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何去何從》是2012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由中信出版集團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信睿:何去何從
- 作者:中信出版集團
- 類別:雜誌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2年07月01日
- 定價:20.0 元
- 著作權:中信出版集團
閻連科——《二胡、麻雀和西洋樂》
在今天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理願和觀點可以完全與世界相異,但也沒有一種文化可以完全替代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而存在,沒有一種理願可以不顧他人、他區、他民族的文化而凌霸在世界各地的高空和人頭頂上。
葛兆光——《人文學科拿什麼來自我拯救?》
譁眾取寵的插科打諢成為當紅的課程,坐在雲端不著地的空談高論成為時尚的風氣,以一知充百知的批評撐起橫掃千軍的高調,鑽頭覓縫在雞蛋裡面挑骨頭成為表現自己高明的捷徑。
鮑里斯·梅茹耶夫——《“梅普組合”能走多遠?》
無論我們採用什麼視角來評價“梅普組合”的工作效果,—從我們的視角評價,抑或從俄羅斯政府的視角評價—,過去的4年大概是整個後蘇聯時期最平靜的4年。
郝光明——《“到西部去,年輕人。”》
今年11月6日大選後我們會知道誰是美國的第45任總統。不論是歐巴馬或者羅姆尼,他都有必要在急速改變的世界環境中對美國長期以來所信奉的“命定擴張論”作重新評估,以便面對一個與150年前完全不一樣的未來。
佐藤千歲——《不斷縮小的日本未來》
正在邁入高齡化社會的中國,從應對措施落後、沒能有效遏制少子高齡化的日本的失敗教訓中,或許能學到不少東西。
高興——《印度道路代表了發展的矛盾》
印度之美存在於它自己的增長和發展步伐中,而不存在於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採用的巨大的GDP目標。
徐元宮——《解密檔案:收聽“敵台”的前蘇聯社會》
戰後蘇聯非但不會改,反而會加強貫徹戰前的各種制度和政策。這樣一來,廣大民眾所期盼的變革,便無從談起。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戰後蘇聯社會開始出現了收聽外國電台現象,這成為戰後蘇聯民眾化解心中痛楚、賴以自我精神慰藉的一種無奈之舉。
任雪飛、吉爾·瓊斯——《一個城市需要多少棵樹?》
當城市成為大多數人的居住地時,人們就開始思考怎樣才能夠正常地生活在一個城市,怎樣才能夠打造一個成功的城市,而其中所涉及的一個事情就是植樹。
何帆——《黑的,還是白的?黃的!》
若論經濟成長,日本就像一個身穿軍裝的士兵,頑強、堅韌、勇敢、冷酷,儘管衣衫襤褸,但始終鬥志昂揚。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日本就像一個裹在和服里的女人,膽小、羞澀、溫順、慌張、文靜的外表下面,是複雜而世故的內心。在國際經濟俱樂部里,日本始終是個尷尬的局外人。
張偉——《黑金》
如果你追本溯源,追尋著農民的手紋、手推車的輪痕,鑽進火車、飛機的貨倉,便能在它漂洋過海的漫長旅程中洞悉這世界的某些規律,看到希望與不滿、交易和盤剝反覆上演,乃至在咖啡豆裂紋里尋獲貪婪與滿足等人性奧妙。
肖平——《大慈寺路23號》
陳為人——《十字路口的命運選擇》
一枚錢幣拋到天空,落下來時已然決定了命運。有時看似選擇,其實是“自古華山一條路”。
李敬澤——《什一稅和偷雞》
於是,一個政治和經濟運作中複雜的制度設計問題,直接就變成了“大是大非”的道德問題,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只好不偷雞,雞是不偷了,但稅應該如何收其實還是沒人知道。
鄭也夫——《學校體制不像恐龍嗎?》
新興的若干機構—奧數班、美術班、“新東方”,其實不是教育機構,而是“駕校”,其中的教師與學員雙方都不在意學習,而在意勝出,它們實為學校功能的附屬,是學校更低級的翻版,它們可以幫助你勝出,也就同學校一同強化著教與學的扭曲的觀念。
新井一二三——《殺母情結》
我萬萬沒想到,世上還會有個母親要潛入女兒創造的作品世界裡,奪去她辛辛苦苦贏得的造物主地位,用“詛咒”一詞來形容此類母女關係,可說一點不過分。
賀冰——《另一種社會的生產鏈條——感動產業》
感動,作為一種產業,如今已不僅是人的個體內部所產生的情感,而演變成一種集體性的感染,在生產感動的同時,各大商家媒體也在同時出售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