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基廷

保羅·基廷

保羅·約翰·基廷(Paul John Keating,1944年1月18日-),澳大利亞政治家及第24任總理(1991-1996)。因脾氣暴躁,髒話連篇而又經濟手段高超,使人又恨又愛,被人稱為魔鬼總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羅·基廷
  • 外文名:Paul John Keating
  • 國籍:澳大利亞
  • 出生日期:1944年1月18日
  • 職業:政治家
  • 主要成就:第24任澳大利亞總理
磨鍊,財長,總理,

磨鍊

1944年1月18日生於澳大利亞悉尼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馬修·基廷是一位鍋爐製造工,收入僅夠餬口。悉尼市高樓林立,風光旖旎,他家所在的工人區卻亂七八糟,擁擠不堪。由於家境貧寒,基廷14歲就輟學,到市工會當了一名文書。此後,他刻苦自修大學課程,飽讀經典名著,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
保羅·基廷
不久,熱血沸騰的基廷就不滿足於那份收入穩定、一板一眼的文書工作。他和幾個小夥伴辦起了搖滾樂隊,身任經理,為小酒吧奏樂助興。在顛狂的節奏,優雅的環境,誘人的收入面前,小夥伴一個個樂不可支。可是,基廷每每看著自己的綠皮工黨黨證發愣。他15歲就加入工黨,難道非要在小酒吧了卻一生?讀過名著的基廷深知人生的份量。他洗手不幹了,他要去闖天下。
在以後的歲月里,基廷把自己的命運跟工黨緊緊地拴在一起。1966年任新南威爾斯州青年理事會主席。1968年組建布萊克斯蘭德工黨支部,同時在澳大利亞雇員工會和市政聯邦工業工會任職。1969年(年方25歲)任新南威爾斯州工黨聯邦議會眾議員。成為澳大利亞最年輕的議員,因擅長政治謾罵辭令和對黨的忠誠而聞名,1975年起,任愛德華·高夫·惠特拉姆內閣北方地區部長、可是,上任不到1個月,1976年,工黨在聯邦大選中失敗,基廷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部長辦公室易手他人,心裡不是滋味。
保羅·基廷保羅·基廷
從1975年到1983年,工黨在野8 年。以一個年老的政治家來說,這是致命的。但是,基廷剛好30歲出頭,他需要更多的學習和磨鍊。在野黨的位子正好給他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在議會裡,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向執政黨發難。由於在野期間,基廷先後執管過農業、能源和財政事務,他提出的問題往往切中要害。另外,他證據詳實,氣勢逼人,語言尖刻,政敵們對他懼怕三分,稱他為“當頭棒喝者”。

財長

1983年3月工黨在鮑勃·霍克的領導下,贏得大選,這位牛津畢業的總理對自學成才的基廷早已另眼相看,把政府的第二把交椅財政部長的位置授與了他。39歲的他一上台,就雷厲風行地整治了金融秩序,調節外匯市場。與此同時,他一反澳大利亞人依賴資源振興經濟的傳統觀點,大量吸引外資。工黨執政不到半年,就有 500 多家國外企業來澳註冊投資。澳大利亞經濟頓時有了一股源頭活水。此外他善於表演,對對手抨擊兇猛,村言俚語無所不用其極,另一方面對經濟學中比較玄妙的問題,能充分發揮辯才,解釋說理娓娓動聽。翌年被《歐洲金融》雜誌評為1984年世界的財政部長 ,有理財專家之稱。
然而,基廷的面前並非全是坦途。他自己知道,在世界經濟危機這塊烏雲的籠罩下,他的種種努力只會曇花一現。但他仍然知其不可而為之。他身上有著一股不可遏制的闖勁。1985年,他制定了更為宏大的經濟緊縮計畫。讓人意外的是,他絞盡腦汁想出的新招消費稅方案卻被霍克總理否決了。基廷有點摸不著頭腦。禍不單行,隨著國際保護主義的盛行,商品價格驟然下落,澳元的價值也直線下跌。因此,澳大利亞出口額不斷增大,收入卻反而銳減。基廷感到壓力很大。
為了抵住經濟下滑的逆流,基廷又想出一招。他要求稅務部門行動起來,嚴厲打擊偷稅漏稅,弄虛作假行為。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場運動的矛頭直指他而來。原來,在野的自由黨發現,基廷明明住在首都坎培拉,卻向政府申請了只有家住外地的人才能享受的車旅費,總計 17000澳元。在議會裡,自由黨抓住把柄不放,想趁機搞垮基廷,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面對責難,基廷聲稱,他家在悉尼有住宅,坎培拉的房子是租的。自由黨領袖豪沃德不肯就此罷休。他說,基廷在扯謊。雙方唇槍舌劍,罵聲不絕。最後,豪沃德被驅逐出議會,這在半個世紀以來還是第一次。儘管如此,工黨還是受到重創,多數選民覺得基廷有點虛偽。
事隔不久,在野黨又將了基廷一軍。他們從基廷的回執中查出,基廷兩年來沒有報個人所得稅的餘額。此事一經揭露,很多人乾脆稱基廷為“騙子基廷”。
反對黨的凌厲攻勢嚴重地損害了基廷的公眾形象,基廷自己也意識到他成了“澳大利亞最討人憎恨的人”。但是,他還是執著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幹下去。1988年8月,工黨執政以來的第六個經濟預算出爐了。這一次,基廷不失時機地向公眾總結了工黨執政以來的經濟實績。他說,這個財政年度沒有公眾借貸,政府借貸也從過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下降到零,財政赤字削減了40億。在這些具體的統計數字面前,澳大利亞人看到基廷這位財神爺沒有辜負眾望,戲謔地稱他為“聖保羅”。
在 任職財政大臣的八年期間,基廷主導並實施了一系列的重大經濟改革,給澳大利亞的經濟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這些改革包括,解除對金融市場的管制、貨幣政策的改革、稅制改革,以及廢除貿易保護主義壁壘等;他解除了政府對航空、電信等行業的管制,構建了國家權力統治的框架。為此,基廷一直被視為澳大利亞的一位改革派財長

