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記
重建保州城
【重建保州城】蒙古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劃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築寺廟,造園林,修築土城牆,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禦作用,又改善了城中水質,並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新建的保州城,成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
建府學及書院
【建府學及書院】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保州建州學。明代改為保定府後,又始建府學,並建有二程書院、金台書院、上谷書院。
明代改建保定城
【明代改建保定城】明惠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牆,以磚石砌城,築女兒牆堞口3710雉。隆慶年間(1567~1572),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並增築城樓,從戰略防禦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的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設立蓮池書院
【設立蓮池書院】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直隸總督唐執玉移
直隸總督署至明朝大寧都司故址。十二年(1734)在蓮池邊設蓮池書院,為直隸最高學府,知名院長有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等,後期並開設英文、日文專科班,有日本人來此留學。書院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學士。
修浚府河
【修浚府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大規模修浚府河,直隸總督方觀承親赴上游察看水源,深挖和開鑿一畝、雞距、申泉、五花諸泉,疏浚候河、白草溝河及下游數十里河道,使天津、南北運河的船隻接踵而來,府河碼頭呈現"舳艫相接,檣帆如林"的景象。
推廣植棉和紡織技術
【推廣植棉和紡織技術】清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極重農桑。清乾隆三十年,方觀承以乾隆皇帝途經保定觀視腰山王氏莊園的棉行為背景組創並刻制
棉花圖,乾隆皇帝並以題詩。該棉花圖為推廣植棉和紡織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現該棉花圖收藏於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建官刻印書局
【建官刻印書局】同治九年(公元1870),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在城內建官刻印書局,約有200多名員工,為直隸較大的印書局,曾印《畿輔通志》、《保定府志》、《清苑縣誌》和《四庫全書》的一部分,
八國聯軍侵保時廢。
創辦畿輔大學堂
【創辦畿輔大學堂】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直隸總督在城西南靈雨寺創辦畿輔大學堂(直隸高等學堂),為保定第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高等學校。
英法德意四國聯軍侵占保定
【英法德意四國聯軍侵占保定】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七月,八國聯軍侵占北京。閏八月,英、法、德、意四國聯軍侵占保定,大肆燒殺搶掠,對文物古蹟肆意破壞,並將布政使廷雍、城守尉奎恆、淮軍統領王占奎等以"縱拳殺西人、燒洋房"的罪名梟首示眾。《辛丑條約》簽訂後,侵略軍始撤離保定。
創辦學堂
【創辦學堂】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袁世凱在
保定練新軍,設陸軍速成學堂和將弁學堂(後改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師範學堂、巡警學堂等。二十八年設立直隸農務學堂(現河北農業大學前身),三十一年設立直隸學堂、法政學堂,以及測繪、軍需、馬醫、醫務等學堂。三十三年設直隸全省警務學堂、崇實中學、直隸女學堂。
創辦育德中學
【創辦育德中學】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陳幼雲等同盟會員在保定創辦育德中學,培養青年先進分子,並作為河北省同盟會的機關駐地。民國六年(公元1917),育德中學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李維漢、李富春為第一班學員,劉少奇為第二班學員。宣統元年(公元1909),又創建直隸第二師範學堂、清苑中學堂和盲啞學校。
曹錕兵變
【曹錕兵變】中華民國建立後,民國元年(公元1912)曹錕受袁世凱指使發動兵變,保定兵匪乘機搶掠府庫,焚燒街市,連續燒搶兩晝夜,火光沖天,官民財物被劫掠一空,後由駐軍入城鎮壓始息。
創辦協生印書局
