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衝帶

俯衝帶

俯衝帶(subduction zone)通常指大洋板塊俯衝於大陸板塊之下的構造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洋板塊向某一方向移動,遇到大陸殼,彼此相撞時,大洋板塊由於岩石密度較大,處於較低部位,便俯衝於大陸殼之下,亦稱消減帶,又稱貝尼奧夫帶,因地震學家貝尼奧夫首次測量出該帶的地震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俯衝帶
  • 外文名:subduction zone
  • 定義:大洋板塊俯衝於大陸板塊之下
  • 特性:一種構造帶
  • 又稱:貝尼奧夫帶
  • 組成:海溝、弧前增生楔富集地幔楔等
釋義,組成,特徵,

釋義

俯衝帶(subduction zone)通常指大洋板塊俯衝於大陸板塊之下的構造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洋板塊向某一方向移動,遇到大陸殼,彼此相撞時,大洋板塊由於岩石密度較大,處於較低部位,便俯衝於大陸殼之下,亦稱消減帶,又稱貝尼奧夫帶,因地震學家貝尼奧夫首次測量出該帶的地震而得名。

組成

一般由以下部分組成:俯衝板片向下彎曲形成的海溝;因板塊俯衝而刮削下來的弧前增生楔;上馱板塊前緣的富集地幔楔;板片俯衝到一定深度因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火山弧,以及與火山弧伴生的成對雙變質帶等。因為大洋岩石圈在俯衝帶進入地幔,到一定深度被地幔熔融同化而消亡,故又稱消減帶(consuming boundary zone)。B型俯衝帶還可進一步劃分為智利型俯衝帶(高應力、弧後擠壓的緩傾俯衝帶)和馬里亞納型俯衝帶(低應力、弧後擴張的陡傾俯衝帶)。A型俯衝帶是大陸岩石圈相互俯衝的產物。

特徵

俯衝板塊的俯衝部分。發生俯衝作用的板塊邊緣部位,包括洋—陸俯衝或洋—洋俯衝的B型俯衝帶和陸—陸俯衝的A型俯衝帶兩種類型。B型俯衝帶出現巨大的貝尼奧夫帶,並以發育溝、弧及強烈的地震、火山活動為顯著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