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9年8月1日,倪光南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他出生時正值日本侵略中國,從小就聽父母講述逃難的經歷,從那時起,他就深刻認識到,國家富強起來才能不受人家欺負,使他立下強國的志向。
1950年代初,倪光南在上海復興中學求學。從小喜歡動手的他在中國小期間,除了讀書還喜歡做些小製作,如玩具電機、航空模型、收音機等,這對他後來從事工程實踐很有幫助。
1956年9月,倪光南進入南京工學院(1988年更名為東南大學)無線電系學習。
1961年7月,倪光南以5年全5分的成績學完大學的全部課程,以《脈衝編碼通訊》的畢業論文從南京工學院畢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作。
1964年,倪光南作為外部設備外掛程式組長參與了吳幾康先生主持研製的119機研製成功,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倪光南也被評為計算所先進工作者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地區先進工作者。
1981年1月,倪光南作為訪問研究員(VRO),前往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學習(至1984年1月)。
1984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為轉化科技成果,投資20萬元人民幣創辦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公司(聯想集團前身),倪光南出任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於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89年11月,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公司,此後倪光南擔任公司董事兼總工,主持開發了聯想系列微機,確立了公司的主營業務,於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0年,倪光南獲得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91年,倪光南獲得國家特殊津貼、億利達科技獎。
1992年,倪光南獲得中國科學院重獎。
1994年,倪光南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隸屬於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計算機套用技術)。
2011年12月4日,因在中文信息處理領域的傑出成就,倪光南獲得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終身成就獎。12月6日,他被中國軟體協會評選為中國軟體產業十年功勳人物。
2015年,倪光南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
2018年,倪光南獲得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國科協“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倪光南參加南京經濟技術千兆家庭網路項目舉行落成典禮暨新品發布會。4月26日在匯桔網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IP連線與變現”高峰論壇就“國之重器:自主智慧財產權才是核心競爭力”發表主題演講。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計算機水平並不落後,當時只有美國、英國、前蘇聯、法國和中國這幾個大國能自主設計製造計算機。倪光南一進計算所就參與了中國計算機自主開發的工作,他作為外部設備外掛程式組長參與了吳幾康先生主持研製的119機,這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台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1964年,119機研製成功,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倪光南也被評為計算所先進工作者和中科院北京地區先進工作者,成為所里“業務尖子”之一。
1968年倪光南參與了計算所六室顯示組萬永熙先生主持的717機顯示器研製,它是中國最早的漢字顯示器,這項研究揭開了倪光南研製聯想式漢字系統的序幕。接著他繼續參與了顯示組“SK-1光筆圖形顯示器”的研製,它大大增強了漢字顯示功能,並實現了光筆與顯示屏的人機互動功能。在輸入方面,1974年倪光南在計算所階梯教室作的學術報告中首次提出了聯想輸入方法,即利用上下文的關聯由計算機輔助漢字輸入。這樣,研製聯想式漢字系統的條件基本具備了。
1974年他作為計算所代表參加748工程會議,根據748工程的宗旨,倪光南提議六室輸入組立項開展漢字處理研究,得到了時任室主任曾茂朝和組長竺乃剛的支持。1979年該組基於同一硬體系統所研製的“手寫文字識別機” 和“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系統”二項成果分別獲得中科院二等獎。前者能識別手寫的60餘種字母和數字,是國內最早的文字識別機之一;後者解決了漢字輸入、輸出、顯示、人機互動等技術問題,並為機器翻譯、情報檢索等研究項目提供漢字處理服務。
考慮到當時微機已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卻因不能處理漢字而難以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套用。為了突破漢字信息處理制約計算機在中國普及套用的瓶頸,倪光南中止了文字識別研究而專注於漢字處理成果的產業化。隨後在1980年推出了第一項漢字處理產品——“漢字、圖形顯示功能板”,它插在當時流行的Cromemco、CCS等等S-100匯流排微機上,可具備漢字處理功能,並由457廠負責產品生產、銷售和技術支持服務,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1981年8月,倪光南應邀到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工作,擔任訪問研究員(VRO)。他在NRC工作的年薪是4.3萬加元,按官方匯率相當於國內工資的70倍,在加拿大也屬於5%高收入人群。
但在加拿大工作的一件事卻深深地觸動了他。在加拿大當地的一家鞋店,他看到漂亮的櫥窗里陳列著一雙雙外國生產的皮鞋,而在門口附近的筐子裡亂七八糟地堆著一大堆“中國製造”的布鞋——1.99元一雙任揀。倪光南頓時百感交集:“中國製造”,什麼時候才能不與“簡陋”、“低級”連在一起?
