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肯哈達遺址] 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黑龍江省依蘭縣倭肯河東岸洞穴內、1950年進行發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倭肯哈達遺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依蘭縣
[倭肯哈達遺址] 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黑龍江省依蘭縣倭肯河東岸洞穴內、1950年進行發掘。
[倭肯哈達遺址] 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位於黑龍江省依蘭縣倭肯河東岸洞穴內、1950年進行發掘。遺址簡介洞穴為方筒形橫穴,全長12米,洞口寬1.5米、高2米餘。文化堆積層出土炭灰、燒制獸骨、魚骨等,表明史前人類曾在洞穴內居...
倭肯哈達洞穴位於依蘭鎮五國城村、倭肯河東岸,所在山峰高出地面約200米,山麓南端到北端約850米,洞穴山坡傾斜角度為70度,由山麓最近處到河邊約為14米,正對遺址的山麓到河岸約為70米。洞口略偏西南,離地面約85米,洞穴為利用岩壁修成的方筒形橫穴,全長12米,洞口寬1.5米,高2米多。出土的文物有窩頭形...
倭肯哈達山 又稱“東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依蘭縣城東郊倭肯河東岸,屬完達山余脈。昔稱“倭和(沃赫)哈達”,滿語,意為“石”,即“石山”。又因其居縣城以東,亦稱東山。山體由多種岩石構成,海拔267米。植被多野生柞、樺樹等。呈南北走向,東北與珠山相連,南去六七裡層巒疊翠,為縣城東部最高屏障。山坡上...
靖邊營遺址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倭肯哈達山,山坡上有1處古洞穴墓,稱“倭肯哈達洞穴墓”,洞口距山下地面86米,方向為西偏北6度左右。洞穴呈筒式橫穴。全長12米,口寬1.5米,洞中間稍寬,後部較窄。洞東、西兩側藉助天然石壁,並經人工修鑿,北壁也為天然石壁,直立平整,南、北高度略同,洞底部採用...
從玉器特徵看,遺址的有些特徵與依蘭縣倭肯哈達遺址近似,且與紅山文化有一定的文化聯繫。玉器 小南山遺址發掘出土玉器120餘件,加上以往發現總數超過200件。種類包括玉玦、環、管、珠、扁珠、璧飾、錛形墜飾和玉斧等,構成了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玉文化組合面貌,尤其玦飾、玉管、璧飾等,對其後的東亞玉器文化產生...
有關北宋徽、欽二帝在五國頭城"坐井觀天"的故事,所謂的"坐井觀天"只是古人用來形容被囚禁的慘景而已。"井"是指四合院的院心。五國城遺址於1981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地理分布 位於依蘭縣城北的松花江南岸。西瀕牡丹江,東磅倭肯河。拉哈府山(俗稱西山)和倭肯哈達山(俗稱東山)東西屏障,素有...
原始社會的北方以牛河梁為中心的紅山諸文化,再現了大批史前建築群落。我國最古老的建築倭肯哈達,及原始石屋鴿子洞,表明舊石器時代的建築意識還沒有形成。簡介 原始建築起源可以追溯到巢居時代,史傳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原始建築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真實反映。本文通過對西遼河、大凌河流域,...
我國最古老的建築倭肯哈達,及原始石屋鴿子洞,表明舊石器時的建築意識還沒有形成。發展歷史 殷商以前(公元前27世紀頃),未有固定之城郭宮室。至堯之時(公元前23世紀頃?),則“堂崇三尺,茅茨不剪”,後世雖以此頌堯之儉德,實亦可解為當時技術之簡拙。至舜所居,則“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李文信,松江省依蘭縣倭肯哈達史前遺址調查報告,《文物參考資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李文信,日寇在東北文化侵略的罪行,《文物參考資料》第二卷第九期(1951年)。李文信、張拙之、胡文效,東北博物館清理文物工作的一些方法和經驗,《文物參考資料》(1953年第4期)。李文信,依蘭倭肯哈達的洞穴,《考古...
異形玉璜,佩飾。1954年出土於黑龍江省依蘭縣倭肯哈達洞穴遺址,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長8厘米,中部寬1.9厘米,厚0.4厘米。淡黃白色,磨製精細。通體作半環形,首尾各突出一角,略似獸形。中部一側和近端處各有一小孔;在近端處小孔外側端部,有一道與獸首形式相稱的淺溝,璜面近邊緣處有明顯的折線,邊緣尖銳...
