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修水八賢
- 成員1:黃庭堅
- 成員2:徐禧
- 成員3:余玠
概念,成員,黃庭堅,徐禧,余玠,莫將,宋朝寅,祝彬,冷應徵,章鑒,
概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才。浩浩修江,水山青秀,汲天地之靈氣;泱泱大縣,人傑物勝,舞時代之長風。修水,北接湖北,南連湖南,處三省交匯吳頭楚尾犬牙交錯之地。
時至當代,“八賢”雖不再享有封建社會特定的神聖光環,但我們對此加以重視,不僅有助予了解其人其事,還可以從中提煉許多積極成份,繼承諸多文化遺產,從而,更好地為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美德。
成員
黃庭堅
黃庭堅(1045一ll05),字魯直,小字繩權。號清風客、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摩圍閣老人、八桂老人。還常戲稱黃九,另有一僧號曰無出。官至起居舍人,北宋洪州分寧縣高城鄉(今修水杭口鎮)雙井村人。生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卒。歿後二十七年加贈龍圖閣大學士,恭宗德佑元年(1275)諡文節。
黃庭堅幼年機警聰明,書讀數遍就能背誦。舅舅李常訪他家,曾亂抽架上書問之,竟能一一背誦。李常驚喜不已,在庭堅父親黃庶病逝翌年,就把15歲的庭堅帶到了任所。治平四年(1066)春,庭堅考中進士,旋即任葉縣縣尉。熙寧五年(1072),他參加四京學官考試,因應試成績最優,選調為北京國子監教授。一日,蘇軾看到他的詩文,以為屹然獨立於千萬詩文之上,今世已久無這樣的佳作。由此庭堅名聲始震四方。元豐三年,他36歲遂赴吏部改官,擔任江西泰和縣知縣。
l085年哲宗即位,召黃庭堅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翌年,迂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修成後,提拔為起居舍人。l091年6月庭堅遭母喪,他築永思堂於墓旁守孝,哀傷成疾幾乎喪命。喪服解除後,改任秘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聖初(1094),他本有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之命,但均未到任。不久,新黨章惇、蔡卞被重用,便與其黨羽指控《實錄》多誣陷不實之辭,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今四川彭水)。元符元年春,為避外兄張向之嫌被再移至戎州(今四川宜賓)定居。
1l01年哲宗駕崩,徽宗即位。黃庭堅重新起任為鄂州鹽稅,簽書寧國軍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員外郎召用,他都推辭不就,請求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今安徽當塗),但上任僅九天就被罷免。此前他在德平鎮(今山東)任上時,因行市易法與德州通判趙挺之持不同政見產生矛盾,趙挺之在朝執政後,轉運判官陳舉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黃庭堅寫的《荊南承天院記》,指斥他慶幸災禍,因而懲以除名,被遣送到宜州接受管制。三年後命內遷永州,但未及聽令就離開了人世。
黃庭堅年少早喪家父,年輕兩失妻室,年暮屢遭貶斥,坎坷一生,卻在文學藝術上創造出了輝煌的成就。他與蘇軾並稱“蘇黃”,為“蘇門四學士”之首,其詩品書品人品堪稱一流,被蘇軾讚賞有嘉,在稱之為“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游”後,還向朝廷《舉魯直自代狀》,認為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瑋之文,妙絕當世”。
