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不成過,佛教術語,因明用語。俱不成,梵語 ubhaya^si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喻(比喻)十過之第三,同喻五過之第三。指對“能立法”與“所立法”兩皆不成之過失,即於“同法喻”中,因同品與宗同品兩者皆缺失之過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俱不成過
- 外文名:Both not too
- 類型:佛教術語
- 含義:因明用語
俱不成過分為有俱不成與無俱不成兩種:(一)有俱不成,即有體之俱不成。所舉之同法喻依雖有體,然不具所立、能立二法,不能助成宗(命題)與因(理由)。如聲論師對勝論師立“聲為常(宗),無質礙故(因),如瓶(同喻)”之論式。於此論式中,所舉之比喻例證“瓶”,雖為立者(立論者)、敵者(問難者)所共同認可,然“瓶為質礙性”,則未必為雙方所共同接受,故缺因同品;又以瓶之“常性”亦非雙方所共同認可,故缺宗同品,皆不能助成因與宗,故稱為有俱不成。(二)無俱不成,即無體之俱不成。所舉之同法喻依是兩俱無體或隨一無體,不具所立、能立二法。如聲論師對經部等無空論者立“聲”為常(宗),無質礙故(因),如虛空(同喻)之論式。敵者既為經部論師,故必然不承認“虛空為實有”之說,如是即不承認比喻例證之存在,故稱為無俱不成。“瓶”、“聲”之比喻例證,於論式中,對因與宗皆無助成之作用,故於“能立法不成”與“所立法不成”兩者皆違逆,故稱為俱不成過。(因明入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疏明燈抄卷二本)((參見:因明)2276)p4025
FROM:【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