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信仰與教化:劉一明的信仰之道與教化之論
- 作者:白嫻棠
- 類別:宗教學著作
- 字數:212千字
- 首版時間:2018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共五章,大致內容如下:第一章對劉一明的生平進行分析,看其是如何自儒入道,且完成其聽道與慕道、學道與明道以及成道與化道的道教信仰的心路歷程的。第二章對乾嘉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諸多因素進行分析,深入地了解對劉一明道教信仰產生、發展與形成的影響因素。第三章從學道者學的角度,對劉一明所學道之內容、學道之程式及學道所應遵循的原則與方法進行了討論。第四章從教師教化的角度討論教的內容、原則與方法。第五章對“道教”一詞的內涵及其教育意蘊進行分析。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信仰之道與經歷 第二章 信仰之道與社會 第三章 劉一明的信仰之道 第四章 劉一明的教化之論 第五章 信仰與教化:“道教”之教育性 |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劉一明走上信仰之路,直接的原因是應科舉而致的傷癆之症,其《悟道破疑集原序》云:“余世間一大不肖人也,幼時習儒,年未二十,大病者三,幾乎殞命。因病有悟,遂而慕道。”加之其博覽群書、“亂學亂問”後對“修養身心”此大事的認識,《呂祖傳》對其情感的觸動,以及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遇到的老師,都不同程度地對其道教信仰的產生、發展乃至形成起到作用。此外,自身的神異體驗也進一步使其堅定了向道之心。最終,劉一明在與父親屢次糾纏之後入道。可見,劉一明道教信仰的產生在自身修養身心需要的基礎上歷經這樣幾個階段:對金丹大道的認識—情感的觸動—意志克服—投師問道—入道、學道、悟道、成道—化道。
該書指出,個體宗教信仰的產生除卻個體自身的經歷外,較大程度上會受到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與教育以及宗教狀況的影響。乾嘉時期,內憂外患的政治氛圍,社會底層民眾的貧困與流離失所,禁錮人們思想的查禁書籍與文字獄政策,致傷癆症的科舉制度等,都使得許多志圖功名的儒士或逃避於考據,或隱於山林、朝市,以求得生命的保全。劉一明也不例外。乾嘉時期的宗教政策,無疑影響了劉一明與幾位老師的行蹤與思想,“時而儒服,時而道服”,不僅僅是其“混俗和光”的表現,也是不得已的。
從劉一明的教化論可看出,他並不是消極地避世,而是積極地修身、齊家與治國。他說:“善建善抱即建抱吾本來之真德也,能建抱俱善,真德不失,則身修,身既修,以之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有餘力矣。”劉一明的教化是其信仰論的功用,也是其信仰論得以傳播、發展的途徑。從劉一明對“道教”一詞的詮釋上來看,“道”即為信仰論的內容,而“教”便是以道為內容實施的教化,以教化而“道”得以傳播發展。因此,劉一明的教化論與其信仰論是緊密聯繫的,不是在信仰論之外又有一個教化論。信仰論側重的是學道者如何學的問題,教化論側重的是教道者如何教的問題。儘管二者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教與學的內容、原則上必然存在相同之處。據此,可以將劉一明的“信仰”與“教化”之間的關係歸納為以下幾點:①信仰本身具有教化性;②通過教化,信仰得以形成、傳播與發展;③信仰內容可以作為教化內容;④教化是信仰功用;⑤信仰也是一種教化方式,把某些教化內容作為信仰實施。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9年10月,該書獲山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8年度“百部(篇)工程”一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信仰與教化:劉一明的信仰之道與教化之論》 | 2018年12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2010-8 |
作者簡介
白嫻棠,山西朔州人,2004年山西師範大學碩士畢業,獲教育學碩士學位;2010年四川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山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道教、宗教教育、教育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