黃庭堅的詩深受陶潛、韓愈等影響,最得法於杜甫,為後人留下了二千來首詩作,風格衣被後世,開創了“江西詩派”,被奉為一代詩宗,其影響一直維持到晚清“同光體”。他的書法先學周越,後宗顏真卿、楊凝式、王羲之,得力於《瘞鶴銘》和僧懷素,繼往開來,卓然自成一家,被後人譽為“宋四家”之一。
徐禧
徐禧(1043?—1082),字德占,北宋分寧縣何市鄉人。名臣,官至知制誥兼御史中丞。元豐五年(1082)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吏部尚書,謚忠愍。
徐禧少有志度,博覽週遊,以求知古今事變,風俗利疚,不事科舉。熙寧初(1068),王安石施行新法,徐禧作《治策》二十四篇奉獻,深得王賞識,遂以布衣充當經義局檢討官。後神宗見其所上治策,曰:“禧言朝廷用經術變士,十已八九,然竊襲人主語,不求心通者相半,此言是也。宜試於有用之地。”即授鎮安軍節度推官、中書戶房習學公事。是年末,神宗召徐禧對策國事,他表露出與朝廷百官相異的真知灼見,盡展才華,神宗龍顏大喜,以為“朕多閱人,未見有如卿者”。擢升他為太子中允、館閣校勘、監察御史里行。
當時,中丞鄧綰、知諫院范百祿等人曾藉故彈劾大臣李士寧以妖妄迷惑趙世居。徐禧主持正義,不與苟同,並奏議不應將李士寧定為反臣,後經查實,鄧、范遭貶,而徐禧晉為集賢校理、檢正禮房。
王安石與呂惠卿交惡時,鄧綰告呂惠卿昔居父喪期,曾貸華亭富人錢五百萬買田事。徐禧應詔參審,暗中幫助呂惠卿,被外派為荊湖北路轉運副使,元豐初(1078),才召回知諫院。呂惠卿在鄜延,變更蕃漢兵戰守條約,神宗頗為採信,下令各路推廣,並遣徐禧前往籌劃。渭帥蔡延慶持反對意見,神宗召回蔡延慶,使徐禧取而代之,被再升為直龍圖閣學士。徐禧母喪服除後,又召試知制誥兼御史中丞。鄧綰守長安時,神宗知道鄧與徐有隙,改鄧綰知青州,徐禧亦降為給事中。
種諤征戰西夏,收復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固守。延帥沈括想在三州交界處建造永樂城(今陝西米脂縣西)禦敵,神宗遣徐禧、內侍李舜舉與種諤商議,又令沈括總兵以從。徐禧認為:“銀州雖占據明堂川、無定河之匯,城東南已為河水所吞,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地勢險要。銀、夏、宥三州,陷沒百年,一日光復,於邊將事功,實為俊偉,軍鋒士氣,固已百倍;但建州之始,煩費不貲。若選擇要會,建置堡柵,名雖非州,實有其地,舊宋疆塞,乃在腹心。”得到神宗應允。
永樂城的建成無疑給西夏構成了巨大威脅。1082年9月,西夏梁氏令統軍葉悖麻領三十萬大軍進攻永樂城。徐禧急領兵赴救。由於寡不敵眾,加之邊將多不謀合,認為死守永樂,得不償失。曲珍因兵陳於水際,將士皆有懼色,也向徐禧云:“今眾心已搖,不可戰,戰必敗,請收兵入城。”徐禧不予採納,曰:“君為大將,奈何遇敵不戰,先自退邪?”結果七萬宋兵被擊潰,徐禧惟有引殘兵敗退城中。西夏兵傾國而至,將永樂城重重包圍。曲珍料不可敵,又請徐禧突圍而南,徐禧皆不聽,執刀率士血刃。戊戌夜大雨,城終於淪陷。徐禧、李舜舉、高永能等皆血灑沙場,以身殉職。
神宗聞徐禧等戰死,涕泣悲憤,為之不食。
余玠
余玠(1l97—1253),字義夫,別號隱樵。南宋末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詩人,官至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分寧縣湯橋鄉長茅村人,僑居蘄州(今湖北蘄春)。寧宗慶元三年正月十一日生,理宗寶佑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歿。
余玠年幼啟蒙於層峰山青著寺,長成後曾入白鹿書院深造。端平三年(1236),他立志投筆從戎,奉《瑞鶴仙》詞一首向時任淮東安撫制置使兼揚州(今屬江蘇)知州趙癸晉謁,受賞識被留置幕府。嘉熙二年(1238)正月,任招信軍(今安徽嘉山東北)知軍兼淮東制置司參議官。l240年,余玠率水軍由運河進攻開封蒙古軍有功,升任淮東提點刑獄,後又兼淮安知州、淮東制置司參謀官。淳祐元年(1241)率軍援救安豐(今安徽壽縣)再立新功,升任淮東制置副使。
