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殺人(漢語成語)

借刀殺人(漢語成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借刀殺人,漢語成語。

拼音:jiè dāo shā rén

釋義:讓別人的情況去為達到自己目的提供優勢。借刀殺人這個計,是使用率最高的計,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商業及其日常生活中,主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或者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是經典三十六計之第三計,引用時一般帶有貶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借刀殺人
  • 出處:《三祝記·造陷》
  • 拼音:jiè dāo shā rén
  • 含義:自己不出面,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成語,拼音,引證解釋,詞語辨析,三十六計,原文,注釋,按語,解析,探源,用計案例,故事,

成語

借刀殺人

拼音

jiè dāo shā rén

引證解釋

亦作“ 借劍殺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別人的手去害人。
明 汪廷訥《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仲淹為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
《紅樓夢》第十六回:“咱們家所有的這些管家奶奶,哪一個是好纏的……‘坐山看虎鬭’,‘借劍殺人’,‘引風吹火’,‘站乾岸兒’,‘推倒了油瓶兒不扶’,都是全掛子的本事。”
清 曹雪芹 《紅樓夢》第六九回:“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 二姐 ,用‘借刀殺人’之法。”
老殘遊記》 第五回:“我當初恨他報案,毀了我兩個弟兄,所以用個『借刀殺人』的法子,讓他家吃幾個月官事,不怕不毀他一兩千吊錢。”
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周老爺因為胡統領不能遂他的心愿,曉得這裡縣丞單太爺神通廣大,他二人從前在那裡又同過事,交情自與別人不同,所以特地進城拜望他,同他商酌一個借刀殺人的辦法。
鄒韜奮 《經歷》一五:“我老等著那個自恃有靠山的職員‘借刀殺人’,來打破我的飯碗。”

詞語辨析

【近義詞】以夷制夷暗箭傷人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
[英語]Kill with a borrowed knife
Attack using the strength of another (in a situation where using one's own strength is not favourable). Trick an ally into attacking him, bribe an official to turn traitor, or use the enemy's own strength against him.
The idea here is to cause damage to the enemy, by getting a 3rd party to do the deed.

三十六計

原文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

注釋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按語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藉此力以毀敵人。如:鄭桓公將欲襲鄶,先向鄶之豪傑、良臣辨智、果敢之士,盡書姓名,擇鄶之良田賂之,為官爵之名而書之,因為設壇場郭門之處而埋之,釁之以雞豭若盟狀。鄶君以為內難也,而盡殺其良臣。桓公襲鄶,遂取之。諸葛亮之和吳拒魏,及關羽圍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

解析

古按語舉了幾則戰例:春秋時期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並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祭壇,把名單埋於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訊息,怒不可遏,責怪臣子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果當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三國時諸葛亮獻計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還有,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面上是親戚,骨子裡是疏遠的。關羽得意,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
此計多是封建官僚之間爾虞我詐、相互利用的一種政治權術。用在軍事上,主要體現在善於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於利用或者製造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學會識別這一計謀.可以防止上大當,吃大虧。

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剷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國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用計案例