倭肯哈達洞 倭肯哈達洞,是古依蘭人居住的洞穴,位於倭肯河東岸,倭肯哈達山的山腰上,離地面約85米,雖因年久而塌陷,但遺蹟尚存。經考古鑑定證明,此洞穴距今已有近六千年的歷史,是一個家庭居住使用後改為墓穴的。穴內發現蹲坐屈肢人骨架、石器、陶片、琢磨玉石、玉佩、玉墜、石斧等珍貴文物。原始森林和冰川...
逐一登記說明,並撰寫了《關於依蘭縣古遺址保護辦法的報告》。縣政府接到王希逵的報告後,高度重視此事,並以縣政府的名義下發檔案,對五國城、土城子,清邊營,倭肯哈達洞穴等古文化遺址依法進行管理和保護。依照檔案對上述遺址設定了保護性標誌進行公示宣傳,教育全縣人民“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正是由於王希逵的...
(1)肇源縣望海屯遺址(墓葬)(2)泰來縣東翁根山遺址 (3)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李家崗子墓葬 (4)依安縣大橋遺址 (5)雙城、肇源、大慶、杜爾伯特、齊齊哈爾等地遺址 (6)五常縣蓮花村墓葬 (7)延壽縣火燒嘴子山遺址 (8)尚志縣亞布力遺址 (9)慶安縣蓮花泡遺址 (10)依蘭縣倭肯哈達洞穴 (11)雞西市刀背山墓葬 (...
從五國部的生女真人的族源看,可上溯到倭肯哈達洞穴原始人類,直至肅慎、邑婁、勿吉、靺鞨、女真族系的發展。其下延可從金代、元代和明代的女真人,直至清代滿族的形成。因此,五國城文化的外延,實際上是女真人的族源及女真人的後裔滿族、赫哲族等東北少數民族的發展進化的歷史文化。五國城文化是依蘭的歷史文化定位...
五國頭城亦稱“五國城”。位於黑龍江省東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依蘭縣城北門外。西瀕牡丹江,東臨倭肯河,以倭肯哈達山(俗稱東山)和拉哈福山(俗稱西山)為東西屏障,南面為牡丹江、倭肯河的沖積平原,曾為水陸交通要衝。五國頭城是公元10世紀,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兩岸至烏蘇里江女真人建立的五大部落之一,史稱“女真五國...
橫向項目:湖北省巴東雷家坪遺址發掘 重慶奉節縣寶塔坪遺址發掘 教育部項目:俄羅斯遠東地區靺鞨文化探源 遼金女真墓葬研究 出版圖書 學術論文 1、史前:《東北系平底筒形罐的研究》、《中國境內北方系青銅釜的研究》、《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長城地帶對外貝加爾地區之文化影響》、《俄國遠東博伊斯曼文化與倭肯哈達、...
東夷玉文化板塊(胡頭溝墓地/喀左東山咀遺址/凌源三官甸子遺址/牛河粱)極北夷玉文化板塊(烏裕爾河大橋/李家崗/亞布力/倭肯哈達/刀背山/小南山)極東夷玉文化板塊(聚寶山/古家山/長嶺縣腰井子)昊夷玉文化板塊(大汶口文化)萊夷玉文化板塊(三里河大汶口文化)嵎夷玉文化板塊(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徐夷玉文化...
《出土玉器鑑定與研究》是 2004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伯達。目錄 周曉晶 倭肯哈達玉器及相關問題探析 常素霞 關於戰國中山國玉器的幾個問題 馬秀銀 李靜訓墓出土玉器的再鑑定 蔡衛東 陳建強 明萬曆顧林墓出土玉器述評 張廣文 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玉器的加工工藝及環形玉質砣具的使用 蘇永江 廣漢三星堆出土...
俄羅斯遠東博伊斯曼文化與倭肯哈達、亞布力遺址的聯繫(20)青銅時代到早期鐵器時代長城地帶對外貝加爾地區的文化影響(26)夫余北疆的“弱水”考(41)撫松大方頂子積石堆遺蹟的初步研究(46)黑龍江中游地區靺鞨文化的區域性與族屬探討(56)黑水靺鞨思慕部探索(64)黑龍江中游沿岸地區的靺鞨房屋(71)奈費爾德類型的文化...
坐井觀天園坐落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五國頭城遺址處,2003年動工建設,2004年6月面向遊人開放,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該遺址公園以實景再現的形式,展現了北宋徽欽二帝亡國後被金人虜來依蘭五國頭城“坐井觀天”的屈辱歷史。歷史背景 北宋靖康初年(1126年),金兵攻破京城(開封)俘二帝及其家室一萬四千餘人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