1983年5月,他毅然放棄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機會回國。他說:“如果我不回來,我此後所做的一切不會對‘中國製造’有所幫助。”那時,他為回國作了周密的準備。出國工作使他對西方高技術企業有了感性認識,同時也熟悉了微處理器和C語言技術,他決心將聯想式漢字處理成果做成一台實用的漢字微機。為此,他自己掏出幾千加元買了夠研製幾台漢字微機樣機的關鍵器材帶回國來,包括Z80 CPU、SRAM、DRAM、接口等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晶片和C編譯器等,這些器材當時如在國內購買需要進口,周期很長。
回國後他即組織課題組研發。由於硬體器材齊備,軟體採用C語言開發,效率很高,到了1984年初就開發出了漢字處理的第二項產品,這是一台完整的漢字微機,即“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型機系統”。該項目由倪光南的至交、時任北大副教授的王選主持鑑定(1985年的聯想式漢卡項目也是請王選教授主持鑑定的),獲得了中科院三等獎。它轉讓給457廠、大連科華公司、廣東省科學院實驗工廠等四家企業共生產了600台。對於中國最早的這種“產學研相結合”嘗試,現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李長印同志(時任457廠廠長)給以高度評價,他向重慶市政府推薦,在“三峽博物館”中,將當年457廠和計算所合作的漢字處理產品作為對中國科學技術有創新並有大經濟效益的項目進行展示。
在上述二項漢字處理產品的基礎上,1984年8月計算所業務處與中航深圳工貿中心簽訂了合作協定,倪光南課題組進行了將LX-80移植到PC,成為聯想式漢卡的開發工作,信通公司也對此提供了支持。這是漢字處理的第三項產品,最有產業化前景,到年底時已基本完成。到了這時,倪光南為他嚮往的科技產業化事業準備的“糧草”已基本就緒。
在一篇文章中,倪光南如此吐露心聲:“大型計算機的研製,我灑過汗水;國家級科研成果,我取得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我也拿過數次。但遺憾的是,這些成果至今還躺在獎狀上,一直沒有成為產品。”現在看來,科技產業化的渴望,成為倪光南下一個人生選擇的根源。
走出象牙塔:從聯想漢卡到聯想微機
1984年,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號角吹響,中國科學院積極回響,提出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後來稱為“一院兩制”)構想,鼓勵研究所辦企業,轉化所內科技成果。一時,“所辦企業”、“校辦企業”和民營企業這些各具特色的高技術企業在中關村紛紛湧現、各放異彩。
在此背景下,1984年11月,中科院計算所決定創辦全民所有制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簡稱“計算所公司”,即聯想集團前身)。時任計算所所長曾茂朝兼董事長,業務處副處長王樹和任總經理,原八室副主任張祖祥和六室實習研究員柳傳志分別擔任副總經理。倪光南應邀於當年12月出任公司總工程師,將聯想式漢卡的全部技術都帶入了公司。時任副研究員和第五屆青聯特邀委員的他加盟公司時,開出三個條件:“一不做官,二不開會,三不接受採訪。”以便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推出產品。
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春風,使懷抱科技成果產業化追求的倪光南備覺溫暖,他覺得從此更有實現人生夢想的大舞台,他將在國外看到的高技術公司作為計算所公司的願景,把公司當成了自己的一生歸宿。他帶領課題組通宵達旦地撲在研發工作的一線上,大年初一早晨10時他和課題組秦梅芳等人就又開始工作了。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奮戰,在1985年5月推出了適用於PC機的第一型聯想式漢卡,開始投放市場。
最早的聯想式漢卡包括三塊積體電路晶片組成的電路板和一套軟體系統。三塊電路板之間以扁平的電纜線連線,字型檔中儲存著所有標準漢字,漢字顯示完全由硬體實現。聯想式漢卡通過這種硬體與軟體相結合的方法,使PC機處理漢字有了和處理西文相同的效率:無論是中文還是西文,顯示速度不變,顯示格式不變,記憶體資源不被占用,“直接寫屏”協定不變,西文軟體(如dBase、Lotus1--2-3、PE等等)基本上不需“漢化”就可以使用。
倪光南學習西方高技術公司的榜樣,十分重視市場推廣工作。他親自站櫃檯推銷漢卡、了解用戶需求;組建“聯想式漢字系統用戶協會”和《聯想世界》會刊,構建用戶與公司的紐帶,並交流套用經驗,促進推廣套用;設立熱線電話,解決用戶的各種問題。而且負責接熱線電話的工程師座位就在倪光南邊上,用戶決想不到,為他解答問題的人可能正是聯想式漢卡的發明人、公司總工本人。中國老一輩科技人員無論是在技術研發,還是在支持服務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敬業精神,很值得現在的年青一代仿效。
