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九龍廟

偃師九龍廟

偃師九龍廟,又稱黃大王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山化鎮石家莊村南,是清朝時期的古建築。

偃師九龍廟為一處儒教廟宇,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是當地船工為紀念治水能手黃守才、祈福船運平安而修建的。九龍廟坐北朝南,臨伊洛河而建,占地約3400平方米,廟宇內關於黃守才治水故事的雕刻和圖畫隨處可見,現存建築有鐘樓、鼓樓、偏殿、正殿、後殿和耳房。原有山門和戲樓已毀。九龍廟整體建築氣勢雄偉,古色古香,斗拱木雕、墀頭磚雕、基座浮雕、彩繪壁畫等隨處可見,刻有花鳥動物、黃守才治水故事,藝術欣賞價值較高,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風格,尤其是清代建築風格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2019年10月,偃師九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偃師九龍廟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山化鎮石家莊村南。
  • 所處時代:清朝
  • 占地面積:34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371-3-174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文物價值,歷史文化,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偃師九龍廟建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年),是當地船工為紀念治水能手黃守才、祈福船運平安而修建的。
偃師九龍廟正殿建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後殿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鐘鼓樓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月;東殿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西殿為次年建。
民國初年,廟宇被改為學校,廟內神像全被毀掉。
2016年,偃師文物局在上級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對九龍廟內建築進行維修。

建築格局

綜述
偃師九龍廟坐北朝南,臨伊洛河而建,占地約3400平方米,廟宇內關於黃守才治水故事的雕刻和圖畫隨處可見,現存建築有鐘樓、鼓樓、偏殿、正殿、後殿和耳房。原有山門和戲樓已毀。
偃師九龍廟
俯瞰九龍廟
正殿
正殿磚木結構,坐落於廟院中心平台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基本呈正方形。大殿內部為四柱六梁,均彩繪,四角斜樑上飾垂花式壽桃,樑柱接榫處有雀替。脊檁上有“大清嘉慶十六年二月初三日創”字樣。正殿里供奉著治水能手—黃大王,大殿的正上方懸掛著當年慈禧太后路經此廟時所賜的匾額“威宣式遏”。殿內的兩根石柱上有歌頌黃大王功績的對聯:“嵩以北邙以南面前伊洛繞玉帶,左有秦右有楊統領將軍奉聖顏”。
偃師九龍廟
正殿
拜殿
正殿前有卷棚作為拜殿。此殿建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偏殿,為正殿前之東、西廂房。硬山疊澀,五脊六獸,青瓦屋面。殿前有方形石柱四根,上鐫刻楹聯,內部結構為大梁、二梁、小梁各4根,條24根皆彩繪。
鐘樓、鼓樓
大門左右兩側的古建築便是鐘樓、鼓樓,平面方形,為歇山式二層閣樓,歇山飛檐,磚木結構,內部四梁三棚,雕刻有清代典型的裝飾花紋。鐘樓下層門楣題有“鐘樓洪聲”四字,鼓樓有額題“鼓樓夜鳴”四字。
後殿
後殿,硬山疊澀,五脊六獸,磚木結構,青瓦頂,內部通柱16根,大梁4根,二梁4根,小橫樑8根,檁條21根,均繪有黑色圖案。後殿東西兩側有耳房,低於正殿。
偃師九龍廟
後殿
九龍廟之東西有齋堂、客棠、寢堂和儲藏等房屋。

文物遺存

九龍廟正殿正上方懸掛著當年慈禧太后路經此廟時所賜的匾額“威宣式遏”。
偃師九龍廟
正殿匾額“威宣式遏”

文物價值

九龍廟整體建築氣勢雄偉,古色古香,斗拱木雕、墀頭磚雕、基座浮雕、彩繪壁畫等隨處可見,刻有花鳥動物、黃守才治水故事,藝術欣賞價值較高,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風格,尤其是清代建築風格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據史料記載,“黃大王”原名黃守才,字完山(一字英傑),明末清初偃師縣王家莊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逝於清康熙二年(1664年)。相傳黃大王生而神奇,因治水有方,成績卓著,百姓對他感激萬分,稱其“活河神”“功並神禹”。朝廷樹立典型,封號建廟褒獎。伊洛河流域及黃河中下游一帶的百姓對他敬仰有加,紛紛建立起大大小小的黃大王廟。據不完全統計,僅其故里偃師區境內就有27座,九龍廟便是其中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代古建築群。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偃師九龍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偃師九龍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山化鎮石家莊村南。
九龍廟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偃師九龍廟,路程約14.8千米,用時約33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