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電腦(個人計算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個人電腦,源於英文Personal Computer,縮寫為PC,亦稱個人計算機。個人電腦從笨重的商業電腦到今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超薄高性能機器,既可用來工作,又能用來打遊戲。

簡介,按照大小和移動性分類,個人電腦發展史,個人電腦大事記,主機結構,主機板,中央處理器,記憶體,軟碟驅動器,硬碟,電源,顯示卡,作業系統,升級,硬體,軟體,製造廠商,另類用途,電子遊戲機,多媒體設備,相關,雜誌,與電腦,

簡介

個人電腦,又稱個人計算機,英文縮寫為PC,即Personal Computer。
1973年法國工程師Franç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發明了最早的個人電腦Micral。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一般來說個人電腦分為兩大機型與兩大系統,在機型上分為常見的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在系統上分別是ibm(IBM)整合制定的IBM PC/AT系統標準,以及蘋果電腦所開發的麥金塔系統。
狹義來說,個人電腦是指前者(IBM整合制定的PC/AT),IBM PC/AT標準由於採用x86開放式架構而獲得大部分廠商支持,成為市場上主流,因此一般所說的PC意指IBM PC/AT相容機種,此架構中的中央處理器採用英特爾AMD等廠商所生產的中央處理器。
1980年代,IBM推出以英特爾的x86的硬體架構及微軟公司的MS-DO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並制定以PC/AT為PC的規格。之後由英特爾所推出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所推出的作業系統發展幾乎等同於個人電腦的發展歷史。Wintel架構全面取代了IBM在個人電腦主導的地位。
東芝採用x86架構開發出世界第一台筆記本電腦。
而桌上型電腦因採用開放式硬體架構,所以除了品牌外,自行組裝的白牌電腦也是極度盛行。

