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蟲

倮蟲

倮蟲,常見於中國古文記載中。古代所稱的“五蟲”之一,總稱無羽毛鱗甲蔽身的動物(倮同裸)。有時也專指人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倮蟲
  • 別稱蠃蟲
  • :動物界
  • 動物類別:古代動物
解釋,出處,

解釋

古代動物類別。古代所稱的“五蟲”之一,總稱無羽毛鱗甲蔽身的動物(倮同裸)。有時也專指人類。

出處

大戴禮記·易本命》:“倮之蟲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
《禮記·月令》:“其蟲倮。”孫希旦集解:“凡物之無羽、毛、鱗、介,若鼃(蛙)、螾(蚓)之屬,皆倮蟲也。而人則倮蟲之最靈者。”
素問·五常政大論》:“太陰司天,倮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
漢王充 《論衡·遭虎》:“夫虎,毛蟲;人,倮蟲。毛蟲飢,食倮蟲,何變之有?”
龔自珍 《釋風》:“且吾與子何物?固曰:倮蟲。”
也作“蠃蟲”。
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時則有蠃蟲之孽。”顏師古註:“螽、螟之類。無鱗甲毛羽,故謂之蠃蟲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