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Ⅹ-85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漳州市龍海區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信俗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傳統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民眾會對某種民俗現象產生心理和行為認同。傳統民間信仰崇拜的神靈是信俗產生的一個重要源頭,祈福避害則是傳統信俗傳承不斷的內在原因,各種民俗文化表現形式的集合構成了民間信俗的文化空間。
保生大帝信俗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代後期及有清一代,保生大帝信仰隨開墾者渡海流入台灣。現時中國大陸及台灣的保生大帝祭祀均延襲古制,與地方民俗相結合,形成一套帶有閩台地域特色的祭典儀式。
保生大帝姓吳名夲,他精通醫術,以高超的治療手段救濟生民,被民間私謚為“醫靈真人”,身後又得到歷代褒封。明代永樂十七年(1419),朝廷敕封吳本為“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在民間,保生大帝又被稱為“吳真人”或“大道公”。
民俗內容
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進香、祈求藥籤、巡遊等內容。
農曆三月十五是吳真人誕辰日,民間照例舉行自宋代即形成的吳真人誕辰祭祀儀式。祭典由多個環節構成,首先鳴鐘九響,擂鼓三通,然後鳴炮,與祭者分香,行上香禮,再向吳真人獻花、獻茗、獻果、獻牲、獻財帛,向吳真人暨列位尊神行三跪九叩禮,恭讀疏文,恭化財帛,望燎。接著進行繞境活動,巡遊隊伍蹈火出陣,以白礁慈濟宮宮旗、神童陣、肅靜牌、神像、涼傘為前導,同時配以全套樂隊。祭典期間還開展民間文藝活動,漳州木偶戲、南音和來自台灣的薌劇等都參加表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保生大帝信俗涵括了閩台民間文化、閩台歷史、民間醫藥、民間藝術、民間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內容,具有社會學、宗教學、民俗學、閩台地方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保生大帝信俗以勸善戒惡、扶危濟弱、治病救人等道德觀為主旨,對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諧共處起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保生大帝信俗在大陸、台灣和東南亞一帶有數千萬的信眾,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紛紛組團到青、白礁進香,並開展文化、醫學的交流活動,成為對台、對海絲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廈門市海滄區青礁保生慈濟文化促進會、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慈濟祖宮管理委員會獲得“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民間信俗(保生大帝信俗)項目保護單位廈門市海滄區青礁保生慈濟文化促進會評估合格,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漳州台商投資區社會事務綜合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作為保生大帝祖宮之一,自2006年起,在保生大帝誕辰之際,圍繞“健康”“慈濟”“和諧”等富有時代內涵的主題舉辦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截止到2018年共舉辦了十一屆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將保生慈濟文化不斷延續、傳承。
2019年4月22日上午,以“慈濟緣連線兩岸情 新時代共築中國夢”為主題的第十二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開幕。
2020年10月29日,海峽兩岸(白礁)保生大帝信俗文化節在白礁慈濟祖宮舉行。來自海峽兩岸近30所宮廟150多名信眾代表,與台灣眾多宮廟信眾同步祭拜保生大帝。
2022年4月28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於雲端拉開序幕,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帶領兩岸民眾及東南亞華人華僑共襄盛舉,共同傳承“健康、慈濟、和諧”的慈濟文化理念,促進兩岸交流交往,增進兩岸同胞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