是時,四川為蒙軍進攻重點,已失土地三分之二。淳祐二年六月,余玠晉見理宗,立下“願假十年,手挈全蜀江山還於朝”的錚錚誓言,並切中時弊,坦誠進奏治國方略。被理宗贊曰:“卿議人說物,皆非尋常,可獨當一面”即授以兵部侍郎、四川宣諭使,從此,領導四川抗戰。淳祐三年十二月,又升至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和四川總領兼夔路轉運使。余玠到任後,招賢納士,共商大計。首先於合州(今重慶合川)城東釣魚山上築城,移州府於釣魚城內,並親為帥府書豎“一柱擎天頭勢重;十年踩地腳跟牢”的楹聯來明其心志。繼而陸續修築大獲,青居、雲頂、神臂、天生等十餘座城堡,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頑強地抗擊進犯的蒙古大軍。與此同時,余玠為糧豐財富還實行了一系列輕徭薄賦、廣開屯田、拓寬商貿、嚴懲貪官、培養人才的政策,使百業俱興,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以至與蒙軍大小戰鬥三十六次,屢戰屢勇,戰之能勝。淳祐十年(1250),他率部一直進兵到蒙古軍占領的興元(今陝西漢中),十二年(1252)十月,又率部西向嘉定府(今四川樂山)抗擊50萬南犯的蒙古軍,取得了一場空前的會戰大勝,開創了南宋抗蒙以來罕見的良好軍事、政治、經濟勢態。
在此次會戰中,余玠將不受節制、魚肉百姓的蜀將王夔按軍法懲除,引起了其黨羽時任雲頂山統制姚世安的忌憤。姚極力尋余玠之短,並買囑蜀籍宰相謝方叔子侄向謝瀦譖言。謝方叔偏聽偏信,在理宗面前造謠中傷余玠。理宗也恐余玠將來以功臣名將擁兵擅制,加之參政知事兼知樞密院事徐清叟屢奏余玠不知事君之禮,便在十六天內連下兩道“金牌”令,快馬接力召余玠還朝。恰在此時,余玠由於積勞成疾,一夕暴卒。蜀人聞信,無不如“悲失父母”。翌年六月,余玠長子余如孫(字師忠,官大理寺承)也慘遭賈似道等謀害。
階之功績,後人評價甚高。《宋史·余玠傳》云:“自寶慶以來,歷二十一年,蜀國未有能及玠者”。台灣社會科學院院士姚從吾,歷12年出版了《余玠評傳》,l988年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了陳世松教授撰著的《余玠傳》。四川合川縣人民政府已重修釣魚城歷史文物,重建余玠塑像。
(以上三賢參考資料為《宋史》、《續資治通鑑》、《宋帝列傳》、《中國通史》、《黃庭堅評傳》、《徐禧傳序》、《余玠評傳》、《修水縣誌》、《修水八賢祠志》及黃、徐、余氏家譜。)
莫將
莫將(1080—1148),字少虛,譜名文硯。生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四月二十日。修水漫江人,宋代名臣。
少虛得蔭於父,歷任縣令有功,紹興七年(1l37),提升為太府寺丞,翌年再次擢升為徽獻閣侍制京畿都轉運使,遷工部侍郎名譽禮部尚書兼侍讀奉使,繼晉工部尚書任京西宣諭使。不久拜敷文閣學士知明州提舉、江州太平觀,繼福州和廣州知府。
少虛在朝以學問自結,主知太上屢授嘉獎。後赴邊疆抗衛金兵。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十月初十,卒於官。終贈端明殿學士,葬江西新建縣五諫鄉新城裡,修水漫江鄉尚豐有衣冠墓。
宋朝寅
宋朝寅(123l—l297),號虎西,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四年(1231)四月十日。修水梁溪人,宋代名臣。
寅幼穎過人,鹹淳甲戌年(1274)中進士,捷越擢晉資政殿大學士、工部尚書。時傑稱其有謂漢高祖入關除秦之果敢,有漢文帝執法之堅毅。在他正欲滿懷壯志,發揮奇才為國效勞之際,南宋江山日趨西沉。在南宋王朝敗局已定時,他保持“不為敵所俘,不為敵所侮”之高節,毅然棄官為民,返回故里梁溪設館執教育人。他恆以忠義,普善濟世而著稱於世。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十二月二十四日卒於家。
端宗景炎二年(l277),民族英雄文天祥率軍入贛抗擊元兵時,朝寅與江西豪傑盡能支助,使抗元兵在贛暫獲勝利,收回許多失地,終因國力殆盡,無回天之力,文天祥被俘,拒不投降,以身殉職。