從此,“首創在漢字輸入中套用聯想功能”的倪光南和聯想式漢卡連在了一起。隨著聯想式漢卡在市場上取得巨大成功,1989年11月14日,計算所公司也更名為聯想集團,由中科院任命聯想董事會,由董事會任命聯想高管,完全遵循國有企業的規程。這裡有必要作一些澄清,本來是先有聯想式漢卡,四年之後,才有從計算所公司改名而成的聯想集團。但聯想集團後來為宣傳需要卻一步步把這一切都搞混了。現在,許多人已經弄不清楚究竟是先有聯想式漢卡還是先有聯想公司?這個問題變得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以說清了。今天廣泛流傳的說法顯然背離歷史事實:聯想集團前身是當年由中科院計算所創辦的全民所有制的“計算所公司”,絕不是一個實習研究員帶領著計算所所長、業務處長、副研究員、室主任等11人,走出計算所,在中關村某處創辦的一個叫做“聯想”的民營企業!聯想式漢卡為公司賺來第一桶金。僅在計算所公司創建的頭三年間它創造的利潤(包括退稅)即達1237萬元(若按可比物價折算,當年大學畢業生月平均工資為56元,如今為3500元,約相當於今天的七八億元)。它榮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與王選主持的雷射照排系統獲一等獎只差一年。今日已成為跨國公司的聯想集團,正是以“聯想漢字系統起家並由此而得名”(柳傳志語)。聯想式漢卡在公司的頭三年創造的直接效益,是計算所撥給公司使用的辦公室、實驗室等場地投入和開辦費20萬元的數百倍。
在聯想式漢卡的整個生命周期(1985~1995)中,硬體共更新了8個型號,軟體版本的更新還要多些。聯想式漢卡得以在十年左右的生命周期里總共銷售出16萬套,為公司創造了上億元利潤,並帶動了包括微機產品在內的整個公司的行銷。倪光南常說,成功的IT硬體和軟體產品都是成系列的,不會只是一個型號或一個版本,這確是經驗之談。
1980年代中期,面對國內市場上的計算機絕大多數進口的現狀,倪光南希望親手做出國產品牌的電腦整機。1988年,在聯想漢卡站穩腳跟之後,他轉移工作重點,將漢字系統的發展交給許志平負責,自己帶領團隊在香港研發成功了“中國製造”的聯想主機板和擴展卡。1990年採用自主設計主機板的聯想品牌微機也在國內推出。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有四家電腦公司,包括長城、浪潮、東海、聯想。由於通過自主設計主機板實現了增值,聯想電腦雖然晚於對手進入市場,卻很快在1993年就成為國內第一品牌。聯想微機業務的發揚光大主要歸功於楊元慶領導的微機部。但自主設計主機板是聯想微機的一個競爭優勢:聯想286的測速值是當時著名的AST 286的1.7倍;聯想在國內市場率先推出中國第一台486和586微機等等。
聯想式漢卡和聯想微機這兩項拳頭產品分別於1988 年和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倪光南1992年還獲得中科院頒發的歷史上僅有的一次重獎。作為開拓者,倪光南於1989年獲北京市勞動模範,1990年獲“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家特殊津貼,1994年被遴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世紀初,在王大珩等93位院士參與的、歷時一年的“20世紀中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評選中,共評出25項工程技術成就,其中“漢字信息處理與印刷革命”被列為第二項,僅次於“兩彈一星”。
科學家的遠見與執著
居安思危。當聯想集團的發展蒸蒸日上時, 一向力主自主核心技術的倪光南堅持認為聯想下一步應當進軍核心技術,並順應計算機與通信融合(ICT)的趨勢及早作出部署。為此,倪光南於1992年立項研發聯想程控交換機。1994年7月,聯想與華為同時取得了入網證。當時羅爭領導的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已成為聯想集團第二大部,僅次於楊元慶領導的微機部,其全面實力超過了當時的華為,連中南海都採購了聯想程控交換機。
自1988年以來,聯想孫祖希等自主研發了5個ASIC晶片並成功地套用於漢卡、微機和漢字雷射印表機,在以用立業的基礎上,1994年倪光南在聯想領導層參與下又與復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晶片設計中心(“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積體電路晶片設計能力。
