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Covent Garden)是倫敦最負盛名的老牌劇院,也是全世界數得上的大歌劇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 外文名稱:Covent Garden
  • 地理位置:倫敦
  • 國家:英國
簡介,歷史沿革,劇院規模,演出劇目,

簡介

英國皇家歌劇院有個特別美麗的前綴:科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是倫敦最負盛名的老牌劇院,也是全世界數得上的大歌劇院之一。在想像中,這個歌劇院的四周應該鮮花盛開、綠草如茵,否則怎么能叫“花園”呢?而實際上,它處在一個集購物、遊覽、用餐的綜合性熱鬧場所,雖然四周也不乏綠化點綴,但總體充滿了倫敦老街的風韻。
“科文特花園”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在早先,它確是一家女修道院的花園。幾百年來,這裡一直是倫敦的水果和鮮花市場,後來逐漸演變為城市娛樂中心。這個地區最主要的劇院當然是英國皇家歌劇院,它於1732年12月落成,是目前英國最大的歌劇院和舞劇院,各國聲樂藝術家都以能在這個舞台上表演為榮。走進劇院,首先看到的居然是一個裝潢很現代的大廳,底樓是售票處、行李暫存部和禮品部等,二樓是一個供人們在幕間休息時喝茶、品咖啡、吃點心的休閒中心。不過,歌劇院還是保持了舊式的貴族氣派,特別是包廂,金碧輝煌,據說英女王也經常到這裡來觀賞演出。
英國皇家歌劇院及下屬的芭蕾舞團(Royal Ballet)近年來和上海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活動,皇家芭蕾舞團曾來滬演出《羅密歐與朱麗葉》,皇家歌劇院也和上海大劇院合作演出過《茶花女》《蝴蝶夫人》等劇目。
除了皇家歌劇院,科文特花園區還擁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藝術表演場所。花園廣場像是一個戶外的舞台,在那兒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有音樂表演家、能吃火的雜技師、魔術師、啞劇表演家、喜劇家和其他不同門類的表演家。每天中午在皇家節日禮堂——一個泰晤士南岸的主要音樂廳的大堂處,都有免費的音樂演出,從古典樂、爵士樂到民間音樂和鄉村音樂,從西方音樂到其他地方音樂,演出範圍極為廣泛。
2004年,中國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首次登上英國皇家歌劇院舞台,主演普契尼三幕歌劇《托斯卡》中的男主角。這也是他首次登上歐洲歌劇舞台。

歷史沿革

坐落在倫敦弓箭大街的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因這裡曾有歷史悠久的修道院及水果市場,並得到皇家敕許而創建,故有此名。
像好多有名的歌劇院一樣,這家劇院最初興建時,並不是只演歌劇,有一段時期,甚至專演戲劇,只不過後來歌劇占了上風,擠掉了其它劇種而已。
在這裡,第一座劇院由約翰·里奇所建立,他持有一封最早由查爾斯二世寫給威廉·達韋南特的授權書,特準持信人有權“在我們的城市倫敦或威斯敏斯特或它的郊區”建立一座劇院。在此之前,里奇已經建立過一座非常成功的林肯酒店田野劇院,為了將第二座劇院建成,他選擇了從貝德福德公爵手中租來了科文特花園的一處作為劇院的地址。這裡曾經是威斯敏斯特的一個天主教堂修道院的花園,在修道院被取消時,亨利八世將它賜給了貝德福德的祖先魯塞爾家族。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現在的歌劇院中仍舊有一個被稱作“貝德福德包廂”的私人包廂,它從來不向公眾售票,並且在弗洛爾大街的後台入口旁有一個自成一體的私人入口。
1732年12月7日,第一座科文特花園劇院開幕時,首演的劇目,就是英國傑出的喜劇作家康格里夫的一部傳世佳作《如此世道》,隨後的一百年間,劇院數得上的重要歌劇演出,是《乞丐歌劇》和亨德爾幾部世界首演的作品,此外仍以戲劇演出為主。
