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倫敦經濟會議
- 外文名:London Economic Conference
- 召開時間:1933年6月
- 召開地點:英國倫敦
- 國家:66個
會議背景
歐洲相信“解決債務對全世界是件好事”,而美國眾專家如參議員威廉·博拉認為“世界當前的難題是因為那場世界大戰、是因為歐洲堅持要維持龐大的軍備、是因為資金管理不當”。因此他不願意讓歐洲債務國暫緩、減少或取消債務償還,“讓他們之後可以推行一個已經讓全世界陷入這般田地的計畫”。
美國前後矛盾
羅斯福在他1933年的就職演說中告訴大家:“我將不遺餘力,通過國際經濟重整來恢復世界貿易,但是我們自家門前的危急狀況不能排在世界貿易狀況之後”,直接了當地讓倫敦經濟會議的與會者知道,若他國擬定的經濟復甦計畫不利於美國,他將全面抗拒。
倫敦經濟會議的美國代表團由羅斯福的國務卿科德爾·赫爾率領。羅斯福原先命赫爾不得參與任何關於穩定貨幣的協商。但是,就在會議召開之際,羅斯福改變初衷,想要通過操控貨幣來提高物價。於是他派了兩名美國金融專才奧利弗·斯普拉格(Oliver Sprague)和詹姆斯·華寶(James Paul Warburg)去與英法兩國的金融代表通過非正式管道討論穩定貨幣方案課題。
會議結果失敗
雖然羅斯福曾考慮改變他的美元兌英鎊中位匯率通貨外交政策,但是他最終決定不和任何國家達成任何短期或長期的貨幣協定。
6月17日,由於擔心英法兩國會要求操控他們自己的通貨匯率,羅斯福否決了美國代表與英法代表所達成的協定。縱使美國代表一再強調協定是暫時性的,並且充滿允許美國日後反悔的有利條文;他們的努力嘗試說服最終還是沒有改變羅斯福的決定。
羅斯福否決協定的決定引發了英法兩國以及美國國內的國際主義者廣泛的批評聲浪。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表示擔心“羅斯福的決定將破壞經濟會議的成果”。法國幣制調查委員會特派報告員喬治·博內(Georges Bonnet)則據說因此而“氣炸了”。
政治評論員斷定羅斯福最終做出否決協定的決定,主要原因是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而美國的這項決定也間接導致倫敦經濟會議的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