此外,1993年,倪光南組織了軟體中心、小型機部、R&D部三個部門聯合開發LXBS金融平台軟體,市場反映良好;原來的漢字事業部在漢卡銷售下降時早已定位於漢字套用軟體的研發。這樣,整合公司分散的軟體資源也在他的構想之中。
然而,隨著倪光南被排除出聯想領導層,他為聯想未來發展所作的這些部署、計畫和構想也都被拋棄了。聯想集團做出令人扼腕嘆息的決定,像倒洗澡水連同把孩子一起倒掉那樣,不僅擠走倪光南,而且“自廢”了倪光南為聯想未來所“修煉”的“武功”。時至今日,聯想轉型仍然茫無頭緒,只是歷史無法倒回過來了。
現在看來,歷史已經在一步步證明倪光南的遠見卓識。聯想滅掉程控交換機事業部,也就錯過了ICT融合的戰略時機,而當時起步比聯想晚得多,規模不如聯想程控交換機事業部的華為,現在已將聯想遠遠地甩在身後,成為中國高技術公司的典範,稱雄國際市場。如果早在1994年倪光南籌劃的積體電路晶片設計公司能夠順利組建起來的話,憑藉聯想、復旦等的“產學研相結合”,在國內幾乎還沒有競爭對手。
由於發現1994年香港聯想上市中存在著上市招股書所沒有披露的重大負債持股問題,科學家的執著和認真,使倪光南堅持向上反映所發現的問題,本著愛護聯想的想法,他從未將向上級匯報的情況公開。一篇廣為流傳的署名敦科平的文章詳細敘述了事情的經過。遺憾的是,矛盾被激化了,並被說成是“柳倪之爭”,也是媒體津津樂道的“企業家和科學家”之爭。事實上,在真正的高技術企業中,如果說真有什麼“家”的話,那也只有“企業家”,CEO、CTO、COO、CFO、CIO等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當然,有人精通技術,有人精通管理,有人兼而有之,但並沒有什麼“企業家”與“科學家”之分。結果,掌權的柳傳志勝出,倪光南出局。1995年倪光南被解除了聯想總工和董事的職務,1999年被聯想集團解聘。聯想的股權安排,自然也不會考慮倪光南這位曾經為聯想集團創下基業的大功勳。這種缺乏感恩精神的文化也許在一段時期內仍是社會的主流意識,但這不是中國未來走向文化強國所必需的公平和正義意識。正像四通打字機發明人王緝志在四通“股改”中被掃地出門一樣,倪光南也是兩手空空地被趕出如日中天的聯想,這不僅是王緝志、倪光南他們的個人悲劇,也是中國科技創業者的悲劇,這本不應是中國走向科技創新需付出的代價。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也是山寨文化盛行的30年。我們一直在享受現代文明,難道不應該為現代文明做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嗎?如果是,就請尊重和善待一切文明的創造者和創新者,把功利、淺薄、狹隘、虛偽的文化糟粕丟進歷史的垃圾箱。
事關理想和信念,倪光南對此無怨無悔。“柳倪之爭”成了中國產業界的一段公案。長期以來,由於信息不對稱,輿論幾乎成一邊倒的態勢。但倪光南並未鬱結於心,就此問題在公開場合或媒體上發表意見,只是靜待真相揭曉,靜候歷史還來公正,清者自清。
回顧包括聯想、方正、同方、三環等等在內當年中關村第一批由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創辦的公司都奉獻了一條經驗: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聯想是企業和研究所結合的典型,方正是企業和高校結合的典型。這條道路現在看來,依然是構建中國特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可行途徑。
聯想時期的倪光南是為一家企業的夢想奮鬥不息。離開聯想後的他,就不再僅僅為一家企業的利益,而是全心身地為整箇中國信息產業及國家自主創新奔走呼籲、搖旗吶喊。他的努力深受業界認可,2011年7月8日,中國信息協會將他評為“中國信息化十大推動人物”;2011年12月6日,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將他評為“中國軟體產業十年功勳人物”。
18號文:中國軟體業迎來黃金十年
在2000年以前,中國軟體業根本稱不上獨立的產業。1994年,中國即將實行新的稅制,即現在的增值稅。當時,以倪光南為代表的一些業內人士,意識到新稅制如無優惠政策,對軟體等高技術產業發展不利。因此,在1994年的政協會議上,他們提出了《扶植高新技術企業的提案》。這個提案特別提到,新的稅制可能對於一些高增值的企業,像軟體、積體電路這樣的企業,造成很大的稅負。
倪光南以微軟和英特爾為例詳細論述了需要對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降低增值稅率的理由,極具說服力:“微軟1992年度總營業額為27.5億美元,總盈利7億美元,如果要交17%增值稅,利潤就很微薄,難以持續發展。跨國大企業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國的小企業?”
