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離魂(漢語成語)

倩女離魂(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倩女離魂,本是成語,舊指少女為愛情而死。自唐·陳玄祐傳奇小說《離魂記》中的倩娘把反抗的矛頭直接指向了封建社會的家長制度。元鄭光祖據以改編為《迷青瑣倩女離魂》,以優美的文筆,從兩個方面敘寫了女子在禮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

基本介紹

  • 書名:倩女離魂
  • 又名:《迷青瑣倩女離魂》
  • 作者:鄭光祖
  • 類別:話本
  • 出版時間:宋代
  • 裝幀:手抄本
  • 詞目屬性:成語
  • 拼音:qiàn nǚ lí hún
  • 釋義:舊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男女愛情
  • 近義詞:離魂倩女
出處,示例,簡述,

出處

·陳玄祐離魂記》:"天授三年,清河張鎰,因官家於衡州。性簡靜,寡知友。無子,有女二人。其長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絕倫。鎰外甥太原王宙,幼聰悟,美容範。
鎰常器重,每曰:“他時當以倩娘妻之。”後各長成。宙與倩娘常私感想於寤寐,家人莫知其狀。後有賓寮之選者求之,鎰許焉。女聞而鬱抑;宙亦深恚恨。托以當調,請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陰恨悲慟,決別上船。
日暮,至山郭數里。夜方半,宙不寐,忽聞岸上有一人,行聲甚速,須臾至船。問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驚喜發狂,執手問其從來。泣曰:“君厚意如此,寢食相感。今將奪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將殺身奉報,是以亡命來奔。”宙非意所望,欣躍特甚。遂匿倩娘於船,連夜遁去。
倍道兼行,數月至蜀。凡五年,生兩子,與鎰絕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負,棄大義而來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之下,胡顏獨存也?”宙哀之,曰:“將歸,無苦。”遂俱歸衡州。
既至,宙獨身先鎰家,首謝其事。鎰曰:“倩娘病在閨中數年,何其詭說也!”宙曰:“見在舟中!”鎰大驚,促使人驗之。果見倩娘在船中,顏色怡暢,訊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異之,疾走報鎰。室中女聞,喜而起,飾妝更衣,笑而不語,出與相迎,翕然而合為一體,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親戚間有潛知之者。後四十年間,夫妻皆喪。二男並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聞此說,而多異同,或謂其虛。大曆末,遇萊蕪縣令張仲規,因備述其本末。鎰則仲規堂叔祖,而說極備悉,故記之。 "
倩女離魂

示例

想著那引肖娘寫恨書千里;搬~酒一杯,攜文君逃走琴三尺。 ★·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

簡述

雜劇《倩女離魂》
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
作者: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是他的代表作。
劇本以唐朝陳玄佑的《離魂記》小說為素材。
情節:秀才王文舉與倩女指腹為婚,王文舉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約的打算,藉口只有王文舉得了進士之後才能成婚,想賴掉這門婚事。不料倩女卻十分忠實於愛情,就在王文舉赴京應試,與倩女柳亭相別之後,由於思念王文舉,倩女的魂魄便離了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奔赴京城。而王文舉卻不知是倩女的魂魄與他在一起,還以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因此,當他狀元及第三年後,準備從京城啟程赴官,順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書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舉偕同倩女魂魄來到了倩女身邊,魂魄與身體又合一,一對恩愛夫妻得到團圓。 全劇集中刻畫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貞於愛情的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上,決不輕易任人擺布。當她的母親想要悔約,要她與王文舉兄妹相稱時,她便一眼看穿了母親的用意,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當倩女的魂魄離開真身,追隨王文舉一起赴京路上,王文舉以為倩女本人奔來,先是說怕倩女的母親知道,勸她回去,情女果敢地說:“他若是趕上咱,待怎樣?常言道,做著不怕!”王文舉勸阻行不通,使用禮教來教訓她,說什麼“聘則為妻,奔則為妾”,說她“私自趕來,有玷風化”。倩女更堅定地說:“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我本真情,非為相謔,已主定心猿意馬”。表現了她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鄙視。 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一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感情真摯熱烈的少女形象,因而使這一劇堪與《西廂記》相媲美。也正由於此,使鄭光祖“名香天下,聲振閨閣”。鄭光祖的歷史劇,似乎不及他的愛情劇引人人勝,但是,他在描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還是獨具一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