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歷史沿革
成都市博物館創立於1958年9月,當時稱“成都市地誌博物館籌備委員會”,由著名作家、成都市副市長李劼人同志親任籌委會主任,擔負全市文物的徵集、調查、發掘和保管工作。至1962年10月,該籌委會共收集保管各類文物藏品、資料上萬件。同年,四川省文化局決定暫緩成立成都市地誌博物館。1974年初,成都市文化局根據工作需要,組建了“成都市文物管理處”,恢復了原地誌博物館的文博業務工作,使成都這座文化名城的文物保護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198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此基礎上恢復“成都市博物館”,經過緊張的籌備、擇址,終於在1984年國慶正式對外開放。成都市博物館的正式建立,標誌著本地區的文博工作開始進入穩定和繁榮的時期。大量的陳列展覽、考古發掘和科研成果相繼問世,為成都乃至四川的文博工作贏得了聲譽。
舊館介紹
位於
成都市東幹道南側原大慈寺內,占地1.7萬平方米。館內主要展出成都地區歷年出土的各類文物,反映了古蜀文化概貌及成都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
成都市博物館,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家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號(即著名古剎大慈寺內)。負責全市範圍內的文物徵集、收藏、陳列、宣傳和研究工作。
成都市博物館共收藏舊、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文物萬餘件,其中珍貴文物數百件,尤以古代石刻、漢代畫像磚最為有名。該館固定陳列是畫卷似的《成都古代史----歷史文物陳列》,它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新石器時代至鴉片戰爭的宏偉歷史。
博物館新館
成都博物館新館已正式封頂 靜待2016年掀開面紗
“金鑲玉”的立體牆面自上而下,閃爍著金屬的光澤,獨特的幾何立面造型在不規則中帶有韻律感……明年下半年,在天府廣場西側,成都又將增添一座新地標:成都博物館新館。目前,這座建築已經正式封頂,靜待明年掀開面紗。
在城市最繁華的核心區建造一座屬於所有市民的城市博物館,這是成都在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去年成功入圍首批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城市後,成都圍繞振興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培育文化人才等方面,做出了諸多有益探索。
看重文化價值
把黃金地段留給博物館
完全建成的成都市博物館新館的總建築面積將達64945.87平方米,這將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而將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安放在城市中心地帶,可謂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內涵、眼光和遠見。
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全程參與了成都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規劃和建設。他介紹說,“市中心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帶,成都不用它來搞開發,而是把這塊地方留給了博物館,足見這座城市對文化的重視。”王毅感嘆說,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靈魂,而博物館就是文化的承載平台。據了解,成都博物館新館將與天府廣場捷運站接通,市民們出了捷運就能親近家鄉厚重而悠遠的歷史,對於提升市民文化修養也大有裨益。
王毅描述說,博物館新館將是“史詩般的畫卷”,展陳廳里的每一件文物,都經過精心挑選,它們將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聯起獨特而有韻味的成都故事。這種獨特而有韻味的文化,首先在新館的外表中就有體現。經過了二十次以上的討論,設計方確定了“合金銅加玻璃”的方案。王毅評價道,這有點帶“金玉良緣”的味道,很有底蘊和趣味。同時,新館的外表將呈金銅色,這跟
金沙遺址、
三星堆出土的很多文物顏色相似,“這也表示,新博物館是一座連線成都的過去和未來的地標性建築。”
獨具文化韻味
5大專題講述成都前世今生
目前,成都博物館新館的展陳內容大綱《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幾經調整終於新鮮“出爐”。展品時間跨度設定在遠古到民國時期這個範圍內,空間則主要涉及如今成都9區6縣4市的行政區劃。在5個專題中,將集中講述成都的前世今生和這座城市成長的來龍去脈,成都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將依次登台亮相。
第一專題是“九天開出一成都———遠古家園篇”,鋪敘成都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有序展之意;第二專題是“不盡長江滾滾來--古代歷史篇”,通過成都地區出土文物的精美陳列,勾勒從遠古至清代城市文明進程的大線索;第三專題是“玉壘浮雲變古今———近世風雲篇”,以歷史檔案為主,重筆渲染成都波瀾壯闊的近現代歷史;第四專題為“錦城樓下二江流———城市變遷篇”,藉助多媒體展示從古到今成都城市格局的變遷;第五專題為“錦城絲館日紛紛--民俗生活篇”,從市民耳熟能詳的成都民俗入手,展現老成都的生活。
“本次所展陳的文物,絕大多數都未曾和成都市民謀面過。”市文化局相關人士透露,新館將收藏文物20餘萬件,既有4000多年前的陶器、3000多年前的戰國船棺,也有漢代的畫像磚、明清時期的皮影和木偶……同時,新館中還將有三座獨具成都特色的個性博物館:道場畫博物館、中國皮影博物館和木偶博物館。
推進文化發展
探索更有價值的成都做法
