃師興福寺大殿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偃師興福寺大殿
  • 地理位置:河南省偃師市高龍鎮高崖村(偃師市高龍鎮高崖國小院內)
  • 占地面積:102.83 m
  • 所處時代:清代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377-3-180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結構,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據寺院內的《興福寺大殿簡介》碑和《偃師縣誌》1992年版)所載可知,偃師興福寺大殿修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建造人為逯通;後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先後重修;民國十五年(1926年),又進行了一次補修。昔日寺院的建築規模雄偉,殿宇恢宏,但歷經500餘年的風剝雨蝕,現存一處明代建築風格的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風景

建築格局

結構

偃師興福寺大殿面南,正處於寺院中軸線上的重要位置,為寺內的大雄寶殿。大殿建築規格高,東西長11.3米,南北深9.1米,硬立架,重檐歇山式,疊脊翹檐。大殿頂部被綠色琉璃瓦覆蓋,垂脊和戧脊上飾有各類小獸,栩栩如生。大殿屋檐下有20餘個精美的木雕龍頭斗拱,龍口微張,口內含珠,龍鬚、龍牙雕刻細緻入微。大殿的梁、柱、檁等各處還繪有精美圖案,色彩艷麗。
偃師興福寺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風景
通常來說,中國的木構大殿樑柱都是左右對稱的,而興福寺大殿是東邊通梁、西邊通柱,結構很不對稱。大殿內部的檁、梁、桁、柱等結構極為複雜,主體梁架如大梁、二梁由四根柱子支撐著。
偃師興福寺大殿,東梁直貫南北,西柱直頂大梁,全由傳統榫卯結合。西半部分為傳統樑柱結構,東半部分卻有梁無柱,殿及立檐僅憑斗拱和數根斜立柱支撐,東梁與房脊之間無支撐。

特點

偃師興福寺大殿雖然結構上不對稱,但巧妙利用了力學原理,使整個大殿上部的重量均勻地承受在樑柱上,保持了建築本體的穩固。這種結構在古代建築上極為少見,當地民眾稱它為“東梁西柱”“房倒屋不塌”結構。
偃師興福寺大殿土木結構,檐下為中國傳統木建築結構,殿前檐下斗拱上有54個精美的銜珠龍頭造型,有歇山式全琉璃頂。

文物遺存

偃師興福寺大殿西側,偃師市高龍鎮高崖國小的過道內,平放有三通碑刻。
偃師興福寺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景觀
偃師興福寺大殿前檐下斗拱上有54個精美的銜珠龍頭造型。大殿面南,東西11.5米寬,南北9.4米。高約12米,有歇山式全琉璃頂,琉璃瓦現多有脫落,滴水瓦有八卦圖案,兩脊有四角坡垂脊上各有鯉魚翻身、吼獅、龍吻等脊獸。滴水瓦上燒制有八卦圖案,檐下牆壁和木樑均繪有祥雲、佛像等彩繪。大殿土木結構,四角勾心鬥角的飛檐,缺少銅鐸。

文物價值

偃師興福寺大殿是偃師市較為少見的明代工藝建築。偃師興福寺大殿的現狀及碑刻的發現,對於研究豫西地區佛教建築風格、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及人民生活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偃師興福寺大殿是河南省唯一的全木結構的明代建築。
偃師興福寺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景觀

保護措施

2016年,偃師興福寺大殿入選河南省第七批省級保護單位。
偃師興福寺大殿
偃師興福寺大殿景觀
2019年10月7日,偃師興福寺大殿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八批古建築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偃師興福寺大殿位於河南省偃師市高龍鎮高崖村(偃師市高龍鎮高崖國小院內)。
偃師市高龍鎮高崖國小

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偃師興福寺大殿:從偃師站出發,途徑杜甫大道、洛偃快速通道,路程大約17.7公里,時間大約3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