這份提案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其後,倪光南持續通過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及其他渠道,致力推動國家出台扶持以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政策。2000年,“18號文”終於出台,其最重要的實惠是企業享受到了減稅。
自“18號文”發布起的十年內,中國軟體產業保持了非常高速的增長速度。統計數據顯示,軟體銷售總額十年間增長了22倍。
由於“18號文”在2010年到期,雖然有關部門早就著手制訂“新18號文”,但其出台受到某些部門的影響。為促進“新18號文”(即2011年“國六條”)的出台,2010年12月2日,根據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和半導體行業協會的強烈反映,包括倪光南在內的數十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向領導提出《關於儘快發布“新18號文”的建議》。僅過一個多月,“新18號文”即由國務院頒發。
新舊“18號文”,顯示了倪光南對中國乃至全球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洞見及一貫的立場:中國必須擁有核心技術。
推廣開源軟體:發展核心技術的突破口
從1995年至今,倪光南就不遺餘力地呼籲中國發展IT核心技術,特別是自主作業系統和國產CPU,認為這是關係到信息安全,也關係到產業持續發展的問題。自主創新、自有智慧財產權、自有核心技術等辭彙頻頻出現在他的文章和公開場合的演講中。
他一直強調:基於開源軟體發展中國軟體,特別是作業系統等基礎軟體,是一條捷徑,是一個機遇。
1997年12月在《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上發表的《軟體和晶片——電子信息領域的核心技術》一文,倪光南就明確提出了這一觀點。
1999年2月1日他在《人民日報》發表《Wintel面臨挑戰》說,Linux正在迅速擴展市場,呼籲政府及企業大力支持Linux在中國的發展,基於Linux發展自主作業系統,建立中國自主、完整的軟體產業體系。
同年2月14日,他又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中國計算機產業面臨新機遇》,論述道:“過去難以實現的計畫,今天有了轉機。抓住機遇,就將為中國計算機產業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他認為,“中國現在應該大力開發自主作業系統,不可不搞,不可慢搞”。
1999年6月21日,時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主持召開了“發展中國自主作業系統座談會”,倪光南參加了會議並就發展自主OS作了發言。1999年7月19日,時任信產部副部長曲維枝主持召開了規模很大並公開報導的“Linux與中國軟體研討會”,倪光南再次做主題發言《Linux與自主OS》。
2004年7月6日,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綜合組、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和科學技術部高新司指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主辦的“Linux產業與套用高峰論壇暨開源套用成果展覽會(Open Source Software World China)”上,倪光南成為僅有的一位獲得“開源特別貢獻獎”的人士。
後來,863軟體重大專項和“核高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都大力支持發展基礎軟體,其中很多都基於開源軟體。
倪光南堅定地認為,“科學家與社會結合的目的,一定要出於公心,不能抱有太多的私念,否則就丟掉了科學造福社會的本意,成了某一個人打著科學的旗號造福自己了。”
政府採購必須支持國產軟體
倪光南主張中國借鑑俄國經驗,採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強在政府和重要信息系統中推廣基於開源軟體的國產作業系統,以增強信息安全。
2001年和2002年,他連同其他政協委員先後提交議案《通過政府採購,扶持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規範政府採購,扶持自主的IT核心技術》,提出“在政府採購招標時,如其他指標不相上下,應對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的產品或企業給以優先權”,呼籲“制訂有關政府採購的相應法規,並加強對它執行過程的監控”。此外還主張制訂“國家信息化有關標準來規範政府採購”。後來,在各界的推動下,2003年中國《政府採購法》生效。
