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爭議背景,爭議經過,爭議結果,歷史意義,
爭議背景
聯想的“柳倪之爭”
1994年2月14日,這個西方人眼中的情人節,北京中關村的聯想公司顯然也在體味著甜蜜。就在這一天,聯想的股票在香港聯交所上市。而另一個鼓舞人心的訊息是,10歲的聯想,銷售額已經超過了長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等競爭對手,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公司。雙喜臨門,公司上下沉浸在一片興奮和自豪的氛圍中,公司創始人柳傳志和幾個公司高管卻是憂心忡忡。
1991年,一場計算機產業的“黑色風暴”席捲歐美,數以百計的電腦廠商不是倒閉就是虧損。就連聯想一直仰望的業界泰斗IBM也不能倖免,最終,它裁減了4萬人,才勉強維持住不到1%的利潤率,而康柏的總裁也因為股價大跌70%被迫辭職。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卻正大刀闊斧地拆除計算機行業的貿易壁壘,大門打開後,中外電腦生產企業開始短兵相接,很快,包括聯想在內的國內電腦企業就發現,它們已經被捲入了一個自己不熟悉也無法把握的全新的競爭格局。
面對國際巨頭的長驅直入,儘管93年聯想銷售額首次排名國內企業第一,但卻是10年來第一次沒有完成自有電腦銷售指標。就在這時,一場意想不到的風暴在聯想爆發了。即便是多年以後,仍然有太多的爭論和話題圍繞著它,成為了中國企業史上的一個公案。
爭議經過
倪光南的加盟徹底改變了公司的航向,聯想終於有了自己的“技術名片”,出於尊敬和公司形象的考慮,柳傳志隨即發起了一場造神運動。而為了維護“神”的威信,柳傳志甚至不惜損傷自己的權威。聯想的總裁和總工程師,這對親密無間的“雙子星座”當時成了很多企業的榜樣。然而,就在94年,在國際市場上,未來IT領域的霸主微軟發起了一場顛覆性的變革,這也讓聯想漢卡的銷售大受影響。
94年前後,倪光南奔波於上海,香港等地,廣攬人才,成立“聯海微電子設計中心”,他對這項被稱為“中國芯”的工程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不過公司的常務副總裁李勤卻讓一腔熱情的倪光南碰了個釘子。聽慣了“是”的倪光南自然不甘心就此罷手,於是,他直接找上了柳傳志。讓他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柳傳志的回答雖然委婉,但竟然是“不”。
這件事情之後,兩人的關係迅速惡化,聯想的每一次工作會議都成了兩人的爭吵會,柳傳志認為倪光南是在“胡攪蠻纏”,而倪光南則說,“我永遠和你沒完。”他開始向上級控告柳傳志作風霸道,進而控告他有嚴重的經濟問題。曾經親密無間的“雙子星座”就這樣走到了你死我活的懸崖邊。
這場爭吵一直持續到了1995年。這期間,倪光南以一個技術專家特有的堅持和執拗寄出了一封又一封的告狀信。這份就是倪光南當年寫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的信,信中,倪光南甚至把他認為包庇柳傳志的中科院院長周光召一併告上了。而作為企業經營者的柳傳志,卻趁著這段時間以一個漂亮的“病床外交”獲得了聯想內部幾乎所有高層管理人員的支持。
爭議結果
最終,中科院派出的工作組調查認為,“沒有材料證明證明柳傳志同志存在個人經濟問題”至此,勝負已漸漸清晰起來,95年6月30日,聯想董事會同意免去倪光南同志聯想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職務。就在那次會議上,柳傳志看著眼前的這份發言稿幾度落淚。
歷史意義
在1994年,“柳倪之爭”並不是一獨特的事件,它其實是“中國製造”走到一個十字路口時的彷徨與爭執。
從“柳倪之爭”一開始,媒體就把這解讀為“市場派”與“技術派”的一次決鬥。在擺脫了倪光南的束縛後,聯想上下統一了思路,開始在市場和行銷的道路上發足狂奔,1994年,柳傳志放手一博,任命楊元慶為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在他的帶領下,當年聯想自有品牌電腦銷量躋身中國市場前三位。楊元慶也因此被譽為“銷售奇才”、“科技之星”。
作為聯想路線之爭的失敗者,倪光南似乎並不後悔,他依然堅持著他技術至上的想法,哪怕缺乏支持者。當年尚未完全成熟的聯想最終還是選擇了“貿易”“製造”“技術”的發展優先次序,循著這一發展思路,聯想逐步成長壯大,並在2005年一舉併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無獨有偶,海峽對岸的電腦業巨頭宏碁,當年也作出了和聯想類似的選擇。
(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