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精選了秦嶺自2003年以來在各大期刊發表的作品。其中《借命時代的家鄉》描寫主人公董建泉“忘恩負義”的婚變、違背常理的叛逆、勤勞發家的成功以及對倫理坍塌的救贖,構成了新時期農民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上令人驚心動魄的現實狀態;《女人和狐狸的一個上午》以乾旱缺水的西部鄉村為背景,以一位孕婦和同樣懷孕的狐狸之間既惺惺相惜、又彼此提防的心靈交融、博弈、救贖為主線,毅然用低賤的生命向物質社會對資源的掠奪、人性的冷漠、社會的不公進行挑戰,向物慾橫流的社會規則發出強烈的批判;《繡花鞋墊》《硌牙的沙子》《本色》等屬於秦嶺的“鄉村教師”系列。面對城鄉經濟的巨大反差、“三農”問題的蔓延和農民傳統地位的淪陷,秦嶺對鄉村教師的尊嚴危機、人格變異以及“娶妻難”等問題報以深深的同情和憂慮。
作品目錄
借命時代的家鄉 皇糧 繡花鞋墊 殺威棒 女人和狐狸的一個上午 | 被馬咬掉耳朵的主人 棄嬰 碎裂在2005年的瓦片 坡上的莓子紅了沒 本色 | |
人物介紹
董建泉
不甘“借命”求生的知識青年董建泉被迫實施心靈突圍,他背棄“借命”結髮的存喜,隱姓埋名混跡浩蕩的打工大軍之中,卻又在礦區獲得了同樣期待“借命”的姑娘彩鳳的愛。他擺脫“借命”的家鄉,又在異鄉“借命”成功。在彩鳳的協助下,成長為遠近聞名的養牛大戶和致富能人,但是,他同時又陷入背叛家鄉、褻瀆宗親、拋棄髮妻的靈魂煎熬。面對早已再次“借命”招了智障上門女婿的存喜,他試圖給予幫助,但在傳統道德的高壓線與物慾社會的規則之間一籌莫展;面對宗親高堂對他的拒不接納,他千方百計尋求認祖歸宗的途徑,但他又在倫理的審判席上進退兩難;面對市場經濟對天地良心的挑戰,“借命”似乎成為他唯一能夠解開命運的鑰匙,他不得不被動入俗,靈魂出竅,在苟家的打壓、“官二代”的淫威、市場的潛規則之間一步步迎合、適應、融入,艱難開闢作為普通農民創業的路徑。
壩子
壩子早年在伏羲廟磕過頭,一磕兩磕,心就善得一塌糊塗,簡直到了
掃地恐傷螻蟻命的地步。如果不是南下打工野了心,斷不忍朝狐狸下手。結婚後的壩子,在廣州、深圳當過保全,送過快遞,吃過喝過落不下幾個銀子,後來發現皮草生意火得邪乎,就理所當然地想到了故鄉大山裡的野生狐狸,並很快在一家豪華的野生餐館學會了攥刀子,遠走河西走廊練就了捕殺狐狸的十八般武藝。他習慣了狐狸的死亡,習慣了活剝狐狸皮時刺耳的噪音,習慣了血腥。狐狸遇襲時,尾腺施放出來的狐臊往往讓襲擊者暈頭轉向,退避三舍,但壩子不會,壩子適應狐臊就像適應了自己的女人。
作品鑑賞
該書的寫作是一種原鄉寫作,所謂故鄉也是精神原鄉。故鄉一詞在時間維度上有三種形態:一是過去式始然的故鄉,二是現在式實然的故鄉,三是將來式應然的故鄉。這並非意味故鄉決然分裂為三,作家擇其一而書寫。恰恰相反,生動的原鄉寫作必混含三種形態:表面上看,雖取材過去故鄉,寫來卻遠非純粹兒時記憶,必隱含現實生活的參照,加以應然想像,最終遙指未來故鄉,寄託美好願望。因循此路,既有
沈從文式的浪漫田園,也有