科文特花園劇院歷史上幾度遭大火焚毀。第一次,發生在1808年9月19日;第二年劇院重建,劇目上仍是戲劇與歌劇並行不悖,但歌劇已開始占了上風。在1826年,劇院特別向德國韋伯約寫了一部作品,這就是有名的《奧伯龍》,到1845年更推出了一系列廣受歡迎的大歌劇,從《威廉·退爾》到《新教徒》。
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從1847年起,科文特花園劇院便正式改名為“皇家義大利歌劇院”。英國在歷史上,不是個歌劇傳統很深厚的國度;科文特花園劇院幾百年來,沒出過幾位了不起的本土歌劇作者。但至此歌劇演出已經牢固地確立起來。1856年第二座劇院再次被火燒毀,兩年後的5月15日,第三座劇院以梅耶貝爾的《新教徒》拉開了首演的帷幕,從那以後直到現在,除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有過中斷以外,每年都在特定的倫敦演出季時間裡推出歌劇作品。
英國的歌劇傳統雖不深厚,但戲劇卻是它眾所周知的強項,所以歌劇一旦流行開來,現成的劇院總有不少。作品就是另一回事了,從普賽爾去世以來,倫敦的歌劇舞台就成了義大利作品的天下。一直到19世紀末,在科文特花園劇院上演的歌劇,都是用義大利語來演出的。
1892年,科文特花園劇院得到了皇家歌劇院的榮譽稱號,也是在這一年,馬勒率領漢堡歌劇院來訪,演出劇院歷史上第一套全本的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到這時,劇院已改為用原作的語言來演出了。
這期間,劇院的事業日盛一日,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們,紛紛來此登台獻藝,劇院也躋身於世界一流歌劇院之列。法國大作曲家德彪西曾稱讚它代表了英國人最優秀的一方面,不但裝修富麗堂皇,而且音效盡善盡美,在這裡聽音樂是極大的享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院曾被用作舞廳,但在1946年,又重新開放,設有常駐的演出團體,而且享受政府津貼。本世紀頭幾十年里,英國指揮家托馬斯·比徹姆為劇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劇院為一大批英國作曲家像布里頓、沃爾頓、蒂皮特和馬克斯韋爾·戴維斯等人的新作舉行過世界首演。
這座劇院在1946年重新開放時,能容納2250名觀眾,後來不斷加以修繕,從建築的外觀,到觀眾大廳的裝潢,再到劇院的音響效果,無一不是更加完美。
實際上,科文特花園劇院自建成以來,就一直在不斷擴充,1989年的一次重建,是連同科文特花園的市場都包括在內的,規模更大。這片區域經過重修後,原本就以花卉、水果和蔬菜的批發市場聞名的科文特花園,更煥然一新,建起了現代化的商場。劇院更增添了好些擴建的部分,難得的是,並沒有破壞原建築物的平衡與和諧,很好地保存了原有的風格。
擴建的工程,至今也還沒結束,而且將延續到下個世紀。所需的費用,相當昂貴,政府特別為此發行彩票來籌措資金。未來的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一定會更加光彩奪目。

劇院規模

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進入20世紀後,這裡上演了近4000部歌劇,並採用了全部用原文演唱的方式,這已成為該院的一大特點。這期間歌劇院主要的指揮是1924—1939年的瓦爾特和比徹姆。1946—1951年卡爾·蘭克爾任該劇院的音樂指導。1955—1958年庫貝利克繼任。1961—1971年由索爾蒂繼任,1971年起,科林·戴維斯接任劇院的音樂指導與指揮。由於戴維斯任職期間功績斐然,除他在1965年受封不列顛帝國三級勛位外,1980年又受封為騎士。劇院在他的帶領下進入了黃金時期。 1944—1970年間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的主管是戴維·韋伯斯特爵士,後由約翰·圖利爵士繼任。