祝彬
祝彬(1260一l336),字文夫,號悠然。生於南宋景定庚申年(1260)四月。修水何市鎮人,名臣。
彬幼好讀書,孜孜不倦。後以《詩經》考中進士。擢江西撫州路崇仁縣丞。元泰定三年(1326)為湖廣主考。天曆二年(1329)和至元三年(1335)先後兩次任江西主考。至順三年(I332)晉應奉翰林文字徵仕郎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皇上頒贈封三代,其父子信,封贈進賢縣丞,其母熊太君,封贈宜人,妻黃氏,封贈宜人。元統二年(1334)歸里,自號悠然居士。至元二年(1336)十月卒。
泰定四年(l327)《敕翰林院編修祝彬誥》贊曰:學貫天才,性稟淳德,天毓奇才,明孔孟之正傳,契程朱(即程頤、朱熹)之奧旨,晚掇巍科,清譽素垂於中外,頃居藩郡,嚴威遙播於期。禮樂之卓,文章之傑。
冷應徵
冷應徵(1187—1276),字公定,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修水桃樹港人,名臣。
應徵,寶慶元年(1125)中進士,初任廬陵主簿,以廉能著名。得到楊長孺之賞識,提為靜江府司錄。參軍治獄平恕轉運使范應鈴又薦於朝,任應徵為萬載知縣。在赴任途中,他發現受災歉收地區沿途有不少被棄養的嬰兒,即令百姓收養,並通告:凡棄嬰的父母不得復問棄子。抱養者甚眾。景定元年(1260),奉命往江上督發軍薪餉,得知德慶府前守政理政不嚴,縱豪吏漁獵庶民,峒(地名)獠(兇惡)大變(意雲該地豪吏作惡)。應徵在城外六十里安營,立即簽發檄文,敦促犯官改惡從善,棄暗投明。凡轉禍為福者可既往不咎,從寬處理,否則後果自負。檄文一出,作惡勢力瓦解。對仍不悔改者應徵即著勇士出捕。經過教育,均從寬處理,無不嘆服。在處理縣城租賦時,因道路不通,久運不至郡府,應徵採取限時,按首序先後減免任務以示獎罰,民眾唯恐落後受懲,僅一月時間租賦全部完成。應徵還建議朝廷,採取抑強扶弱方略,以鹽法、楮券折銀等五種辦法,減輕百姓之難。應徵旋即授升為直屬寶章閣大學士,知廣州主管、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司公事馬步軍都總管。應徵為官廉潔,忠心耿耿,他常說:“治官事如家事,惜官物如己物,方今國計。吾等受上厚恩,安得清淡自高以誤世。”應徵屢平大寇,尤是蒙古軍圍攻襄樊之際,能致力於治亂,深受朝廷與百姓欽佩。
鹹淳六年(1270)誥曰:廣南經略安撫使冷應徵盡瘁王事,夙著爾勞,出奇而制獠峒一鼓彌變,不殺而平大寇,屢策安邊,攬五司之綱紀,熙庶績於明斷,義安黎庶,輯寧邦家,朕深賴焉。
景炎元年(1276)卒於家,葬平江龍門。
章鑒
章鑒(1214—1294),字公秉,號杭山,別號萬叟,生於南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正月。修水杭口楊坊人,名臣。
理宗淳祐四年(1244),鑒以別院省試及第,累官樞密院御史、中書台人、左侍郎,遷知政事。度宗鹹淳十年(1274)拜右丞相兼樞密院使。時值元兵入侵,他積極主戰,支持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主張。後因韓震殿帥之死,鑒與曾淵之子明震同,遭奸黨左丞相王輪的迫害,被罷相歸田。又被誣告家藏寶璽,經突然搜查.,除有一玉杯外,別無他物,方知其本色清政。
鑒為官清廉,政事嚴謹,寬厚與人,一生憂國憂民。其“一生事業居民計,千里山河救國心"之名句,傳誦甚廣。文天祥的《上章鑒杭山書》、《謝章鑒杭山書》,給予他很高讚譽。在鑒返鄉隱居時,文天祥還作詩讚其為官為人,心性品質:“國之遺老,時之清臣,政教區畫,風俗維新。富貴不淫,患難奚恤,神明其心,始終厥德。”草廬吳氏贊曰:鑒清謹,雖為宰相輔,猶如布衣。
鹹淳十年(1274),誥賜“宰相第”碑(此碑現存杭口章氏宗祠)。同年孟夏,鑒為家鄉杭口捐資建造廣濟橋,歷時3年,後被洪水沖塌。
鑒晚年隱居於杭口杭山叢林中。卒於元朝至元三十一年(1294)九月。著有《杭山集》傳世。其墓在杭口一奇山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