【創辦協生印書局】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清苑人張培植在保定西大街創辦協生印書局,除印刷課本和報紙外,還負責印刷中國共產黨北方組織的檔案和馬列著作,出版單位署名"人民出版社"或"北方人民出版社"。民國廿三年(公元1934)由於叛徒告密,協生印書局被國民黨保定行營查抄,張培植被逮捕關押,民國廿五年(公元1936)釋放政治犯時獲釋。
日軍侵占保定
【日軍侵占保定】民國廿六年九月廿四日(公元1937),日軍侵占保定。民國廿八年(公元1939)偽河北省公署由天津遷保定,日軍不斷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出動"掃蕩",殘酷屠殺抗日軍民。日偽於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以保定城關及附近村莊成立保定市,並建立偽保定市公署。
國民黨河北省政府遷保定
【國民黨河北省政府遷保定】抗日戰爭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六月(公元1946)中華民國河北省國民政府由北平(北京)遷保定,10月軍警憲特聯合在保定城中進行大搜查、大逮捕,鎮壓革命活動。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公元1947),在國民黨保定綏靖公署擔任要職的中共地下工作者謝士炎、丁行等5人相繼被捕並遭殺害,此案在國民黨軍政界引起很大震動。10月,國民黨河北省國民政府開始由保定遷往北平(北京)。
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
【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五日(公元1948年1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
建置沿革
元稱保定路,屬中書省。洪武元年(1368)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屬河南分省。二年(1369),屬北平行省。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1421.2.1)屬京師。保定府治清苑(今河北省保定市),領州三:祁(領深澤、束鹿二縣)、安(領新安、高田二縣)、易(領淶水一縣);縣十二:清苑、滿城、安肅、
定興、新城、雄、容城、唐、慶都、博野、蠡、完。清朝建立,屬直隸省。康熙8年(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會。清末保定府轄:清苑(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今河北省滿城縣)、安肅(今河北省徐水縣)、定興(今河北省
定興縣)、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鎮)、唐縣(今河北省唐縣)、博野(今河北省博野縣)、望都(今河北省望都縣)、容城(今河北省容城縣)、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蠡縣(今河北省蠡縣)、雄縣(今河北省雄縣)、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新安(今河北省安新縣)共15縣;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安州(今河北省安新縣安州鎮)共2散州。1913年廢府。
上谷八景
大慈閣
大慈閣建於金代(公元1227年),以“
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
保定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是一組雄偉壯觀的古建築群體,坐北向南。大慈閣重檐三層,歇山布瓦頂,底岐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登上三層閣樓,可以鳥瞰保定全市景致。
大慈閣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慈閣和關帝廟。
大慈閣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築。大慈閣雄偉壯觀,前人讚美大慈閣的詩詞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名句。
大慈閣背後的建於明代的關帝廟,原名“漢壽亭侯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為歇山式建築,前置卷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稱倒座關帝廟,在全國罕見。
奎樓應宿
存相關記載為:“古代保定有兩座奎樓,一是建於明代萬曆年,位於南門以東古城牆頂部,為雙重檐八角樓;另一座建於清代初年,位於大慈閣以南,築室六丈結樓於顛,下做四洞,人可往來,俗稱穿心樓,後稱穿行樓,今仍有穿行樓街地名。
奎樓又稱奎星閣、文昌閣,是古城悠久文化象徵建築。奎樓應宿,形容奎樓之高似可與天空二十八星宿中之奎星相呼應。”南門以東的古城牆上面坐落著號稱保定八景之一的兩座奎樓。只是,那座殘存在老保定人心中的“穿心樓”,早在40年代就已經不復存在。
橫翠朝暉
橫翠朝暉,顧名思義的說法應該是古樓橫翠與朝霞交相輝映,巍然成景,這在保定上谷八景之中應該是大家閨秀一般的景致。
