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修復高貴山靈境小引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楊忠烈公文集
- 作者:楊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應山故多山,高貴當申楚之間獨秀,挺萬山中,插碧撐青,如在天上,俗呼大龜山是也。
高僧傳載白暘道人誅茆此山證成靈業宏嘉之際,又有古道和尚從山東來,目不識丁,穴石龕于山頂,念佛滿豆若干,石遂通靈無外。著有尋牛歌,人牛雙忘,偈遠近多信。向者贈人詩篇,皆饒理解。一日,期山上下比丘,將以集日大歸,及期,自吐火積薪上,茶毗及心猶拱手別諸比丘,因是山上下寺宇駸駸,金碧映嵐靄間矣。嗣後僧多不戒於行,甚之有嬲穢大士座前者,一日,停午無雲山絕頂上,雙龍引水,初如兩匹練倒下寺宇,及一僧隨水空中飛墮山下,人迫往視之,崖谷間若有人傳聲,眾響跡之於木石數千層中,得一老僧覆木觀音像,下衣履無恙,駭問之,曰:“不省所以。”此僧後亦不知所往,其觀音像今存邑報恩寺中。他諸金碧道場亦漸沒草萊矣。
萬曆三十年,余諸生時從土人肩鋤采黃精至高貴之頂,有苔封石屋貯一真武像,四元帥附列,屋前橫架一鐘,叩之聲甚洪遠。鐘前一石龕,則古道念佛處,雙趺宛然。是日雨後天朗,土人指點漢江如線,轉北俯瞷,其莽蒼崒 嵂之下有潭澄泓不測,前白日雙龍引水下洗穢土者,此中物也。自頂直至山腰得一殿佛像,鐘磬猶存,拂草間碑讀之,則白暘道院也。
至四十二年再一扳臨,殿半無瓦,僅林礎塵立前瞿曇像,藤蘿匝體,頂上兩蒿雀巢如拳,披荊榛更上絕頂,鐘已無有,獨真武像在,雨痕苔色中為惘然久之。人傳偷兒碎鐘橐歸已。共升像走,苦不得動,奮引斤鑿之刃,倒著臂,故不得移,此不必深論。山既險,絕無羸糧可以供僧,僧故不能住時,有松庵和尚于山下廢寺基上茨屋焚修。往語之曰:“如白暘道院稍一葺理,汝肯守嶺寂乎?”僧曰唯唯。檢得十金付諸山下居士楊愛峰,共伐石運甓補其垣戶,山下好善人助以月燈,覓得舊佛數尊,付松庵禮供。今年松庵語余曰:“前年僅存好跡,風雨蓬蒿,又復奪之矣!奈何?”余無以應。
時偶有問饋者,得二十金,即付僧。去適吾友智湖程君至,語之,力任經理曰:“一至頂,相度之凡四五喙息,始及頂問殿,僅後壁矣。”蓋此頂無山與齋,雲霧晴亦濛封,冰不及冬即合,至春深始解。風更迅烈石,但容罅即洞入,故石亦易泐。智湖曰:“梵以石則灰沉,不合須累以磚,更理一石牆,以當北風。殿前開年如掌,高起台基,納級而上,周以石欄,使人望之巍然起敬。”其登頂之路,仄不容趾,陡不容立者,並有以平之,或當險絕峭削處開一干人坐表,以石亭資,勝倩人叫嘯。庶幾瞻禮共快,乃成一勝境。若仍聊復草昧屋前石齒,齒齧人趾,蹊蹊礙人目,登者有悔心,何今日之重修?為是則然矣,而費不支也。曰:“夫安知人好事之?不如我請疏眾共成之,破吝之,為惠敬像之,為禮存舊之,為義濟勝之,為德亦同人之,所共好也。”吾但聽之而無取必焉,不可謂非吉祥善事也。
余乃次序前後語如此,以付松庵和尚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