莫言式的魔幻原野,而到了秦嶺筆下,即是“借命時代”的家鄉。中篇小說《借命時代的家鄉》通過幾組人物關係對“借命時代”予以釋名。首先,主人公董建泉與少時戀人存喜,他們是不符合法定婚姻年齡的娃娃親。除娃娃親,童養媳、換親、上門女婿、借腹生子等鄉村舊有習俗,都是一種“借命”模式。本質上,通過姻親關係增加勞動力,以此應對惡劣的生存環境。董建泉的弟弟、母親,因為缺水、找水喪失體力,存喜“借”到董家充當準媳婦,維持一家生活。投胎是門技術活,命苦唯有“借命”改變,當活著要靠“借命”,“借命時代”等同於苟活性命的時代,這也是故鄉赤裸始然的一面。董建泉與苟發昌也曾“借命”。董建泉中考第一名,本可就此擺脫鄉村當上水保員,然而董建泉卻把這個轉變命運的機會“借”給了苟發昌,以此換回董苟兩家世代爭奪的水壩。在缺水的西部鄉村,水壩意味著生命之根。出借人生機會換回水壩,表面上是利益交換,背後卻隱含城鄉差異的現實背景。依靠城市優勢資源,苟發昌很快發跡,“他帶來了省城的喧囂氣息和時代文明的氣息,帶來了歲月里最為活躍的元素和符號。……他是苟家根脈旺盛後繼有人的標誌性人物,是尖山的魂兒,是尖山未來的大救星。”進入城市就意味進入人生快車道,只有借到城市的“命”,才能改變鄉村的“命”。
在敘事人稱上,該書多以第三人稱敘事,而中篇小說《借命時代的家鄉》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第一人稱敘事與第三人稱敘事的實質性區別就在於二者與作品塑造的那個虛構的藝術世界的距離不同。”唯有藉助第一人稱“我”,才能貼近“借命時代的家鄉”,作者拒絕以第三人稱那樣客觀、居高臨下的視角俯瞰家鄉。家鄉如此令人魂牽夢縈,必然選擇第一人稱才能與家鄉貼得緊、拉得近、感得深。第一人稱也使作為敘事主體的“我”與作者本人之間的距離被拉近,當主流媒體報導:“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各大城市出現了用工荒,
人口紅利正在逐漸下降……”那種把農民不當人的論調,讓“我”心生憤懣,“還人口紅利,真有臉說。把農民不當人,當然有利可圖。圖就圖吧,明明是黑利,還非得帶個‘紅’字”。“我”的語調、態度與秦嶺如出一轍,使讀者輕易捕捉到幕後作者的身影。小說《皇糧》使用了第三人稱敘事,藉由驗糧員歲球球之口對農業稅質疑,較第一人稱的直抒胸臆、大膽尖銳,批評之聲已弱化為一聲嘆息:“繳皇糧,繳皇糧,這就是咱農民的命啊!人家城裡人吃香的喝辣的,為啥非得給莊戶人攤上?……同樣出力氣,同樣為國家做貢獻,人家城裡的工人可以退休,退休了還能拿到退休金。但是沒聽到農民可以退休的,累死在田間地頭才算完。”歲球球這一“仰天長嘆”激不起任何作用,只落得腦子走得“太遠”“太透”的一番嘲笑。作者不追求一味激憤,更要表達對農民深沉的愛,同情、理解、悲憫油然而生。
作品影響
入選書單
2015年6月17日,該書入選2015年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秦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創作一級,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八屆高研班。籍甘居津。出版有長篇小說、小說集《皇糧鐘》《斷裂》《繡花鞋墊》等六部,其中《皇糧鐘》《在水一方》先後被列入中國作家協會重點作品扶持項目。中、短篇小說三十多次被轉載或入選年度最佳小說選本。曾登上2007年、2011年中國小說排行榜,獲《小說月報》“百花獎”,獲第一屆、第二屆梁斌文學獎一等獎,四部小說被搬上熒幕或戲劇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