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俞文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俞文杰,筆名羽紹,齋號澡雪堂,1960年生於河北贊皇。現居北京師承賈又福先生,畢業於河北大學工藝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山水畫創作高級研究班。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賈又福工作室助理,北京大學賈又福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央電視台《中國網路台·藝術台》藝術指導,主要從事水墨畫研究和教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俞文杰
  • 別名:羽紹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藝術簡歷,藝術評價,代表作品,

藝術簡歷

1989年在新加坡舉辦《太行風情》畫展1993年參加在香港舉辦的《黃河大峽谷》——中國畫家十人作品展
俞文杰
俞文杰
1994年國畫《殘雪》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並獲河北省一等獎
1996年國畫《出太行》獲全國交通美展二等獎
1997年國畫《大野雪霽圖》獲燕趙群星獎一等獎
1998年國畫《野雪》入選全國第二屆山水畫展
2002年舉辦《走進太行》大型畫展
2004年出版《俞文杰速寫情緣》
2006年應邀參加中國美術全國名家年度21位畫家提名展
2006年國畫《蒼茫浩蕩》入選北京第三屆雙年展資格提名展
2007年舉辦《三友畫展》
俞文杰
俞文杰
2007年出版《俞文杰畫集》
2008年出版《傳說贊皇》插圖
2009年國畫《天明關》參加故宮金秋招待會當代書畫名家作品大展
2009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立60周年慶典”藝術活動
2011年在北京舉辦《道通天地》新年水墨展

藝術評價

壁立千仞與山呼海嘯
——俞文杰的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漸分為“南北”二宗,以區分其源於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感受、不同追求與不同技法而形成的風格特徵和精神面貌;山水畫史表明,南宗多為水墨渲淡強調筆墨趣味,重情調、重意緒,北宗則強調山水氣勢營造,多以重巒疊嶂、山高水長去體現胸襟的博大和凜然之氣;南宗以筆線墨韻為主,氤氳秀潤,北宗以皴,擦為特徵,呈蒼茫雄渾之氣,進而成為中國山水畫旨趣不同的兩大流派。
俞文杰的山水畫,大多以太行山為主題,狀寫其厚重,深沉雄偉的豐碑式形態和魅力,以象徵其橫空出世的崇高精神。顯然,從文脈上講,俞文杰承繼了“北宗”的山水風格與精神,構造了粗獷、大氣、沉穩的繪畫形式與美感,體現出他明確的美學理想和藝術追求。
就藝術創作的本質而言,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不能否認外部作用於內部、客觀作用於主觀的重要性,在某種程度上,往往是現象世界的物象作用藝術家的心智,產生一系列的感受、篩選、加工、提煉、凝結的創造過程,最終得以生成為“心象”,它帶有強烈的心靈化特點和主觀化色彩;其間,只不過視不同取向而決定主觀與客觀的比重而已。
我們看俞文杰的山水畫,便自然覺察到他在面對太行山進行創作時,在取捨、觀察、選擇與表現上的主觀作用,畫家既取其形,又取其神,更重要的是“造勢”與“造境”;在創作中,畫家不是事無巨細的摹擬自然,而是從寫意的理念出發,去擷取山脈的片斷,給以取捨選擇,進行誇張變形,裁剪組接,再給以相關的筆墨表現與處理,營造出充滿山野氣息與鄉土韻味的“巨嶂”山水,並洋溢著現實感,時時透出宋人畫風的遺韻。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作品中儘管融入了畫家的主觀意向,但我們仍能看出其中的生活依據,如若不然,千岩萬壑、峻岭絕壁不會如此生動與豐富;不僅是畫家建立了自己的觀察視角,也建立了自己的追求取向和對意象、造型、筆墨的綜合運用方法。從實際生活中蒐集素材,頗有“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勤勉和歷練,大量的生活素材為畫家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資源,每每提筆作畫,便歷歷在目,得以瞬間定格於畫面上,使作品不僅形式新穎、構圖險絕,而且,筆墨亦在符合意象表現的寫意運用中發揮了作用。
我們看到,畫家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點所結構的太行山作品,不論豎幅、橫幅,還是方形畫幅,都結構嚴謹,在整體畫面中,始終有一種隱形於意象背後的構成關係,這個構成可以使作品自由組合,但萬變不離其宗;因而,作品中山水得以巍然屹立,氣勢逼人,張力彌滿,遠看氣勢壓人,近看驚心動魄。
從結構上看,俞文杰山水畫主要運用“S”形構成,或是由“S”形演繹、變化而來的結構,大體上依此去營造深遠、高遠、平遠的空間圖式,使情與景在特定空間中得以融合和表現;在確立結構的前提下,畫家精心於虛實、濃淡、疏密、黑白關係的處理,以實現水墨意蘊與詩境的建構。
俞文杰有很強的結構意識和形式感,且善於造勢和造境。分析作品,可以看到其明顯特點是,多用垂直線去結構懸崖絕壁,以長長的垂直線的變化在不同程度上既營造了峭壁危岩的體面形態,又分割著空間,它們之間的互補、互動與組合關係,進一步產生著“高山仰止”般的高遠效果,使作品高深莫測,山體之間的幾何形體的參差錯落與互相迭加、推進,加上水墨的濃淡變化,以及黑、白、灰關係,產生的正是深邃幽秘的深遠效果;我們還注意到,畫家常常在畫面的垂直結構中,出其不意的用斜線、橫線去消解其整齊與單調,為畫面帶來豐富性與可變性,譬如在垂直岩壁上,用斜線、橫向折線營造的山頂平地或山“塬”,以及飄蕩游移的雲霧等,都起到了“虛寫”而產生的靈動感;使巍峨、厚重、挺拔、峻峭的山體與之對比、呼應,在穩定中不乏起伏,在靜寂中不乏運動;厚重中不乏靈動,畫家以結構和形式營造了橫空出世與太古渾然的山水境界。
俞文杰在根本上摒棄了“遊戲筆墨”的閒情逸趣,志在對一種精神的追尋和叩問,他的作品有著明確的關注點,即發現並表達一種美學旨趣———雄健、壯偉與渾然一體的境界和粗獷獰瀝與波瀾起伏的氣度風範,這使他的作品拓寬了山水藝術的外延和豐厚深刻的內涵。
我們似乎在俞文杰作品中,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燕趙慷慨悲歌的豪邁之氣,也在其中讀到了血與火交融的近代民族史;畫家筆下的太行山上無不鐫刻著民族精神的醒目大字,無不體現出堅苦卓絕與堅忍不拔的民族脊樑的力度和硬度。
畫家在作品中要訴說的正是這一點,這也是俞文杰作品最可貴之處。
應該說,一片山水,就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精神。在俞文杰的作品中,筆墨、技法、結構、形式等,都指向一種精神,並且這種精神的特點在於———它籠罩上一層悲劇的色彩,讓人觸景生情,聯想到它可歌可泣、威武不屈的精神和歷史,千百年它屹立如舊,作為歷史的見證,它必將更加雄偉、壯麗,它將續寫民族史新的篇章。
俞文杰,作為當代畫家,他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找到了自己的藝術目標,同時也找到了作為畫家的自己的定位。
(作者:徐恩存,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後任職於《中國美術報》、《東方藝術》、《美術觀察》,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主編。)

代表作品

如圖:
俞文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俞文杰
俞文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俞文杰
俞文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俞文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