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但是經濟成長的質量不高,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約束。現實表明,以大量的資本、土地、能源、礦產資源、勞動力和環境代價維持的低效經濟擴張使經濟結構失衡的矛盾已經十分突出,資源環境的約束已經十分強勁,各類社會矛盾也逐漸顯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為關乎中國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現實問題。 面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雙重選擇,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我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目前,我國處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過程中,如何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新型工業化的實質是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現實選擇。在這一過程中,以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的實施為契機,進一步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本文正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在我國面臨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根本轉變,以及信息化與工業化雙重背景下,從信息化發展的角度,以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契機,從巨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探討了信息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制,並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最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相應的政策建議。全文包括導言共七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導言部分主要闡述了本文的選題意義及背景、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狀,並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創新之處等。 第一章首先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論和現實基礎進行考察和分析。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理論基礎上,對發展經濟學中有關經濟成長模式以及相應的增長理論演變的過程進行回顧與總結,分析了現代經濟成長中效率提高的源泉以及經濟成長機制問題,強調了技術進步、結構轉變與服務業的發展,是現代經濟成長中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決定因素,把這些作為本章理論分析中的核心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方面,回顧我國經濟成長模式和工業化道路的演變,分析資源與環境對經濟成長的約束,表明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面臨的問題和現實選擇。 第二章的目的在於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視角,構建一個從巨觀、中觀以及微觀三個層次上分析信息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證分析框架。首先從理論上把信息化與經濟成長聯繫起來,強調信息化促進經濟成長的兩個方面:結構變動和知識積累,重點表明了信息化與結構主義的非均衡增長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其次分析了世界經濟成長轉型過程中信息化推進的國際經驗和趨勢,以及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進程,這有助於理解和認識信息化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促進作用、介入途徑及其效應。通過以上的分析,基於已有的研究和先行國家的實踐經驗,並結合我國實際,對信息化影響我國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的機理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框架。以後各章將分別從三個層次以實證分析的角度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信息化與我國經濟成長的實證研究。從巨觀上來看,信息化可以提高要素生產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進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內涵式經濟成長。進一步對信息技術促進經濟成長的機制分析表明,信息技術促進經濟成長首先是通過與信息技術有關的製造業部門多要素生產率的強勁增長;其次是信息通信技術資本品的價格快速下降和質量提升推動了信息技術套用部門的資本深化;最後,信息通信技術對套用部門的重組和再造作用逐步顯現,帶動了這些部門多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由此可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不僅從結構因素方面推動著經濟成長,而且他們本身就是增長的內生因素,作為內在的源泉來促進經濟成長,是現代經濟成長中效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因此,從技術進步機制的角度考慮出發,“量化分析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也就是理性地駕馭經濟成長方式”。 因此文章接下來對信息技術與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通過實證方法得出的不同經驗研究結果進一步分析和重新認識。然後試圖對信息技術產業與我國經濟成長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提供一個初步的實證分析過程,內容主要包括計量方法的選擇、數據處理、模型構建和統計檢驗,最後給出計量分析的結果。通過以上量化分析信息通信技術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以及國際經驗和我國的實證分析結果,最後得出了一些相應的結論。 第四章,信息化與我國產業結構跨越式升級。從中觀層次上看,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所帶來的結構效率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源泉。結構調整和升級是工業化階段經濟成長和發展的主題,而信息化的發展為後發國家產業結構跨越發展提供了契機。 本章首先分析了我國工業化中的結構問題以及工業化結構問題帶來的影響。主要是以大量低效率投資支持為突出特徵的“重工業化”浪潮,使國民經濟不能按照“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的原則配置資源,並放鬆了對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關切和努力,使經濟整體效率下降,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種種嚴重隱患,也是造成經濟成長方式粗放的主要原因。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質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其實現途徑是產業結構的跨越式發展。堅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改造建立在傳統工業化基礎上的粗放型經濟,消除由此帶來的粗放經濟成長,關鍵是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實現我國從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的跨越式發展。 對信息化與我國傳統產業跨越式升級的研究分析表明,信息技術進步及其產業化以後,對生產率及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應,會逐步地由信息技術生產部門向信息技術套用部門傾斜,推動我國主導產業更替、工業升級、服務業轉型,以及新型產業出現,通過信息技術與產業融合,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跨越式升級,由此帶來的結構效率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源泉。 第五章,企業信息化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從微觀層次上看,企業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經濟發展方式所涉及的是全社會範圍,或巨觀層面上的問題,但是企業的生產擴張是整個經濟發展方式的微觀基礎,因此,在巨觀資源配置一定的條件下,就微觀層次而言,企業的經濟效益是決定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要求的微觀行為,或者說企業行為,最關鍵的就是必須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消耗、緩解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的中心環節。 從企業信息化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係出發,本章主要討論了以下內容: 第一,對企業信息化的經濟效應與企業創新的關係進行了深入地分析論述,說明了信息化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體和微觀基礎;第二,對主要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企業信息化的國際經驗進行一個簡單地總結。分析表明,企業信息化的過程同時是促進創新的過程,以美國、日本、西歐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在信息技術上居世界前列,通過堅持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推動中小企業創新成長,以及政府在推進企業信息化中的作用,促使企業不斷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了解這些國家企業信息化的發展,從中吸取經驗,借鑑一些有益的東西,有利於促進我國企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塑造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第三,對我國企業信息化與創新的現狀、問題進行全面地考察。最後,揭示上述研究的結論含義。 我國的企業信息化發展與自主創新能力與已開發國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企圖通過市場自發演進使企業走上自我創新之路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要推進政府在其中的積極作用,促進信息技術在微觀層面的套用和擴散,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構造制度與技術之間長期互動,制定推進企業信息化的技術、經濟政策,塑造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微觀基礎。 第六章主要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路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建議。根據本文上述的分析,以及信息化研究本身的複雜,以上通過三個途徑清楚地表明信息化發展對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也因此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路與政策建議的重點放在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跨越式升級的結構戰略性調整思路、推進企業信息化與企業自主創新,以及政府在信息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推動作用等方面。在我國尋求一種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時候,更多地從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高度以及政府的推動作用來認識,將有助於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獲得新的路徑,以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及其對經濟成長的約束,而這也正應對了當前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的要求,也只有這種路徑才更符合和諧社會以及科學發展觀的宗旨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