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有2250個座位,擁有一個管弦樂團和一個合唱團。管弦樂團共有106名團員。該劇院優先起用本國人士。除指揮和主要演員外,其餘的清一色是英國的演唱者。從1986年秋天的樂季開始,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邁入新的體制,從該年9月起,由傑夫利·泰特接任首席指揮。1987年秋天,海丁克就任音樂監督的職位,他將和杜利與泰特以三頭馬車並列齊驅的方式領導著皇家歌劇院。此時科文特花園是皇家歌劇院和皇家芭蕾舞團共有的領地,是世界著名的文化活動中心之一。

演出劇目

1732年12月7日,里奇營建的這座皇家劇院開張志禧,之所以能有皇家的頭銜只是因為他的所有者持有一封皇家的許可證書而已。開業當天演出的是康格里夫的戲劇《世界的方式》,不久之後還演出了《乞丐的歌劇》。
1734年到1737年間亨德爾為科文特花園劇院寫下了《阿爾辛那》、《阿塔蘭塔》、《阿爾米尼奧》等歌劇。也正是在他的《彌賽亞》於1743年在科文特花園上演的前後,亨德爾開始了他的清唱劇創作時期,在1736年到1757年之間,他的16部非歌劇類的作品都是在這裡曹次上演。
在18世紀末,科文特花園是倫敦演出英國輕歌劇的主要場所之一,阿爾恩一生中最大的成就《阿爾塔克瑟克西斯》就是l762年在這裡上演。在1740年到1761年間,博伊斯的許多歌劇都是在這裡首次製作,威廉·西爾德的帶有道白的36部作品也是在這裡首次演出,此外還有其他作者的大量類似的作品。1789年國王劇院被焚毀以後,它的劇團在隨後的兩年轉移到科文特花園演出。
1808年9月19日,科文特花園劇院在一片大火中化為灰燼,在此基礎之上的第二座劇院在隨後一年的9月18日重新啟用,前後間隔幾乎整整一年。劇院開張之後便發生了著名的票價騷亂,公眾採取了示威的方式來抗議票價的上漲,他們堅信這種漲價是劇院為了付給外國歌唱家過高的出場費而造成的。當時,劇院的經營者曾經請來了也許是歌劇史上出場費最為昂貴的女高音卡塔蘭尼,讓她在一系列音樂會中演唱。在開場的《馬克白斯》的演出中,舞台上的所有聲音都被此起彼伏的噓聲、尖叫聲、呻吟聲、抗議聲、叫罵聲所淹沒。在這樣的抗議活動持續了兩個月之後,票價才回落到原先的水平。
在1810年到1824年間,亨利主教是這座劇院的音樂指導,他負責對於莫扎特羅西尼和其他作曲家的作品重新改寫的繁重工作。1825年,劇院經理坎布爾向威伯發出邀請,希望他來擔任這座劇院的音樂指導並且專門為倫敦寫作一部歌劇。結果在1826年4月12日,《奧伯龍》在它的作者的親自指揮下首次在這裡公演。但是韋伯的身體已經十分虛弱,在訪問倫敦時他拒絕了音樂指導的工作,並且在這次演出後不久便與世長辭。此後重要的歌劇事件包括1833年布恩指導下的演出季;威伯的《歐利安特》在英國的首次上演;1834年格麗希在《安娜·波萊娜》最後一幕的演出,這也是這位傑出的義大利女中音在科文特花園的第一次出場;以及令人難以忘懷的1835年夏天的演出季,其中西班牙女中音瑪麗布蘭演出了《夢遊女》和《費德里奧》。
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隨後在這裡出現的是藝術上空前成功但是經濟上卻陷入窘境的幾個演出季,從1839年到1842年,女高音阿德萊德·坎布爾在《諾爾瑪》和其他一些作品的演出中獲得了強烈的反響。1842年來訪的一個德國歌劇院和1845年來訪的布魯塞爾皇家劇院都獲得了成功,後者的演出劇目包括《威廉·退爾》、《新教徒》和《波蒂契的啞女》。
1847年4月6日,改建後的科文特花園重新揭幕,由科斯塔指揮演出了羅西尼的《塞米拉米德》,主要演員中包括格麗希、阿爾伯妮、塔戈里亞菲柯和坦布里尼等。
在1847年到1856年之間,劇院在英國首次演出了《弄臣》、《游吟詩人》、《預言家》和《本韋努
托·切利尼》等歌劇。
1856年3月5日夜,一場大火再次將劇院化為廢墟。兩年以後,第三座劇院開始啟用,這也是今天人們所見到的這座建築。新劇院的設計者愛德華·巴里的父親設計過議會大廈,兄弟是鐘樓大橋的建築師,與前兩任設計師不同,巴里並沒有採用南北朝向,而是採用了東西朝向。在過去的劇院周圍的空地上,又建設起一座弗洛爾大廳,專門用於音樂會演出。
自從1858年建成之後,劇院的外觀經歷了很大的改變,不斷被擴建和改建,但是裝飾色彩上始終以深紅色和金色為主,畫像上的維多利亞女王一直俯瞰著舞台前的拱門,環繞著劇院的一簇簇燈光由天使所支撐。