此後,倪光南積極支持遵循《政府採購法》採購國產軟體。在2004年的政府正版軟體採購中,針對某些地方將政府採購正版軟體變成“採購外國軟體”的傾向,他堅持連同其他專家向有關部門進行反映,要求糾正這種傾向。
最近,倪光南又一針見血地批評了2010年的政府正版軟體採購。他認為,有關檔案與2004年相應檔案相比有所倒退,即在政府採購法沒有修改、中國仍在就加入WTO的GPA進行談判等情況不變下,卻不提要求優先採購國產軟體,致使進口軟體壟斷了中國政府採購,取得了83%的採購款。該觀點也被2011年8月15日《科技日報》的報導《進口軟體壟斷中國政府採購,國產軟體如何立足》引述。
倪光南一直呼籲儘快出台界定國產軟體的實施辦法,指出界定準則應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認為2005年財政部會同信息產業部起草的《軟體政府採購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的界定準則是合理的、切實可行的。
軟體是中文信息處理的核心技術之一,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國軟體技術的發展。作為第五、六屆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長,倪光南主持了中文信息學術界的許多學術活動。基於目前中國各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水平參差不齊,存在低水平重複現象,他呼籲國家立項發展“中華文字統一作業系統平台”,以推動中國各民族信息化的均衡發展,避免出現數字鴻溝。2011年12月4日,中國中文信息學會授予他“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終身成就獎”。
自主創新:從產業到國家必須打贏的戰爭
IT技術一日千里,一味引進、效仿只能永遠做別人身後的追趕者。作為在信息產業旅途上奔波的科學家,倪光南近年來關注的焦點始終是“自主創新”。
中國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強國?這是中國人不能不思考的問題。倪光南曾呼籲:在中國非常貧窮的時候需要思考這個問題,在中國某些方面成為“大國”的時候,更需要思考這個問題。
他更通過對已開發國家實際情況的分析,堅決支持國家提出的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
近些年來,在中國如何發展軟體問題上,存在著兩種觀點或兩種思路。一種以麥肯錫諮詢公司2002年的《中國軟體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為代表,主張中國不必發展基礎軟體,而應像印度那樣,主要發展面向出口的離岸外包業務。 這種觀點代表了以微軟為首的國外軟體巨頭壟斷基礎軟體市場的企圖。對此,以倪光南為主的專家明確主張中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依託內需市場和人才優勢,建立中國自主完整的軟體產業體系,與前一種觀點針鋒相對。
對於“服務外包”、“軟體出口”、“在岸外包”和“離岸外包”等觀念,業內仍存在誤區。倪光南從解讀概念入手,一針見血地指出以發展離岸外包業務為主模式的弊端。
實踐也證明,雖然離岸外包得到很大的支持,但至今在中國軟體業中的比重只有2%左右。而在“18號文”等產業政策支持下,在“核高基”、863等國家科技計畫的推動下,中國軟體已取得較快的發展,也初步形成了較為齊全的各類軟體,今後主要是要擴大國產軟體的市場份額,做好整合套用,建立起自主的軟體產業體系。
此外,倪光南一直主張根據中國國情實施軟體智慧財產權保護。2002年,他及其他委員的政協提案《籲請修改和完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的提案》針對當時“《新條例》(即“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完全取消了原軟體條例關於“合理使用”的規定”,存在“過度保護”問題,建議“國務院責成有關部門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再次修改和完善《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在修改完成之前,暫時擱置其中保護水平過高的條款”。
同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施行《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大大縮小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打擊面,使保護傾向合理。
