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鄉

俞源鄉位於武義縣中西部,距縣城20公里。東與王宅鎮接壤,南與坦洪鄉、新宅鎮毗鄰,西和桃溪鎮相連,北與白姆鄉交界,省道上松線貫穿南北,總面積64.64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93個自然村。全鄉4312戶,共有1117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俞源鄉
  • 地理位置:武義縣中西部
  • 面積:64.64平方公里
  • 人口:11170人
自然條件,地理位置,氣候水文,土壤與植被,旅遊資源,社會經濟基礎,

自然條件

地理位置

1、俞源鄉位於武義縣西南部,全鄉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降,西南部屬中低山區,北東部為丘崗與溪谷相間地形。與桃溪鎮界上的白岩頭尖,海拔1098米,為境內高點,呈“九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

氣候水文

2、氣候水文
俞源鄉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溫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東部充足,西部短缺,年平均氣溫16.7℃,年降雨1450mm,無霜期240天。優越的光熱水資源和山地特有的溫差條件形成的小氣候,為山區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境內河流屬錢江水系,山溪澗流,有數條小溪。烏溪(樊溪)自西南東斜穿全境,經王宅匯入熟溪,有小型水庫4座,總庫容122.5萬立方米。水電站5座,總裝機容量1030千瓦。

土壤與植被

3、土壤與植被
俞源鄉總面積為64.6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564公頃,山林地4693公頃;土壤主要有紅壤、黃壤、水稻土、紫砂土和紫粉泥土等多種土質。土層深厚,質地疏鬆,多呈弱酸性,土壤透氣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強、土壤肥力較強。土壤最適宜水果、茶葉的種植。
俞源鄉植被類型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覆蓋率達70.9%,以常綠針闊葉林、松灌木小竹叢、草灌木及其它人工林為主。人工植被主要有農作物、各類果園、經濟林。
俞源鄉野生動植物資源較豐富,全鄉境內有國家二、三級珍稀樹種十餘種,百年以上的古樹300多株,同時擁有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樹群9塊,平均樹齡在一百五十年以上,面積近80畝。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貓頭鷹、黃獐等多種珍稀動物,還有數量眾多的昆蟲資源和各種鳥類、蛇類等。自然保護小區2處,面積達7000畝。

旅遊資源

4、旅遊資源
俞源鄉旅遊資源豐富,具有國家級保護單位占建築群的俞源太極星象村名噪全國,俞源太極星象村位於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境內,距縣城20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民俗文化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俞源古村落布局奇異,充滿神奇。據考證俞源村是明朝開國謀士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布局排列設定的村落。俞源名勝古蹟甚多,有始建於南的圓夢勝地——洞主廟,建於元代的“利涉橋”。明代的古墓,村口有600餘年古樹林,尤為突出的是保存完好的大面積明、清古建築。俞源明、清朝出過進士,舉人、秀才等293人,現存俞源古詩百餘首,宋濂、章溢、蘇平仲、馮夢龍、凌濛初等名家與俞源有著不解之緣,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間文化活動“擎台閣”流傳至今。神秘的古村落,抹不去600餘年的封塵,走進俞源猶如走入歷史的迷宮。省級風景名勝區清風寨、“十里畫廊”劉秀壟、樊嶺腳的文昌閣都在木鄉境內。擁有豐富的古建築文化資源,位於俞源村的古建築是歷史文化保護區,有許多保護較好的古屋、屋檐、柱樑等雕刻優美、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社會經濟基礎

俞源鄉1950年分屬俞源、樊川兩鄉,1956年兩鄉合併後稱俞源鄉,1958年後稱人民公社,1983年稱俞源鄉。
2004年末全鄉共有4070戶,11406戶,人口密度176人/平方公里,外來人口少,外出人口多,外出人口3355人,其中農勞人口12115人,全鄉實有勞動力7778人,外出勞動力2583人。
俞源鄉政府提出“工業穩鄉、農業強鄉、旅遊興鄉”的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鼓勵村民下山脫貧,大力發展工業經濟,近幾年全鄉在工業、農業、下山脫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農業種植糧食外,盛產油茶、茶葉、桃形李、柑桔和香菇。林產品有杉、松、毛竹。工業有磚瓦、水電、竹木加工、文教、剪刀等行業。2004年全鄉的工業產值1.4150億元,農業產值0.37億元,實現人均收入274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