1858年5月15日,一個星期六,科文特花園劇院以格麗希和義大利男高音馬里奧主演的《新教徒》揭開了新的一幕。然而這場持續到星期天凌晨的演出並沒有真正結束,當劇情進行到倒數第二幕時,大幕突然落下,樂隊演奏起《上帝保佑女王》。然而,女王在這一天並沒有出現。
蓋伊在劇院的執政時期一直延續到1877年,隨後是他的兒子恩斯特繼任,直到1884年。這一時期劇院的舞台是由兩位傑出的女高音所把持的,她們是阿德麗娜·帕蒂和艾瑪·阿爾巴妮。長期占據倫敦首席女高音位置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格麗希已經於1861年退休,那恰好是帕蒂首次登台的一年,她們兩人曾經在這年同台演出了《唐璜》,由格麗希扮演安娜,帕蒂扮演澤麗娜。帕蒂在科文特花園演唱過30多個角色,其中包括在倫敦第一次演出的《阿依達》。她還堅持演出由那些早已被忘卻的作曲家如坎帕納、波尼亞托夫斯基、科恩和勒內普沃之流專門為她寫作的二流甚至三流作品。
蓋伊時代首次在倫敦搬上舞台的還有《非洲女》《迪諾拉》《唐·卡洛斯》《哈姆雷特》《羅恩格林》和《唐豪瑟》等,其中最後的兩部華格納的歌劇是用義大利語演唱,由阿爾巴妮分別扮演艾爾莎和伊莉莎白。
從1858年到l864年,派恩一哈里森歌劇團在每年冬天向蓋伊租用科文特花園作為演出場所。在皇家英國歌劇院的名義下,他們演出了巴爾夫、貝內迪克特、洛德和華萊士等人的新歌劇,期間也演出一些非常流行的法國和義大利歌劇的英語新版本。1868年,歌劇演出經紀人梅普爾森在科文特花園開始了他最初的演出季,當女王陛下劇院於l867年被燒毀後,他與蓋伊進行了艱難的合作,在1869年和l870年舉行了兩次夏季演出季。梅普爾森與蓋伊合作的結果便是《美迪亞》和全本的《安娜·波萊娜》在倫敦的首次上演,以及《費德里奧》、《奧伯龍》和《盧克萊契亞·波基亞》非常重要的重新上演。
到了1886年,演出的水準出現了劇烈的滑坡,於是也自然而然地影響了上座率。在1887年,倫敦的行政司法長官、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原科文特花園的一位舞台導演的兒子奧古斯塔斯·哈里斯為慶祝維多利亞女王的登基50周年,在德魯里·雷恩劇院舉行了一個實驗性的義大利歌劇演出季,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於是他被說服在隨後的一年租用科文特花園。哈里斯的觀點是:對於大歌劇,要么埋葬它,要么復活它。與蓋伊一樣,哈里斯也能得到皇家的支持,後來成為國王愛德華七世的查爾斯親王和王妃經常光顧科文特花園,而倫敦全社會很快就追隨了他們的榜樣。
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
哈里斯在科文特花園的第一個演出季由於澳大利亞女高音梅爾芭的首演以及波蘭男高音讓·德·雷什凱和他的妹妹、女高音約瑟芬的巨大成功而引人注目。隨後的8個夏天,這裡推出了一系列由當時最優秀的歌唱家領銜的演出,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1892年,馬勒率領他的漢堡歌劇院在這裡第一次演出了《尼伯龍根的指環》。由於使用德語演唱德國歌劇,使用法語演唱法國歌劇,皇家義大利歌劇院這個名稱被小心翼翼地換成了皇家歌劇院。哈里斯死於1896年,從那時起到1924年,大歌劇理事會管理著這個歌劇院,其間更換過不同的經理和音樂指導。從1897年到1900年,莫里斯·格勞同時掌管著科文特花園和紐約大都會歌劇院;1901年到1904年,安德列·梅薩熱集科文特花園和巴黎喜歌劇院的經理於一身,此後的3年裡,他繼續在此掌權,但是,3個人物逐漸成為這家皇家歌劇院的決策人:總經理內爾·福賽斯,德國指揮漢斯·里希特,英國指揮珀西·皮特。
從1910到l914年的幾年無疑是歌劇的輝煌年代,卡魯索、義大利女高音泰特拉齊尼、捷克女高音德斯廷和義大利男高音馬丁內利在倫敦舉行了他們的首演,《托斯卡》《蝴蝶夫人》《路易絲》《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西部女郎》和《帕西法爾》等眾多的作品都第一次在英國演出。