倪光南還反對BSA無視中國政府大力推進軟體正版化的努力,蓄意誇大中國軟體盜版率的歪曲宣傳,支持中國有關方面委託第三方機構進行更科學、客觀的軟體盜版率調查。
2005年8月16日,倪光南在《光明日報》上發表《辯證看待軟體專利保護》一文指出,目前美國作為軟體業的壟斷者,從其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出發,近年來大大強化了軟體的專利保護。但中國現階段應主要實行軟體的著作權保護,這有利於中國軟體業的自主創新,有利於打破美國軟體跨國公司的壟斷。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倪光南敏銳地捕捉到了中國軟體業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現在,他正積極支持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相應舉措,通過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委會、物聯網專委會、中國電子商會物聯網專委會等學術機構和各種學術界、企業界的活動,為發展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智慧城市等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而作出努力。
倪光南經常講的一句話是“盡力而為”。從研製聯想漢卡、聯想微機到積極推動自由軟體、中國芯、自主品牌,他為中國IT 業苦苦求索,利用各種渠道宣傳國產晶片和作業系統。
業餘時間,倪光南愛聽經典音樂,最常聽的是德沃夏克《來自新大陸》的第二樂章。每當耳邊響起熟悉的旋律,他就想起年少時老師教的配曲歌詞:
黃金的年華虛度過,才知道從前鑄成大錯。
蕭蕭兩鬢白徒喚奈何,瘦影已婆娑徒喚奈何?
雄心壯志早消磨,斜陽景已不多。
深悔蹉跎,深悔蹉跎。
這么多年來,他從沒有把它忘記。隨著這個旋律,他也許會自問:我有沒有虛度年華?我有沒有蹉跎歲月? 毫無疑問,在中國全面自主創新的偉大復興征途中,倪光南是一名不知疲勞的耕耘者,雖然有時難免孤獨,但他非常堅定,因為他的心中擁有一個伴隨一生的夢想——科技強國!
再度出山
在接連經歷“聯想離職”和“方舟科技負荊請罪”兩事件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機所研究員倪光南很長一段時間淡出了公眾視野。
離開聯想11年後,倪光南再度現身資本市場的方式頗為隱晦。
在2010年11月17日已經過會的北京君正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君正”)的股東名單上,自然人趙明漪持有120萬股,位列公司第十大股東。有知情人士透露,自然人趙明漪是倪光南的妻子,此次持股實際上是代倪光南持有。
而據了解,北京君正董事長
劉強與倪光南在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舟科技”)共事時就已相識。
2005年,由於方舟科技承接的項目未能通過“863專家組”的驗收,“方舟3號晶片計畫”破產。此後方舟科技內部主管研發的劉強辭職離去,另外組建北京君正。公開資料顯示,除董事長劉強外,北京君正目前另有5位高管及2位核心人員均師出方舟科技。
倪光南之妻位列十大股東北京君正前身君正有限成立於2005年7月15日。2008年7月,公司進行上市前的一輪管理層激勵。彼時,除公司時任8名管理層人員外,另有兩位“陌生人”也接受了北京君正的股權。其中,劉強將持有的13.9萬元出資以每1元出資作1元轉讓給自然人趙明漪。
對此,北京君正解釋為,股東趙明漪是中國科學院退休幹部,其為劉強、
李傑等公司創始人的朋友,對公司早期業務發展作出過幫助。因此在2008年9月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同時,按照註冊資本作價向其轉讓了2%股權。
有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趙明漪是倪光南的妻子,此次持股實際上是代倪光南持有。
據了解,股東趙明漪不僅與倪光南妻子同名同姓,其中科院退休幹部的身份也與之頗為吻合。記者進一步了解,倪光南與劉強早在方舟科技共事時就已相識,此次股權相贈更似是北京君正方面對倪光南的投桃報李。
12月13日,倪光南對此事不置可否“這件事你們去問公司,我不方便接受採訪。你可以發郵件給我,我們再聯繫。”記者隨即以郵件形式向其傳送採訪提綱,但直到截稿並未收到倪光南的回覆。
若以北京君正2009年攤薄後的每股收益0.85元計算,根據創業板60倍市盈率,北京君正上市發行價約為50.85元,則趙明漪持有的北京君正120萬股股票達到6101.46萬元,短短兩年投資收益率達到437.95倍。
所獲獎勵
獎項名稱 | 所獲時間及頒發機構 |
聯想系列微機(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92.12.8.科技部 |
