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甸

倘甸

倘甸位於箇舊市北郊,地處東經103°37′—103°45′,北緯23°01′—23°06′之間。東與開遠市樂百道辦事處和箇舊市雞街鎮接壤,南接箇舊市乍甸鎮,西與建水縣普雄鄉、面甸鎮相連,北與開遠市樂百道辦事處毗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倘甸
  • 地理位置:箇舊市北郊
  • 面積:81.4平方公里
  • 人口:12056人
地理位置,遺址,概況,

地理位置

倘甸位於箇舊市北郊,地處東經103°37′—103°45′,北緯23°01′—23°06′之間。東與開遠市樂百道辦事處和箇舊市雞街鎮接壤,南接箇舊市乍甸鎮,西與建水縣普雄鄉、面甸鎮相連,北與開遠市樂百道辦事處毗鄰。全境總面積81.4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壩區,海拔1132米—1781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7℃—24.6℃之間,最高氣溫32.3℃,最低氣溫-3℃,年降雨量350—723.4mm,轄3個村民委員會22個村民小組共29 個村民小組和鄉政府機關、中學、國小、醫院等30 多個單位,總人口3171戶12056人,其中農業人口11407人。居住有漢、傣、彝、壯、苗等11個民族。

遺址

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
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雲南省紅河州箇舊市倘甸鄉倘甸村東1.5公里處。1990年以來,在紅河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範圍內陸續發現石斧、石鑿等遺物。1993年春,紅河州文管所和箇舊市博物館對遺址作了詳細調查,並進行了試掘,通過試掘可知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在1000平方米左右。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文化層很薄,紅河州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保存較差,西部文化層厚度達145厘米,保存較好,文化堆積可分六層。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石斧、刮削器、穿孔石器、石壁、石球等31件石器和盤、缽、罐、尊、盆等40件陶器。
倘甸鄉
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紅河州目前發現的文化堆積厚,內涵豐富,地方特色較濃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之一,箇舊倘甸新石器時代遺址對於研究紅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對於研究雲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特點也可起到實證的作用。

概況

倘甸鄉位於箇舊市北郊,地處箇舊、開遠、建水三縣市的交界處。全鄉總面積81.4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傣、壯、彝、苗等11個民族,轄三個村民委員會、22個自然村、2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4戶,11407人。全境地形南高北低,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壩區,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海拔1132-1781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倘甸鄉交通通訊便利,蒙寶鐵路、乍倘公路、323國道以及在建的雞石公穿境而過,村村能通公、通電、通電話,境內資源豐富,素有九個龍潭三條河的"魚米之鄉"而著稱,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壩區水利化程度在80%以上,光熱條件好。礦藏資源主要有金、銅、錳、銑、矽石等金屬和非金屬礦。旅遊資源有已建成的集水上遊樂和食宿、休閒為一體的龍園度假村、有以垂釣、民族風味小吃為特色的農家樂;有明清以來的三孔橋、飛霞寺等古生物化石及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等田園風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倘甸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壩區鄉鎮,現有耕地面積11102畝。種植業以水稻、玉米、甘蔗、烤菸為主,稻後菜為輔;養殖業以魚豬為主,牛、羊為輔。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倘甸成為全國最大的冬季玉米制種基地,實現產值1000多萬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400萬元,糧食總產量445.93萬公斤,農民人均收入1830元,糧經比例43:57,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境內有一座800KVA發電站,1座2X35KVA變電站,年產一萬噸果蔬罐頭廠。2002年10月11日,總投資400多萬元建成的占地20畝(13333萬平方米)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投入使用,現有鋪面57間共1232平方米;農產品僅蔬菜類交易量日平均1.5噸,涉及種類達20餘種。
倘甸鄉黨委、政府團結全鄉各族人民,緊緊圍繞"一個打破(打破經濟結構不合理的格局)、兩個立足(立足農業、超載農業,立足旅遊、超載旅遊)、兩個努力(努力把倘甸鄉建成為箇舊市菜藍子基地,努力把倘甸鄉建設成為具有田苑特色的集鎮?quot;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力爭把倘甸建成雲南省"兩雜"制種和以"農家樂"為特色的旅遊度假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