清代內閣學士郭棻在他的詩中有這樣的描寫:“勝跡孤懸古泰州,樓名橫翠意非浮。晴連海日樓添翠,雨逼朝煙翠擁樓。”試想當年古保定的城市風貌——橫翠樓所在之處大慈閣高聳而立,奎星樓列於其中,總督府威嚴肅穆,蓮花池春光旖旎,城外古寺鐘聲長鳴,行人舉步之間鶯歌燕舞、草青水碧,東城之外更是花紅柳綠、一望無際。且不說登高遠眺朗峰競秀,也不說西城古剎松濤起伏。單就橫翠樓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來說,生活在如此美麗的城市之中,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據考證,橫翠樓是一座鼓樓,建於元代初年,所處位置應該是在總督府以東,鐘樓以西。橫跨南大街,坐北朝南,高約8米,下有一條寬約5米的通道。樓前左右各有一牌坊,左為金台俊彥,右為昭代耆英。朝陽東起,重樓浸染,祥雲籠罩,氣度巍峨。加之城中處處蔥翠,紅綠相間,那情景不言而喻了。
蓮漪夏艷
古蓮花池初建於770多年前,為張柔所建,原名“香雪園”, 其時,“簾戶疏越,澄瀾蕩漾,魚泳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臨漪亭記略》)。
元代之後,保定遭遇地震,該園被毀。直到明代嘉靖年間,時任保定知府的張烈出官費加以修復,此園才得以重見天日。池中“蓄鱗藝蓮,環池植柳如檻”,並修建了亭台和圍牆,闢為“水鑒公署”,意即以水為鑑,鑒身、鑒心,成為達官貴人飲宴享樂的場所。明清兩代,將元時的保定路改為保定府,清雍正二年,又將元直隸巡撫衙門升級為總督部院,從此保定府成為直隸省會。
雍正十一年(1733)直隸總督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增置賓館,後將賓館擴建為行宮。清代,蓮池曾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整建和重修,園內假山疊,古木森森,奇花爭艷,山、水、樓、台、亭、榭參差錯落,形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幾疑城市若蓬萊”的盛譽。自從擴建為行宮以後,乾隆、嘉慶、光緒三朝帝後均曾來此駐蹕巡幸。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直隸布政使增溫維修後,將蓮花池闢為“蓮花公園”。
民國十年直隸省長曹銳、巡使曹錕集資重修,並請大總統徐世昌書寫了“古蓮花池”四字匾額。園中以臨漪亭即水中亭為中心,由君子長生館、觀瀾亭、濯錦亭、寒綠亭、藻詠亭、響琴榭等組成十二景,它們皆環池而設,疏密得當,錯落有致。
東皋春雨
清代陳正有詩讚東皋云:“細雨東郊潤落花,田夫攜手話桑麻。高原已足春三澤,雞水新添兩岸沙。嫩草如煙滋灌溉,長虹弄色隱雲霞。載歌喜雨因誰賜,笑指飛鳧入酒家。”由此可見,所謂東皋春雨不過是描述古城東關之外自然天成的田園景色。
據記載,古時保定城有四門四關,北關是京師孔道 ,街長三里;西關是江南通途,街長二里;南關是漕運碼頭, 街長一里。唯獨東關 ,地勢低洼,村落稀疏,一望田野無際,小橋流水人家。晉代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有膾炙人口的名句——“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上谷八景之一的“東皋春雨”便由此而來。“ 一夜東風起,萬山春色歸”。崇尚自然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來有之啊。
東皋春雨的具體景點,就在如今東風公園裡大石橋東邊往北的土坡上。傳說它是北宋時期的烽火台遺址。解放後,改建成東風公園。
西剎秋濤
在保定“上谷八景”之中,有兩處景致都是與府河相關的。古時的府河上游既叫一畝泉河,也叫雞距河。泉水匯集,日夜流淌,流到靈雨寺(今八中) 附近,又一分為二。一股經大閘南流入府河,水聲轟鳴,便是“西剎秋濤”。一股向東北繞城一周,在今南關天水橋北側匯入府河,再流入城中。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歷歷,就是“雞水環清”。
雞水環清
在古城保定,一畝泉,府河成就了古城昔日的輝煌。在保定濱河公園有一處壁畫,上述“雞水環清”的字樣是這樣的:“元代初年張柔在重建清苑郡城時曾作新渠,引雞距泉一畝泉水入城。明代建文年,改保定之土城為磚城時,修築護城河,引雞距泉一畝泉水環繞古城。清澈河水與雄偉之保定古城構成雞水環清勝景。”足見老保定的水色之美。一畝泉也因玫瑰芙蕖,香聞十里,飛鳥游魚,各自鳴躍的動人景致,博得“小江南”的美名。
上世紀五十年代,依靠一畝泉水的“八大廠”曾為保定工業騰飛奠定了基礎,但由於後期大量開採地下水,不僅形成“漏斗區”,還讓保定的母親河斷流,乾涸,“珠璣萬斛湧泉根”成為老人們的記憶。
狼山競秀
狼牙山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狼牙競秀”就是當時燕國十景之一。如今,這裡既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級森林公園。新落成的“狼牙山五勇士陳列館”占地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館內有圖片、歷史資料、抗戰文物、戰鬥場景雕塑等,生動地再現了我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抗擊日寇、保家衛國的英雄業績和悲壯歷史。