聯想系列微機(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91.10.中國科學院 |
聯想式漢字微型機系統LX-PC(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88.7.科技部 |
聯想式漢字微型機系統LX-PC(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87中國科學院 |
聯想式漢字微機系統獲套用支持系統獎 | 1986全國計算機套用展覽會 |
聯想式漢字微機系統獲1986年北京地區漢字系統對口競賽一等獎 | 1986.1.18.北京電子振興領導小組 |
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型機系統(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 1984中國科學院 |
“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系統(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79中國科學院 |
手寫文字識別機(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 1979中國科學院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授予單位 |
---|
1988年 | 北京市勞動模範 | 北京市人民政府 |
1990年 | 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 | 國務院 |
1991年9月13日 | 海淀區優秀知識分子 | 海淀區人民政府 |
1991年10月1日 | 政府特殊津貼 | 國務院 |
1991年11月4日 | 億利達科技獎 | 億利達科技獎評審會 |
1992年7月 | 海淀區榮譽證書 | 海淀區人民政府 |
1992年12月19日 | 中國科學院重獎 | 中國科學院關於嘉獎倪光南同志的決定 |
1994年 | 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 中國工程院 |
2001年11月11日 | 北京通信信息協會先進個人 | 北京通信信息協會 |
2004年7月6日 | 開源特別貢獻獎 | Linux產業與套用高峰論壇暨開源套用成果展覽會 |
2004年12月 | 2004中國開源軟體傑出貢獻獎 | 共創軟體聯盟 |
2005年9月 | 國家火炬計畫軟體產業基地十周年榮譽個人 | 科技部 |
2006年2月24日 | 中國信息化十大傑出專家 | 中國信息協會 |
2006年6月 | 海淀創新特殊貢獻人物 | 海淀區人民政府 |
2007年 | 2007“金企鵝杯”開源軟體特別貢獻獎 | 兩岸四地開源軟體大賽組委會 |
2007年9月 | 兩岸四地開源軟體特別貢獻獎 |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共創軟體分會、台灣Linux促進會、香港開放源碼軟體中心 |
2007年 | 中國Linux暨開源產業傑出貢獻獎 | LinuxWorldChina2007大會組委會 |
2008年10月 | 中關村科技園區20周年突出貢獻獎 | 中關村管委會 |
2008年12月 | 中關村十大創新先鋒 | 中關村管委會 |
2008年12月11日 | 海淀創新特殊貢獻人物獎 | 海淀區人民政府 |
2009年 | “第四屆中日韓開源軟體競賽”特殊貢獻獎 | 中日韓開源軟體競賽組委會 |
2009年9月19日 | 推動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功勳人物 |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 |
2010年7月 | 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獎 | 河北省人民政府 |
2011年7月8日 | 中國信息化十大推動人物 | 中國信息協會 |
2011年12月4日 | 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終身成就獎 | 中國中文信息學會 |
2011年12月6日 | 中國軟體產業十年功勳人物 | 中國軟體行業協會 |
2015年 | 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 | |
2018年6月14日 | “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 中宣部、科技部和中國科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