1910年,托馬斯·比徹姆在一系列春天和秋天的演出季中向倫敦的觀眾介紹了理查·施特勞斯的重要歌劇,此外還有較少演出的諸如戴留斯的《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村莊》、阿爾伯特的《蒂爾弗蘭德》和埃塞爾·史密斯的《破壞者》等。
比徹姆還在1911年第一次把佳季列夫的芭蕾舞帶到了科文特花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這座劇院遭到關閉,被政府用來作為一間倉庫。
1919年,在戰爭年代中已經建立起自己的歌劇團、並且與他的父親一道成為包括歌劇院在內的全部科文特花園財產擁有者的比徹姆在這裡開始了新的演出季。到1920年夏天的演出季結束時,他陷入了極大的經濟危機中,只得變賣財產。他的歌劇團歸入了英國民族歌劇院,從1922年到1924年在冬天和夏天的演出季中占據著科文特花園。在這些年中,理事會死灰復燃,決定開設一個舊式的國際演出季,拒絕英國民族歌劇院使用這座劇院,從而再一次將建立一個永久性的民族歌劇院的希望化為泡影。
從1924年到1931年,布魯諾·瓦爾特使這裡的德國歌劇的演出出現了蓬勃的局面,一些德國著名歌唱家相繼出現在科文特花園,相比之下,義大利歌劇的演出則冷落了許多。但是,在1929年到1931年之間,羅薩·龐塞爾、羅塞塔·潘帕尼尼、吉利、佩爾蒂萊、斯塔比萊和平薩等義大利歌劇明星還是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值得記憶的表演。這些年中的夏天的演出季通常持續8個星期,科文特花園在其餘的時間則被用來當作舞廳。
2004年,中國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首次登台2004年,中國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強首次登台
1932年夏天,由於經濟大蕭條的影響,科文特花園似乎不會再有歌劇的任何演出,然而比徹姆卻在別人的說服下來這裡指揮了4個星期的華格納歌劇演出季。從第二年開始到l939年,比徹姆一直是這裡的領導者。這些年正是西班牙女中音孔奇塔·“芳氟維亞的羅西尼時代,奧地利男高音理察·陶伯、德國女高音蒂娜·萊姆尼茨、艾爾娜·伯格和平薩的莫扎特時代,以及柯爾斯坦·弗拉格施塔德、傑曼·魯賓、柯爾斯廷·圖爾堡、梅爾西奧、魯道爾夫·博克爾曼和路德維希·威伯的華格納的時代。除了比徹姆以外,富特文格勒、萊納和魏因加特納也常在這裡指揮。從1936年開始,比徹姆的星期天音樂會也在這座劇院裡舉行。英國歌劇團體還在這裡舉行短期的秋天和冬天的演出季,1936年,在理查·施特勞斯指揮下的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在這裡演出了他的《阿里阿德涅在納克索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文特花園又成為一座舞廳。戰後,將科文特花園重新建成歌劇和芭蕾演出的中心成為一批仁人志士的心愿,於是,一個龐大的基金會成立起來。為重建歌劇院,奧地利人卡爾·蘭克爾被任命為音樂指導,他曾經是勛伯格和韋伯恩的學生,做過克倫佩勒在柏林歌劇院的助手,也曾在格拉茲歌劇院和布拉格的德國歌劇院擔任指揮。蘭克爾的任期在1951年結束,此後相繼擔任音樂指導的包括庫貝利克、索爾蒂和科林·戴維斯,而在沒有音樂指導的時間裡,巴比羅里、克萊伯、肯培和朱利尼等人都在改善這裡的音樂演出水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1945年到1975年之間,這裡上演了將近4000部歌劇,演出的方式也有所變化,形成了採用原文演唱的慣例。同時,科文特花園還大力推薦英國作曲家的歌劇作品,布里頓和蒂佩特等人的多部歌劇都是在這裡首次被搬上舞台。1988年以後,海丁克擔任了音樂指導之職。
從1945到1975年的30年中,這裡上演了近4000部歌劇,並採用了全部用原文演唱的方式,這已成為該院的一大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