狼牙山位於保定境內易縣西南45公里處太行山東麓,距保定市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而得名,主峰蓮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兩面峭壁千仞,東、南兩面略為低緩,各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主峰。登高遠眺,可見千峰萬嶺如大海中的波濤,起伏跌宕。近望西側,石林聳立,自然天成,大小蓮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鐧峽雲霧縹緲,神奇莫測。
百年老店
大慈閣香油坊
大慈閣以“
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
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
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香油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大慈閣香油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內在品質飽經歲月洗禮並傳承至今,成為古城保定傳統素食文化之瑰寶。
大慈閣素食館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成為
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
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素食館源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出自大慈閣禪院齋堂。
大慈閣素食屬於佛素,即寺廟的素齋,重本色、原味、善巧。
大慈閣素食中的
大慈閣素麵有養眼之面、開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稱。
佛素戒葷腥。葷,是指蔥、蒜、韭菜等;腥,是指有生命的雞、鴨、魚、蛋等。不食葷是為“淨身心”,不食腥是出於 “慈悲心”。
世界五大長壽區和中國十大長壽之鄉的飲食都是以米、面、豆類、薯類為主,以蔬菜水果為輔。佛家的素食文化,實乃長壽飲食之文化。
大慈閣醬園
大慈閣醬園起源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創始人是元朝易國公何伯祥之弟
何伯策。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經保定巡視腰山王氏莊園時,乾隆皇帝品嘗該醬菜後大加讚賞,遂欽點為宮廷御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用料考究,其購進原料,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符合質量、規格等要求,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花的一倍。這樣的原料製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在售賣時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飽經歲月滄桑,數百年來
大慈閣醬園不但保持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而且逐步吸收南方醬園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其特點甜、鹹、嫩、脆,醬香濃郁,始終保持著大慈閣醬菜既有的老輩子口味。
馬家老雞鋪
馬家老雞鋪始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
清代河間縣果子窪村有家回族馬氏兄弟,忙時種田閒時煮雞出售。後來到保定,開了馬家老雞鋪。店主人在製作技術上頗下功夫,加之又懂點醫道,每次煮雞,除放應有的輔料外,常配以各種益身提味的中草藥材。因此,所制滷煮雞色鮮、形美、味香,名冠燕趙。
義春樓飯莊
義春樓飯莊始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
馮玉祥幼年時代家境貧寒,進城時吃不起大飯館,總到義春樓吃豬頭肉鍋罩火燒,對該飯館產生了好感。馮玉祥當上將軍之後,每次回到保定必到義春樓吃罩火燒,從此,義春樓的罩火燒聲譽大振。
清宣統元年,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宇親筆為名吃提了“正宗白肉罩火燒”牌匾。
望湖春飯莊
望湖春飯莊始於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
老店原址在蓮池的對面,因蓮池裡面有荷花池,望湖春飯店因此而得名,名字可謂美不勝收。
望湖春飯店不僅僅是包子、飯菜好吃,本身還承載著保定城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符號,蓮池對面的望湖春飯店一帶是民國時達官貴人經常光顧的地方,馮玉祥當年駐保時經常來望湖春用餐。
白運章包子鋪
白運章包子鋪始於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是白運章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
白運章包子曾與天津狗不理包子並列被授予為名優產品,受到省市領導的題詞表彰,並獲得百年老字號。其特點是餡大、皮薄、口感好,用料講究,風味獨特,是老保定包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