按照大小和移動性分類

桌面計算機
可移動計算機
平板式電腦
可穿戴式電腦

個人電腦發展史

1962年11月3日紐約時報於相關報導中首次使用“個人電腦”一詞。
1968年,HP公司在廣告中將其產品Hewlett-Packard 9100A為“個人電腦”。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世界公認第一部個人電腦,則為1971年Kenbak Corporation推出的Kenbak-1。Kenbak-1當時售價750美元,1971年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做廣告銷售。電腦歷史博物館上寫道:“Kenbak-1由約翰·布蘭肯巴克(John V. Blankenbaker)使用標準的中規模和小規模積體電路設計,存儲容量為256位元組。”但Kenbak-1僅售出40台。另一款早期個人電腦是Computer Terminal Corporation推出的Datapoint 2200,也是在1971年開始銷售。儘管起價5000美元,但Datapoint 2200在商業上比Kenbak-1更成功,其CPU至今暢銷不衰,可謂是當前無處不在的x86指令集的“鼻祖”。
1973年,法國工程師夫朗索瓦·熱爾內爾François Gernelle和André Truong所發明的Micral個人電腦,為第一款使用Intel微處理器的商業個人電腦。這款電腦並非只是簡單組裝件,而是形成一套完整系統,基於英特爾8008微處理器設計。電腦歷史博物館上寫道:“法國R2E公司創始人、公司總裁安德烈·特魯昂(André Truong)開發Micral用以替代微型電腦,畢竟當時不需要太高的性能。”
1974年,第一個具有內置滑鼠的工作站在Alto電腦上出現。Alto電腦是在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建造的。
在1975年,著名工程師李·費爾森斯泰因(Lee Felsenstein)設計的圖形顯示組件幫助將個人電腦變成了遊戲機。
1977年對早期個人電腦是意義非同尋常的一年。那一年,Commodore PET(個人電子處理器)和Apple II相繼問世。Commodore PET有兩個內置盒式存儲器,存儲容量達到8千位元組。Apple II則成功融入了印刷電路板、先進的圖像、遊戲棒,以及電腦遊戲《Breakout》。
1979年,Atari推出了兩款微型電腦,一款主要是當作遊戲機使用,另一款則是家用電腦。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1980年,IBM推出以英特爾的x86的硬體架構及微軟公司MS-DO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並制定以PC/AT為PC的規格。由英特爾所推出的微處理器以及微軟所推出的作業系統發展史幾乎等同於個人電腦的發展歷史。之後Wintel架構全面取代了IBM在個人電腦主導的地位。
1981年,IBM公司推出IBM 5150,為快速發展的個人電腦市場推波助瀾。IBM5150使用英特爾8088微處理器,微軟MS-DOS作業系統。同年,第一款攜帶型電腦研製成功,亞當·奧斯本(Adam Osborne)揭開了Osborne I的神秘面紗。Osborne I重約24磅,售價1795美元,顯示器5英寸,另外,有兩個軟碟驅動器、64千位元組存儲空間和一個數據機
1982年,Commodore 64(C64)上市,Commodore由此開始了成功的道路。Commodore 64持續熱銷11年之久,銷量至少為1700萬台,足以贏得《金氏世界紀錄》“最暢銷電腦”的頭銜。Commodore 64售價595美元,相對便宜,由此激發了數千套軟體的開發。
1983年,蘋果推出第一款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個人電腦Lisa。儘管這款創新性電腦在美國宇航局找到了賣主,但由於售價高達1萬美元,加之運行速度慢,Lisa在市場上並沒有獲得成功。
1983年,個人電腦市場並未全線潰敗,康柏根據IBM PC的相同軟體,開發出第一台PC版本,在商業上大獲成功。
1984年,蘋果推出了第一款具有圖形用戶界面的電腦Macintosh,這是對家用電腦有著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超級碗”比賽電視廣告上,“奧威爾”主題把蘋果說成是個人電腦市場的大救星,將擊敗行業大哥大IBM。IBM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在1984年發布了PC Jr. 和PC-AT兩款個人電腦。PC-AT售價4000美元,比Macintosh價格高出60%,宣稱與之前的IBM個人電腦相比,存儲容量更大、性能更優。
1985年,東芝採用x86架構開發出世界第一台真正意義的筆記本電腦。
1986年,康柏發布第一款採用英特爾最新80386晶片的台式機Deskpro 386,在同IBM較量中勝出。電腦歷史博物館稱,Deskpro 386的運算速度和能力都優於以前幾款大型機和微型電腦。
1987年,IBM也吸引了業界的關注,發布了OS/2作業系統以取代DOS。
足夠薄的膝上型電腦被稱為“筆記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問世。康柏公司在筆記本電腦市場率先發威,推出了LTE 和LTE 286,這兩款電腦有內置硬碟和軟碟驅動器,性能類似於台式機。1990年,IBM和微軟兩強之間出現了裂痕,IBM的OS/2作業系統不斷搶占
市場,而微軟則將未來寄託於Windows。Windows早在1985年便已面市,但直到90年代初3.0版本發布以後才在市場站穩腳跟。微軟的Windows和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在內的Office平台的巨大成功,令其在個人電腦軟體市場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對於許多用戶來說,個人電腦今天主要是用於網上衝浪和收發電子郵件的工具。但網際網路的問世並非一帆風順。還記得電子公告牌系統嗎?1991年初次亮相的美國線上服務令網際網路距離數以百萬計的用戶更近。網景1994年推出了網景瀏覽器,使網際網路得到進一步推廣,而英特爾新推出的奔騰微處理器能讓用戶高速網上衝浪。到1998年,微軟將Internet Explorer與Windows捆綁銷售,儘管面臨來自Mozilla Firefox的挑戰,但Internet Explorer仍然是今天最受歡迎的瀏覽器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蘋果在20世紀90年代大部分時間一直處於掙扎,但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1996年的復出給這家企業帶來新生。1998年,iMac和Macs新作業系統的相繼發布令蘋果在台式機市場重新占據一席之地。
長期以來以生產優質台式機處理器著稱的AMD,在1999年推出了Athlon晶片,這款晶片的性能優於英特爾的奔騰3。接著,AMD乘勝追擊,2003年相繼推出64位微處理器Opteron和Athlon 64,在與英特爾的較量中再次勝出。英特爾則奮起反擊,第二年推出了自己的64位處理器,這項技術逐漸在消費類台式機和膝上型電腦市場上取代了32位晶片。今天,新的多核處理器和快閃記憶體還在不斷向前推動個人電腦的性能。許多遊戲迷都清楚,視頻遊戲對個人電腦並非什麼新鮮東西。隨著處理器速度更快,以及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開發像《魔獸世界》和《無盡的任務》(EverQuest)這樣的多人參與的網路遊戲提供了便利。對於數百萬電遊玩家而言,個人電腦現在首先是將他們與虛幻世界相聯繫的一個平台。這個世界充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對手和盟友。
今天的台式機全都在追求“薄”。上網本向用戶提供了一個低廉的小型工具,令無線網際網路接入的體驗更佳,耗電量更低。具有觸控螢幕的平板電腦使得計算變得前所未有的輕鬆。針對那些追求超薄電腦的用戶,蘋果開發出號稱“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MacBook Air