拔地而起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只是成都在建設“文化之都”歷程中的一個縮影。去年6月,成都市以在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保障政策上的突破,得到了文化部和專家組的支持,成功入圍了首批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城市。
為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撐產業,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檔案,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0年,全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從65.81億元提高到了257億元,成為我市新興產業中吸納就業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以國際非遺博覽園為核心項目的成都青羊綠舟文化產業園區被命名為一次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今年以來,成都成功舉行了成都大廟會、都江堰放水節、金沙太陽節、詩歌文化節等一批品牌文化節會。
靈蛇主題展 2019年4月30日至8月25日,寶格麗與成都博物館聯合呈現靈蛇主題展,共同探索東西方文化中靈蛇的多重意義。來自義大利和中國的數件古董珍品將在此次展覽中亮相,展覽結尾可以欣賞到寶格麗品牌檔案館珍藏的精美Serpenti作品和一些私人收藏。
館藏文物
經過數十年的考古發掘和多方徵集,成都市博物館現已收藏各類文物兩萬餘件,形成了上至遠古石器時代,下迄民國時期的較為完整的藏品系列收藏的青銅器、
金器、
銀器、玉器、陶器、石器、瓷器、
石刻及
字畫家具等,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已形成規模和體系。其中尤以古代石刻和漢代畫像磚最為著名,藝術價值也最高。如:曾家包墓門石刻和後壁畫像石刻、南朝佛教石刻造像,五代張虔釗墓石刻等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造型古雅,整體構思雍容大度,局部精細生動,堪稱藝術精品。漢代畫像磚不單數量可觀,而且精品疊出,已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它在成都歷史文化研究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同時,還為中國美術史增添了光輝的一筆,可謂成都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此外銅器中的"西周羊頭鈕青銅 "、"戰國蠶紋銅戈"、陶器中的"東漢說書俑"等單件器物,也是館藏文物中的稀世珍品。
鎮館之寶
石犀牛
具有極高的考古與藝術研究價值
外表呆萌的石犀牛,可是大有來頭。它最早被發現的時間是在1973年,天府廣場鐘樓挖地基時就被發現之後又被回填,這一“睡”又是幾十年。2010年10月7日,代表一代人記憶的鐘樓被拆除,將在原址修建天府大劇院。為此,2013年1月8日,石犀牛從大劇院工地請了出來。
它的耳朵、眼睛、下頷和鼻子仍然清晰可辨,局部裝飾捲雲圖案,四肢短粗,身體渾圓,造型極萌。雖是呆萌可愛,但其個頭卻不小,石犀牛長3.3米,寬1.2米,高1.7米,重達8.5噸。
據考證,石犀牛由整塊紅砂岩雕刻而成,埋藏在西晉地層以下。最早埋於秦朝、最晚埋於西晉,但它的製作年代早於西晉。是目前成都市區出土的最早最大的圓雕石刻,具有極高的考古與藝術研究價值。出土之時,前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現場查看並感嘆:“(石犀)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中國雕塑史。”
經穴髹漆人像
國內最早最完整人體醫學模型
這尊在“老官山”漢墓出土的完整人體經穴髹(xiū)漆人像,高約14厘米,五官、肢體刻畫準確,人像身體上用白色或紅色描繪的經絡線條和穴點清晰可見,不同部位還陰刻了“心”“肺”“腎”“盆”等線刻小字。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與墓葬出土的經脈醫書相對照,對揭開中華醫學經脈針灸理論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還有920支竹簡,初步分析內容為九部醫書,部分醫書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漢代石碑
碑刻文字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2010年出土於天府廣場東御街地下人防工程里的兩塊漢代石碑形狀怪異:石頭有四個角,還是翹起的,上邊還有均勻的鏨子紋路,刻著工整的文字……較大的大碑上,碑文末段提及“元嘉有二仲□”,專家將“元嘉有二”解讀為“東漢元嘉二年”,而“仲□”則可能是“仲夏”或“仲秋”。元嘉二年也就是公元152年,時值漢桓帝劉志在位。而在較小的一塊石碑上,落款處“本初元年六月下旬”字樣十分清晰。本初元年系公元146年,也就是說,兩塊石碑中,較小的一塊碑距今已有1864年。
石碑上篆刻文字2000多個,遠遠超過了以往國內所發掘的漢代石碑,填補了漢代極為匱乏的文獻資料。
參觀信息
門票
門票免費(憑個人身份證領門票),租講解器20 元/ 個(需押身份證或200 元)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9:00-20:30(周一閉館,19:30後停止取票)
交通信息
公交:13、30、43、47、64、78路至西御街站
捷運一號線、二號線至天府廣場站,西1(北)出口、西1(南)出口出站。
天府廣場設有地下停車場,24小時開放,停車費:5元/2小時,2小時後2元/小時。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114.91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1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