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館

成都自然博物館

成都自然博物館位於成都市成華區成華大道十里店路以東,二仙橋東三路以北,成都理工大學西側。占地約85.3畝,建築面積約6.27萬平方米,估算投資約12億元。

2018年8月,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立項獲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成都自然博物館 
  • 類別自然博物館
  • 地點成都市成華區
  • 竣工時間:建設中
  • 開放時間:周一、周三、周五9時-12時
  • 館藏精品:石刻、書畫、青銅器、古錢幣、古印、刺繡
  • 批覆時間:2018年8月2日
設計方案,提案內容,

設計方案

2017年11月,據成都城投集團近日在官方網站公布的《自然博物館方案徵集代理機構比選公告》,成都將在位於成華大道東三段的成都理工大學西北側,修建成都自然博物館,並擬向全球徵集概念性設計方案。

提案內容

成都市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並被列為“全國博物館發展示範城市”,歷史、人文類的博物館相對齊備,民間博物館也有很大發展。但是,在目前成都的博物館建設上,比較多的偏向社會和人文類,而自然和科學的相對薄弱。從兼顧綜合協調和多樣性的需求,以及博物館建設的完整完善角度看,成都作為一個有著特殊自然條件的城市,還缺少一個自然博物館。另外,對於為這個城市珍藏和記錄本地自然變化的實體標本,增強市民環境保護意識,提高綜合素質等方面來說,自然博物館的建設,也有著積極意義。
從現實情況看,成都建設自然博物館已經具備相應的基礎條件:
一是成都理工大學有一所博物館,擁有各類動植物化石、地礦標本等藏品十萬餘件。其中因“合川馬門溪龍”等近30具恐龍化石最具特色,為中國乃至亞洲名列前茅的恐龍化石收藏博物館;在礦產、礦物和寶玉石方面的標本也相當豐富,此外還有地球奧秘、生命起源與進化、自然災害與環境保護、人與自然,以及帶肉的魚化石、明朝隕落的隕石等內容,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地學類自然博物館,同時,該館囊括了從國家到省市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稱號,就其自身學術價值和潛在的功能來說,完全是一個可以利用的面向社會的科普視窗和大講堂。
二是位於附近的外北斧頭山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也有相當規模。目前已建成了大熊貓館、蝴蝶館和脊椎動物館三大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繫的展館,形成了以展示人類對大熊貓的認識研究、保護拯救為主題,展示大自然的生物多樣、宣傳保護大自然多樣性的綜合性博物館。還有,位於附近東郊建設南路的成都工業文明博物館,是西南首座集工業文明歷史展示和文化產業為一體的利用舊廠房改造的主題公園式新型博物館,博物館展示了成都古代、近代的手工業、工業文明史,以及上世紀50—80年代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東郊工業輝煌。可以作為自然博物館的延伸性內容。此外,位於成都東郊遊樂園內的成都海洋博物館,是我省第一個集觀賞性和海洋珍稀動物展播為一體的集群展館,也是西部第一個綜合性的海洋動物博物館。
為此,建議:建設成都自然博物館。
(一)成立成都自然博物館建設領導小組,建立協調機制。建議將成都博物館建設納入我市社會發展和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發改委、建委、規劃局、林業和園林局、文化局、財政局、相關區(市)縣為成員單位,並協調聯繫相關高校,共同協商制定指導思想、基本思路、總體目標、總體規劃以及具體工作計畫,有計畫有步驟推進相關工作。
(二)統籌整合現有資源,綜合提升整體實效。建議把我市地域內已經建成,且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展館按照一個總體思路進行組合配置,及關聯性的基礎整合,進一步充實完善,在不需要巨額新建投入的情況下較為省事的建設成成都的自然博物館。在具體方式上可以選擇適當兼顧各方利益關係的管理形式,按“一中心三聚落”的思路,以現有的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為中心,整合周邊成都大熊貓博物館、成都市東郊工業博物館、成都海洋博物館等功能性博物館等,進行連片打造,形成成都東郊自然博物館集群。從而為成都東郊的城市功能提供一個有實際意義的內容和有拓展性的產業核心,進一步豐富完善成都的博物館體系,改善文化環境和生態環境,拉動東郊文化消費增長,促進旅遊市場發展。
(三)以自然博物館為紐帶,充分發揮我市地域內的高校資源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一是通過自然博物館的建設,制定一系列鼓勵性政策和激勵措施,進一步加強同高校的緊密聯繫,最有效的利用高校資源,使得我們的城市獲得一大筆文化財富。同時,市區的數所高校的科研條件以及專業人才也可為自然博物館的收藏、科研、科普長期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保障。最後,還可以將其作為成都市在現代化建設大潮中克服特色危機,彰顯城市獨特魅力的一個戰略行為,既收藏自然,展示文明,促進博物館事業與地域文化經濟的共同發展,也為成都打造又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