個人電腦大事記

1971年--英特爾公司生產出它的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
1974年--英特爾公司生產出8080型微型積體電路晶片,隨之出現了以該晶片為CPU的"Altair"電腦。這個名稱因電影"星際旅行"片段中的一個星系而得名,它   成為業餘愛好者用一套價值400美元的工具成功製造個人電腦的標誌。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1975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建立微軟公司,並開發出Altair計算機使用的BASIC語言
1975年--IBM公司宣布以8975美元的價格啟動50磅5100型便攜計算機市場。
1976年--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和史蒂夫·賈伯斯工作室推出蘋果I型電腦,這種電腦前面傾斜、放在木箱中、用螺栓連線,並以666.66美元的價格出售。
1977年--賈伯斯的蘋果公司推出蘋果II型計算機,它以彩色圖形為特色並用盒式錄音磁帶存儲信息。
1981年8月12日--IBM推出在Intel 8088 信息處理器上運行的個人電腦。這種5150型計算機是現代PC的原形,並在MS-DOS(微軟磁碟作業系統)上運行。
1983年11月--蘋果公司的賈伯斯在Comdex大展上首次展示了令人激動不已的Macintosh計算機,從此,個人電腦千篇一律的字元界面逐漸被生動、極富個性的圖形界面所取代,多媒體技術廣泛套用的春天即將來臨
1985年--Intel386型晶片可進行多任務處理。微軟首次發布Windows作業系統。
1986年,微軟公司以每股21.00美元的價格向公眾發售股票。
1990年--微軟公司推出Windows 3.0
1993年--Intel推出奔騰處理器
1995年--Windows 95面市,並在4天內售出100多萬個拷貝。此外,微軟公司提出,將把網際網路功能加入其所有產品。
1997年--世界西洋棋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被IBM公司的"深藍"超級計算機擊敗。
2000年--英特爾公司推出帶4200萬隻電晶體的奔騰4處理器,運行速度達1.5GHz,與1971年第一個英特爾晶片108千赫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今年來,平板電腦和掌上電腦也成為個人電腦的兩大主流。相對與桌上電腦和筆記本,來說,平板電腦和掌上電腦更加功能完善和便攜。

主機結構

主機板

主機板又稱主機板是計算機的主要電路板(PCB)。計算機的其他硬體一
般直接插入到主機板中來交換信息。主機板通常由晶片組BIOSCMOS並口(也稱並列連線埠、印表連線埠)、PS/2鍵盤和滑鼠接口和擴展插槽組成。有時為了減小主機板尺寸,節省成本也通過插到主機板的子板來擴充更多擴展槽。到2005年主要的標準系統匯流排有PCI-EPCIAGP。現時主流的主機板規格有ATXMicroATX。而未來的主流規格會是BTX(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picoBTX:主機板最長203.20毫米,最多一個擴充卡插槽。
microBTX:主機板最長264.16毫米,最多四個擴充卡插槽。
BTX:主機板最長325.12毫米,最多七個擴充卡插槽。

中央處理器

中央處理器(CPU)是計算機最主要的決定計算能力的部件,電腦程式和作業系統在它上面運行。不同類型的CPU安裝到主機板上不同類型的插槽(主流的插槽有Socket 775Socket AM2。當中Intel的處理器使用Socket775以及LGA1366,AMD的則使用Socket AM2及AM3。)中。大多數IBM PC兼容機使用 x86-架構的處理器,他們由英特爾(Intel),超微AMD),威盛電子(VIA)或者全美達(Transmeta)生產。目前,市面上的主流CPU都是採用45納米或65納米製程核心,2010年3月17日英特爾®至強®處理器5600系列(研發代號為Westmere-EP)正式上市,CPU已踏進32納米製程時代,中央處理器便會變得更省電,溫度更低。
2006年以前的蘋果電腦基於IBM PowerPC RISC處理器,但是之後
的蘋果電腦都是採用Intel的處理器以及系統。
中央處理器中央處理器