總理

1990年3月24日,工黨在大選中再次獲勝。基廷繼任財政大臣,併兼任副總理。這次大選中,由於自由黨和民族黨組織欠妥,工黨才得以險勝。基廷最清楚,這將意味著作為“接班人”的他前途凶多吉少。只要霍克總理不下台,他必將始終為人作嫁,難圓總理夢。
傳紀-未完成的革命傳紀-未完成的革命
同時,他知道為人作嫁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工黨執政7 年以來,預算常常靠各種勢力的妥協才得以通過。現在,工黨再度當政,這些勢力自然要求政府報答他們的“犧牲”。商會領袖要求政府保持反通貨膨脹的政策,而工會頭領則開始大聲叫嚷,工人們到了松一松褲腰帶的時候了。基廷這次不得不拿出對策。
黨內的矛盾更讓基廷頭痛。為了緩解經濟壓力,基廷覺得政府必須“放血”——國有企業私有化。工黨右翼雙手贊成,左翼則認為基廷想出賣“事業”。內閣成了戰場,左翼態度堅決,決不讓步。最後,基廷的方案只好擱淺。
處處碰壁的基廷愈挫愈勇。在坎培拉的一次記者宴會上,基廷直言不諱地指出,他的計畫屢屢受挫,只是因為黨的領袖太弱,急需加強。這是他的心裡話,但他卻闖下了大禍。身為總理的霍克立即召集會議,嚴厲批評基廷這種明目張胆地攻擊本黨領袖的行為。會議持續了3小時,基廷不得不向霍克道歉。但是,基廷決不是膽小鬼。事後,他提醒霍克他們訂的“君子協定”:1990年由他任總理。霍克當即表示,確有此事,但你公開“造反”,過去的協定一筆勾銷。
基廷別無選擇。他只好辭去職務,退出內閣,靜等時機。事有湊巧,基廷辭去財政部長的職務不到半年,澳大利亞的經濟急驟滑坡。霍克慌了陣腳,幾次調換財政部長,仍無濟於事。迫於黨內壓力,霍克不得不同意黨內改選。這時,基廷躍馬上陣,向他昔日的“恩師”、今日的“對頭”挑戰。1990年12月20日,選舉揭曉,基廷以5票的微弱多數險勝霍克,終於登上了總理的寶座。成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總理(47歲)。他繼續推進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有組建國家訓練總署、建立全國性的退休金計畫體系以調整過低的國家儲蓄額和低迷的勞動力市場;試圖解決澳大利亞長期的失業問題。還有,基廷政府對性歧視法令進行了審查和修改,正式承認澳大利亞原著民對於土地所有的傳統主權。內政上,他多次提議進行制度改革,以使澳大利亞向共和制的國家靠攏。
保羅·基廷胸像保羅·基廷胸像
外交上,基廷是工黨的獨立派,支持澳洲脫離大英國協獨立。他在英國女王到訪時曾在大庭廣眾扶女皇的腰而被指為對女皇不敬。基廷一直努力加強澳大利亞和周邊亞洲地區國家的關係;他還在亞太經合組織的組建過程和初期運行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倡議以區域自由貿易為目的的領導人年會。
1993年3月大選,基廷和他的競選對手反對黨領袖約翰·休森展開了一場惡戰。最後他以 15 票的優勢挫敗休森,再度獲勝,他連任後,為了避免經濟泡沫化而刻意追求經濟衰退的看法被認為和一般民眾脫節,而在1996年3月的選舉中遭到慘敗,結束了工黨13年的執政史,他退出了政壇,以講學為生。基廷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的名譽法學博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