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源村古建築群營造技藝

俞源村古建築群營造技藝

武義俞源村,位於浙江省武義縣城西南20公里的俞源鄉的古建築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俞源村古建築群營造技藝
  • 非遺級別: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單位:浙江省蘭谿市
  • 申報日期:2006年
  • 遺產級別: 國家
  • 所屬地區:浙江東陽市
歷史溯源,村落特點,傳承意義,

歷史溯源

武義俞源村古建築群,位於浙江省武義縣城西南20公里的俞源鄉。村落始建於南宋,明嘉靖年間為鼎盛時期,至清乾隆、道光時期再度興盛。村內至今保存明代建築12處,清代建築44處,民國建築82處。全村古建築分上宅、下宅和前宅三大片,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俞源村建築類型有宗祠、宗廟、店鋪、古墓、橋樑、私塾、書館、戲台、花廳、民居等。俞氏家族重視教育,較大的民居一般都設有書館,村中各房派均設有私熟,現仍有二座,為族人和房派子北讀書之處。俞源村古建築尤以公共建築最具特色,建築類型豐富,生活設施完善,文化內涵豐富。此外,村中還保留了大量的壁畫和木雕、磚雕、石雕,村口有邊蔭成片的古樹林。歷史風貌保存較好。整個村落仍保持著原有的形態和格局。

村落特點

從俞源村後的夢山崗高處俯瞰,一條山溪從村莊東南方流入,改為東西方向橫穿村子,直至村西山腳,復折向北至村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S」形的溪流與四周環山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而「S」形溪流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極兩儀」。溪南「陰魚」古樹參天,魚眼處現有公路穿過;溪北「陽魚」稻穀金黃,魚眼處種著旱地作物。經儀器測量,太極圖直徑為320米,面積8公頃。據說,太極圖置於村北口子上,一則可以檔住北方的寒冷空氣和「邪氣」,二則好似一座「氣壩」,防止村莊祥瑞之氣外泄。
專家們進一步考證後發現,俞源村的居民布局是按中國古代的天體星象圖「天罡引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環繞」來排列的,與1974年在河北宣化遼墓中出土的星象圖的排列完全一致。村口的太極圖即環繞俞源村的「雙魚宮」,與圍繞村子的十一道山崗正好組成「黃道十二宮」。村中的28處古建築群則按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七口水塘(又名「七星塘」)呈北斗七星狀排列,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更為巧妙的是,2位於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裝在北斗星的「斗」內。

傳承意義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劉伯溫按天體星象原理規劃俞源村布局,意在營造良好的風水環境,事實已具有樸素的生態學意義,是古代生態環境意識在村落建設上的體現。
首先,在村口造一個太極圖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水利改造工程。俞源村在地形幾乎是四面環山,僅在北面有一個小缺口,整個村莊就像一隻口小肚大的瓶子,一條小溪就從瓶頸處筆直地流出村外。雨季時,每當大雨過後,山上的水紛紛湧入小溪,溪水流量陡然增加。由於出口狹小,溪道筆直,溪水下泄速度極快,在短時間內瓶頸處就會滯留大量溪水,進而造成漫溢,形成澇災。劉伯溫將溪流改成S形,就是要把溪道變長,溪道容積加大,可使溪水下泄速度減緩,使瓶頸口處的水量不至暴積,溪水可以緩緩流出村莊。在村內民居上發現的30個太極圖可以說明,太極文化已完全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為村民們認同和崇拜。
同樣,劉伯溫用黃道十二宮的理論把環繞俞源的山崗變成了「神山」,培育了村民保護山林的生態意識,從而世世代代禁絕了濫砍山林,改善了小溪源頭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消除了山洪下瀉、溪流泛濫的誘因。據史書記載,劉伯溫的好友俞淶還帶頭在家鄉營造過兩片人工林近5公頃。這樣做了還不夠,劉伯溫讓人在村內挖了7口池塘,作旱時救旱、火災時救火之用。劉伯溫還把它們按北斗七星狀排列,名之曰「七星塘」,進而將村落的民居全部按天罡引二十八宿排列……。中國歷史地理學界權威、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考察後認為,俞源可稱為中國古代村落生態建設的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