張居正陰謀奪權
張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為了要奪權,也不惜使用其移屍嫁禍陰謀。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太監馮保,居中用事。大學士張居正明白要奪權專政,非借馮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結好馮保,稱兄道弟。
這時,獨握朝政大權的是內閣大學士高拱,高拱和張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宮,突有一無須男子,作宦官狀,疾趨而來,左右見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顯有行刺企圖。神宗即命馮保審問,此人供說名叫王大臣,來自南方的戚繼光的營里。馮保聞言大驚,立即停審,親往見張居正,問如何處置。張居正說:“高拱此人,屢想把你逐出宮外,此番可打蛇隨棍上,乘機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無憂。何況戚繼光正握南北軍權,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馮保聞言大喜,回來即叫親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對疑犯王大臣說:“下次審問的時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來行刺的,便可赦你無罪,還會升你官做錦衣衛,賞賜千金。如不這般說,必會把你打死。”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誘下,自然勉強答應照辦了。
到第二次審問的時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內幕複雜,都列席旁聽。馮保這位無須主審官便問疑犯:“大膽王大臣,你來行刺,究竟受誰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時在獄中已吃盡拷打之苦,此時便憤然回答:“是你教我說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聽之人大嘩起來,馮保聞言大驚,即宣布退庭,不敢復問。
第二天再審,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啞毒,不能說話,馮保不待細審,即朱筆一批,押犯人往午門斬首
在此情況之下,高拱也不安於位了,讓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權,便落在張居正手裡。
宋太祖借畫除勁敵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穩固了中央政權,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戰爭。
在滅掉南漢之後,宋太祖把進攻目標轉向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昏庸無能,只知道吟詩填詞,整天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國力日衰。宋太祖此時有心滅南唐,但又不敢輕舉妄動。原來,南唐有一位勇猛無敵的武將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認為林仁肇是宋朝滅南唐的一大障礙。可巧開寶四年(971),李煜派其弟李從善前來朝貢,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計,當即熱情款待李從善,並把他留下任泰寧軍節度使。李從善不敢違命,只得報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正好想通過李從善探聽一些宋朝的情況,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職。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裡,使者用錢財賄賂林的僕人,搞到了一張林的畫像。使者拿著畫像回來復命,宋太祖命人把畫像掛在自己的側室。
一天,李從善來見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領到側室。李從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畫像,不解地問道:“這是我國武將林仁肇的畫像,怎么會掛在這裡?”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說:“你已經是宋朝的人了,告訴你也沒什麼。皇上愛惜林仁肇的才幹,下詔書讓他來京城,他已經答應投降,先送來畫像以表誠心歸順。”侍臣又指著附近一座華美富麗的房子說:“聽說皇上準備把這所房子賜給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還要封他為節度使呢!”
李從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報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懷疑林仁肇心懷二心,在一次設宴招待林仁肇時,讓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藥。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發作,七竅流血而死。宋太祖聽到林仁肇的死訊後,立即發兵攻打南唐,很快就滅了南唐。
晁錯成了替罪羊
漢景帝即位後,決心像其父文帝那樣,把天下治理好。漢景帝聽說晁錯很有才能,就提升他當御史大夫。忠心耿耿的晁錯看到分封的那些藩王勢力越來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的約束,擔心這樣下去漢朝的天下會弄成四分五裂的局面。於是,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削藩。漢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勢力,但又怕他們藉機造反,不敢妄動,就與大臣們商議此事。
各王眼見自己的封地要被削減,都怨恨晁錯,於是吳王、趙王、膠西王、楚王等聯合起來,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起兵造反了。
漢景帝一邊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一邊拜竇嬰為大將,出兵應付叛軍。