記憶體

隨機訪問存儲器(RAM)是計算機的“短期臨時存儲器”,它的讀寫速度要遠遠高於像硬碟驅動器或者光碟機這些大容量存儲設備,但是當系統關閉或沒有電源供應的時候它的存儲內容就會丟失。在個人電腦中,隨機訪問存儲器分為DDRDDR2DDR3,而在顯示卡上則還有GDDR4及GDDR5。而隨機訪問存儲器隨著系統的支持,可利用雙通道或者三通道技術讓頻寬變的更寬。

軟碟驅動器

可插入可移動式的軟碟,2000年前由於價格便宜,並且為系統恢復及升級BIOS時必備的工具。然而軟碟容量極小,現時已幾乎被快閃記憶體所製成的快閃記憶體盤取代。

硬碟

用於存儲數據的部件。硬碟是非常重要的傳統儲存工具之一。其速度
隨著科技進步,馬達轉速愈來愈高,以IDE與SATA的現時主力皆為7200轉/分的硬碟,但SCSI的已經達到10000轉/分。隨著垂直錄寫技術的發展,硬碟容量也愈來愈大,現時3.5吋的硬碟最大容量已經來到2TB。硬碟依大小可分為3.5吋(台式機主流)、2.5吋(筆記本電腦主流)、1.8吋(UMPC等小型電腦使用)。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電源

通過家用交流電源為計算機提供穩定的直流電。許多舊個人電腦出現的問題都歸咎於電源供應單元的缺陷或過熱上。

顯示卡

顯示卡是電腦顯示圖像的重要器件,隨時代發展顯示卡晶片的運作性能亦隨之提升,足以應付任何圖像處理。

作業系統

目前PC市場上占有率最高的是微軟所推出的Windows系列,其次則是類Unix系列的作業系統,例如有開放式架構且逐漸竄起的GNU/Linux,以及FreeBSD等,此外尚有Solaris,OS/2及eComStation等。

升級

硬體

個人電腦產業發展迅速,每三到五年就會有一次質的飛躍,因此,像硬體
升級是必須的。舉例來說,一台五、六年前被認為是高端配置個人電腦,在今天看來,它的中央處理器(CPU)、記憶體、周邊設備的速度、容量等都已落後,已遠遠無法運行今天的軟體。通常,存儲器和一些外圍設備(比如顯示卡和磁碟存儲器)是容易升級的,甚至最終用戶可以自己動手。為了升級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有時我們甚至可以更換主機板。個人電腦的硬體功能可以通過插到主機板擴展槽的附加擴張界面卡來擴充,也可以通過添加額外的驅動器(如光碟機硬碟USB驅動器等)來升級,標準的存儲設備接口有ATASATASATA2以及SCSI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軟體

市場上主流的作業系統軟體(例如微軟的Windows)的每一次升級都會帶來新的便捷、適用性,同時也對個人電腦的硬體系統提出新的要求,促進個人電腦的硬體發展和更新換代。

製造廠商

戴爾(DELL)、惠普(HP)、富士通(Fujitsu)、西門子(Siemens)、聯想(Lenovo)、IBM索尼(SONY)、NEC東芝(TOSHIBA)、華碩(ASUS)、宏碁(ACER)等都是世界性的知名個人電腦品牌。
2005年IBM個人電腦業務和筆記型電腦業務全部併入中國聯想集團。
PC被很多人作為電子遊戲機使用,不同於遊戲機,PC的硬體可以更換,
而且更新速度快。但儘管如此,遊戲的效果始終取決於對遊戲機的兼容度,多數遊戲只為遊戲機作最佳化,而不是為PC最佳化,不管PC硬體多先進,始終不如遊戲機。PC用模擬器模擬遊戲機中的遊戲如此緩慢及差劣,可見PC並非專用的遊戲機。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PC可擴展性使很多人利用PC作為家庭的多媒體系統,例如加裝電視卡遙控器5.1聲道音響,以及利用DVD藍光光碟機等代替專業的家庭音響設備,以同時享受多種樂趣。
個人電腦個人電腦
按照大小和移動性分為:
· 台式機(也稱:桌面計算機、台式機)
· 伺服器(Server)(不是個人電腦)
· 可移動計算機(與筆記本電腦相同)
· 筆記本電腦
· 平板式電腦(只能歸屬在筆記本電腦的派生型)
· 個人數碼助理(PDA,也稱個人數字助理)(不是個人電腦)
· 可穿戴式電腦(概念型產品,未具市場規模與趨勢,美國VA公司曾於1999年主推過,但如今不再強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