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民俗)

保生大帝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民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保生大帝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保生大帝信仰在民間流傳已近千年,僅台灣就有分廟五百多座。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帝君公。俗姓吳名夲,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吳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宋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因上山採藥,墜崖謝世。歿後被尊為神醫真人,成為閩台乃至東南亞各地重要的道教神明,普稱“閩南道聖第一人”。閩南民眾感念其恩德,次年於龍湫坑畔建龍湫庵供奉。作為祖籍地,保生大帝在石門村的地位較高,重要節日慶典或聖誕日都在祖祠舉行,同堂奉祀保生大帝與其他先祖,而祭儀請玉湖殿道士主持。其特色信俗主要表現為守歲卜新運,元宵迎花燈,觀丁祝聖誕,題歲大醮儀。

2011年12月14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申報的“保生大帝信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Ⅹ-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生大帝信俗
  • 批准時間:2011年12月14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
  • 保護單位:安溪縣感德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 項目編號:Ⅹ-10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保生大帝吳夲(979—1036)祖籍地在安溪感德鎮石門村,其父親吳通因避糧累,攜子吳夲、吳根隱居銀同之南、滄海之濱(今白礁、青礁一帶)。吳夲“幼不弄,長不娶”,精通醫術,以全活人為心,人尊為“神醫”,稱其為真人。宋天聖三年(1025)褒封“御史太醫妙道真人”。宋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因上山採藥,墜崖謝世。歿後被尊為神醫真人,成為閩台乃至東南亞重要的道教神明,被譽為“閩南道聖第一人”。閩南民眾感念其恩德,次年於龍湫坑畔建龍湫庵供奉。
吳夲被尊為神後,他成了家鄉人禱望疾病危苦的精神支柱。石門早在宋代就建玉湖殿奉祀保生大帝吳夲,村人“禱望疾病危苦,無不立應”,到殿卜簽、請神、扶乩、請符,相沿成俗。
南宋紹興年間,朝廷批准立廟(即今青、白礁慈濟宮);乾道二年(1166),宋孝宗賜額“慈濟”;明洪武以後,石門逐漸成為吳氏單姓聚族之地;明永樂十七年(1419)封為“保生大帝”。
明清以來,移民到台灣的信眾攜帶保生大帝神像過台灣,到東南亞各地,紛紛建廟祭祀。據不完全統計,單在台灣就有600多座保生大帝分爐。

民俗內容

每逢重大節日或神誕日,石門吳姓後裔在祖祠同堂奉祀保生大帝與其他先祖。這些信仰習俗主要是祈求藥籤、問事簽以及請神、乞火、分爐、進香、繞境巡遊等祭典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十五保生大帝頌典,包括閩南、台灣、東南亞、廣東等地一千多座分廟的進香隊伍齊聚青礁慈濟宮慶祝神誕。
泉州安溪保生大帝信俗主要表現為守歲卜新運、元宵迎花燈、觀丁祝聖誕、題歲大醮儀及卜類的卜簽、童、符籙等。其中,觀丁祝聖誕的科儀為起鼓、發表、參香、請水、淨壇、請神、午敬、獻豬、觀丁、秉燭、入醮、獻熟、送斗燈、送神等。“題歲”大醮儀是保生大帝祖籍地三年一次的大醮儀,包括初一卜首人、初六刈火、初七巡洋、守壇收“題歲”、開壇讀“歲疏”、糯米糍“贈歲”等,儀式隆重,區域涉及石門、龍通兩村落,時間延續近半個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安溪保生大帝信俗以勸善戒惡、扶危濟弱、治病救人為主旨。保生大帝是閩台兩地數千萬閩南人的健康守護神,其藥籤中的一些醫學驗方是中醫藥寶庫的珍貴遺產,其獨特的信仰信俗和健康、慈濟、和諧的文化精神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溪保生大帝信俗歷史悠久,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和民眾基礎。保生大帝祖籍地信俗保存有原生態民間崇拜特色,特別是獨特的“題歲”祭儀等民俗,盛於明清,一直延續至現代,是具有民間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活動,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保生大帝文化學術研究已成為一種國際性學術文化活動,安溪保生大帝信俗在台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有重大影響。

傳承狀況

保生大帝信俗信俗內容,雖具有農耕時代的質樸性與落後性,但具有促進鄉里和諧、抵禦外來災患功能,隨著時代的進步,其中一些習俗內容正在消亡。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00年,玉湖殿的保生大帝受台灣保生大帝聯誼總會的邀請,以“祖殿真身”身份參加祭天大典,巡台200多座分爐,歷時170多天。
學術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等地的吳姓後裔到石門考據祖地,對接族譜和文獻資料,此後一批學者紛紛發表研究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