竇嬰與晁錯原來就不和,在削藩的問題上又有不同的意見,他一直把晁錯視為眼中釘。竇嬰把個人的私怨看得比國家大事還重要,決定借漢景帝之手除掉晁錯。竇嬰派去的人對漢景帝說:“七王發兵是衝著晁錯來的。高祖分封同姓為王,已成規矩,晁錯非得要削藩,這不是存心與劉氏作對嗎?只要皇上斬了晁錯,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還給他們土地,他們一定會退兵。”昏庸的漢景帝竟然聽從了這個建議,把晁錯真的給殺了。
漢景帝原以為化干戈為玉帛了,可是七王並未罷兵,而且攻勢較以前更甚。這時,大將軍周亞夫派使者告訴漢景帝說:“吳王成心要造反,已經幾十年了,這次是借晁錯削藩為名發兵,想不到皇上聽信讒言把晁錯殺了。今後恐怕沒有誰再向朝廷出主意了。”漢景帝這才恍然大悟,但後悔已晚。後來,七王之亂被平定下去,漢朝的中央集權加強了,只可惜晁錯已被滅門三族。
劉備一言殺呂布
呂布以勇武聞名於世,但最後還是被曹操生擒。呂布此時有意投降曹操,他對曹操說:“明公您所擔憂的人沒有比我呂布更強的了。我現在歸順您,則天下就是明公的。由明公您率領步兵,由我來帶領騎兵,則平定諸侯不過易如吹灰而已。”曹操被說動了心,欲想招降呂布,但又對呂布的誠意有些懷疑。正在這時,旁邊的劉備說了一句話:“曹公啊,您難道沒有看到丁建陽和董太師的下場嗎?”曹操於是下令絞死了呂布。
丁建陽即丁原,呂布最初是他的部下。後來呂布在董卓的唆使下殺死了丁建陽。董卓入京後,挾持天子,自稱太師,因而被稱作董太師。後來董卓因王允等人巧施連環計也死在呂布手裡。經劉備這么一說,曹操下決心殺了呂布。
那么,劉備為何要置呂布於死地呢?原來,劉備雖然暫時依從曹操,卻懷有自立之心。呂布之所言,正是劉備所擔憂的。如果曹呂聯合,必然給劉備未來的事業帶來重重阻力。試想,當年在虎牢關,呂布一人在天下諸侯面前獨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尚且進退自如,那么他若投降了曹操,又有誰是其對手呢?這就是劉備要殺呂布的原因所在。
以一言相勸,借曹操之手殺了呂布,劉備的智謀可見一斑。
子貢“借刀”救魯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剷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越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劉秀借刀除心患
劉秀與劉玄決裂後,率兵向長安進軍。洛陽是通往長安的軍事重地,劉玄派李軼去鎮守,以阻擋劉秀大軍的西進。
劉秀手下一名叫馮異的將軍寫信勸李軼歸順劉秀。李軼看完信後,內心十分矛盾。他雖然看出劉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脫離劉玄,但是他又不敢輕易投靠劉秀。因為他曾參與殺害劉秀之兄的活動,擔心劉秀不容他。於是,李軼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這樣寫道:“今天你我都在鎮守軍事要地,地位舉足輕重。如果我們能同心同德,那我還有什麼顧慮呢?請將我的意思轉達給蕭王(指劉秀),我願為他盡微薄之力。”馮異看到這封意思委婉的信後,明白李軼是叫自己保證他歸順後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祿。於是,馮異一方面給李軼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陽周圍各縣,看李軼是否援救,以試探他有無誠意。李軼果然不與馮異交戰。馮異見李軼言行一致,就把此事的前後經過向劉秀作了報告,並遞上李軼的信,勸劉秀接受李軼的歸順。
劉秀深知李軼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招降後仍是心頭之患。但是,若拒之門外,對戰局又十分不利。劉秀經反覆考慮,終於想出一條借刀殺人的妙計。劉秀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避而不談是否接受李軼的歸順,只是提醒說:“李軼這個人詭計多端,一般人難以看出他的心思。大家還是各自堅守陣地為好,防止李軼耍花招。”然後,劉秀故意將李軼歸降的事泄露出去。眾人議論紛紛。
不久,劉玄手下的另一員大將得到了這個訊息,知道李軼心懷二意,就派人將他刺殺了。洛陽駐軍失去主將,軍心動搖,許多人投奔到了劉秀這一邊。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直到這時,大家才明白了劉秀的用意:借劉玄之手殺掉李軼,既除了自己的心頭之患,又不用承擔殺害降將的壞名聲。
蘇秦死後報仇
戰國時期,著名的遊說家蘇秦,“合縱”六國的計謀成功後,回到燕國。燕易王的母親文夫人年輕守寡,偏偏看上了足智多謀的蘇秦,二人不久私通。蘇秦擔心若被燕王發覺而將被處死,設法擺脫文夫人,他向燕王提出到齊國行使反間計,而匆匆來到齊國。齊宣王齊閔王都很器重蘇秦,卻引來了齊國一些大臣的嫉恨。一次,閔王捨棄蘇秦的計謀,聽從了孟嘗君的諫言,免受了其他四國伐秦失利的結局,孟嘗君因此受到了閔王獎賞。那些嫉恨蘇秦的人以為閔王不再重用他了,派刺客在朝廷上殺死蘇秦,閔王下令捉拿兇手,而兇手早已逃遁。蘇秦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後,你把我的頭顱號令於市,就說‘蘇秦是為燕國而反間於齊國,他是死有餘辜,誰殺他的,可以領賞金千兩’,這樣就可以捉住兇手。”。閔王按蘇秦的去做了,其兇手果然前來領賞,被抓住,後又審問出殺人的主謀,閔王把他們全殺了,以報謝蘇秦。
蘇秦才高權重,其死後還能“借”閔王之刀,除掉兇手及其主謀們,最終為自己報了殺身之仇,實在不易。
德國偽證削除心腹之患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有一位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的將軍,名叫托哈傑斯基。1936年,史達林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整肅”運動,托哈傑斯基也被列為“整肅”對象。德國軍方得知這個訊息,如獲至寶:如果象托哈傑斯基這樣的將軍被除掉,對德國是非常有益的。
於是,德國元首希特勒秘密下令:由德國情報部門暗中捏造托哈傑斯基背叛蘇聯的證據,以此陷害於他。德情報人員著手假造托哈傑斯基與其夥伴,同德國將軍們私下交往密切,捏造了許多來往信件;以及托哈傑斯基一夥出賣給德軍大量的軍事情報、所獲報酬、德國情報部門給托哈傑斯基的信件影印本等,所有假證據顯得天衣無縫。不久,蘇聯以三百萬盧布購買了此情報,並據此迅即逮捕了托哈傑斯基等相關將軍八人。由於有大量、確鑿的“證據”在手,他們沒有任何辯解的餘地,他們很快被處死。
德國為了自身的戰略,無端捏造偽證,“借 ”蘇聯自己人的手,除掉了心腹之患,其計謀可謂周密、徹底。這也是外國人運用“借刀殺人”最成功的事例之一。

故事

努爾哈赤父子親率十數萬滿兵,聲勢浩大,銳不可當,進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啟六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部攻打寧遠,以十三萬之眾圍攻寧遠守兵萬餘人。十三比一,力量懸殊。寧遠守將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勇抗敵,擊退滿兵三次大規模進攻。明軍的奮勇抵抗,力挫驕橫的滿兵。袁崇煥乘滿軍氣餒之時,開城反攻,追殺數十里,擊傷努爾哈赤,滿軍慘敗。怒爾哈赤遭此敗績,身體負傷,攻占明朝的壯志難酬,羞愧憤懣而死。皇太極繼位,第二年,又率師攻打遼定。袁崇煥早有準備,皇太極又兵敗而回。
又經過幾年的準備,皇太極再次攻打明朝。崇禎三年,他為避開袁崇煥守地,由內蒙越長城,攻山海關的後方,氣勢洶洶,長驅而入。袁崇煥聞報,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滿兵早三天抵達京城的廣渠門外,作好迎敵準備。滿兵剛到,即遭迎頭痛擊,滿兵先鋒巴添狼狽而逃。
皇太極視袁崇煥為從未有過的勁敵,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極為了除掉袁崇煥,絞盡腦汁,定下借刀殺人之計,他深知崇禎帝猜忌心特重,難以容人。於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賄賂明廷的宦官,向崇禎告密,說袁崇煥已和滿洲訂下密約,故此滿兵才有可能深入內地。崇禎勃然大怒,將袁崇煥下獄問罪,並不顧將士吏民的請求,將袁崇煥斬首。皇太極借崇禎之刀,除掉心腹之患,從此肆無忌憚,再也沒有遇到袁崇煥這樣的勁敵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