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文化志

保山市文化志

《保山市文化志》是保山市文化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書以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貫徹存真求實的修志方針,堅持詳今略古的原則。力求反映保山文化歷史的本來面目。

作品目錄

封面
保山市文化志
《保山市文化志》編纂委員會
提供資料性文稿和其它資料者
攝影及主要提供照片者
校對
序言
凡例
圖片
附圖
市電影院
李石痴象牙微雕毛澤東詩詞18首
市文化館
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市音像彩擴服務部
市文工團
青年電影院
新華書店——保山中心支店
保山地、市圖書館
地區歌舞團
地區民眾藝術館
永昌電影院
地區音像發行管理站
保山報社
地委、行署決定投資400萬元遷建保山電視台至隆陽路,圖為該台總體規劃模型
武侯祠
松山元祠牌坊
玉皇閣
玉佛寺(翠微樓原址)
太保公園
易羅池(龍泉門)
易羅池新景
梨花塢山門
梨花塢一角
梨花塢全景
觀音紡線處
板橋光尊寺
中共保山市委書記李枝壽(後排中),副書記、市長楊光,副書記李興堯、盧雲伍等領導同志與市委機關民眾登台演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曲舞蹈演員楊慶華
中共保山地委書記黃紹智、副書記張培光、地委宣傳部長傅宗明等領導同志與地委機關民眾登台演唱《歌唱社會主義祖國》等歌曲
歌唱演員王麗
舞蹈演員楊慶華
歌唱演員曹洪波
歌唱演員戚葉雲與何玲麗
參加省民族藝術節獲獎節目《羽人舞》
傈僳族上刀桿
歌唱演員杜洪華
彝族花環舞
傣族大鼓舞隊在昆參加雲南民族藝術節
保山地區民族文藝體育演賽大會舉行街頭表演遊行
軍樂隊
保山市代表團
地區衛校遊行方塊
大會主席台
衛校表演花傘舞
春節,農民民眾在太保公園觀看文藝表演
臥佛盛會,赴會者爭先恐後等待瞻仰臥佛玉雕替身。
“怒江青龍、滄江白龍”
霽虹橋
漢代紀年磚
保山小漢莊蜀漢墓出土的胡人俑
龍王塘出土的漢代滴水
龍王塘出土的漢代瓦當
潞江安撫司印鑑
明代熏爐蓋
明代銅薰爐
景泰蘭花瓶
玉皇閣壁畫
金雞村古戲台壁畫
中共保山地委副書記張培光、地委宣傳部長傅宗明、地區公安處長葉文正等領導會見蒞臨保山拍攝電視劇《群英救劫女》的導演李傑峰和劇組同志
電視劇《私人旅館》劇照
《群英救劫女》女主角劉潔
保山市城區業餘歌手賽獲獎者之一
1989年6月參加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到蘇聯訪問的何玲同志
市文化館群輔人員深入山鄉輔導民眾文化活動。圖為楊時珍在瓦窯鄉中國小教師舞蹈班上進行培訓。
保山地區電影公司舉行全區電影宣傳工作會議留影
保山報社印刷廠印刷的部份書刊
保山百貨批發站捐資50萬元,為保山市新建第二幼稚園
保山市百貨大樓
保山百貸批發站開設於瑞麗的永昌大酒家
《保山市文化志》編纂委員會成員
龍王廟會
端陽節花會
工人文化宮春節遊園
1988年,緬甸華裔佛教弟子聯合贈送的漢白玉臥佛雕像
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在行署副專員張玉珍(女)、行署文化局副局長賈廷虎、郎義村黨支部書記楊紫鳴(前右)及周文林等同志的陪同下考察保,山農民公園和民眾文化活動。
民眾演唱比賽
1984年,市文化局原副局長高正宇率團參加地區民族文藝匯演
辛街鄉文化站
河圖鄉文化站(原順龍寺)
瓦窯鄉文化站
附圖
瓦馬石牆河村苗族熊占文表演蘆笙舞
原保山滇劇團演員,76歲高齡的老藝人蘇子馨為大會演唱
民間藝人王進華為代表吹奏嗩吶
保山市文聯刊物《保山文藝》
原保山縣委副書記、副縣長劉炳朝、原副縣長張玉珍(女)、原文化科副科長魯路在農村文化工作表彰大會上頒發獎狀、獎品。
保一中圖書館
1950年,保山新華書店成立,圖為經理黃堅及作人員馬德光、李自廉(女)、曹均樞、陳忠、何與信等同志。
保山師專圖書館
蒲縹塘子溝舊石器文化遺址
慈雲古塔
蒲縹塘子溝出土的蒲縹人化石
潞江蛇勐窪新石器文化遺址
保山地市文物工作者清理龍王塘舊石器洞穴遺址
塘子溝舊石器遺址出土的骨角器
龍王塘出土的漢代日月昭明鏡
保山東漢遺址出土的獸頭瓦片
金雞鄉現存的漢陽遷亭侯呂凱故里石表
潞江壩出土的明代錫器
明嘉靖督學使吳鵬題刻“西南第一橋”
霽虹橋西岸摩崖題刻
保山籍明代詩人張含(禺山)題刻
乾隆皇帝手諭“松風水月”
漢軍使用過的象槽
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怒江“雙虹橋”
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潞江安撫司“憩娛樓”
潞江安撫司印鎰
玉皇閣闡化樓
壯元樓(中間屋)
會真樓,謫居保山的明代壯元楊升庵(慎)下榻處
騰陽會館(現狀)
大理會館(現狀)
迤東會館(現狀)
白鶴觀(現狀)
城西白衣閣(寺)
城南寶山寺
辛亥革命烈士楊振鴻(忠毅)墓
辛亥革命烈士彭蓂墓
太保公園碑林一角
玉皇閣大殿明代藻頂木雕
臥牛寺觀音寶像石刻
西山翠色
原保蚰公園一角
龍池歲月深
雁塔風霜古
梨園春曉
漁村晚釣
雲崖臥佛
打漁村水月寺
瓦窯硔橋
板橋,昔日稱花橋
新建永保大橋
易羅池晨景
第一個農民公園——龍王塘
玉佛寺
武侯祠
上江傣族在大青樹下練習大鼓舞
松山元祠坊
地區歌舞團演員唐文(女、背筒帕者)參加雲南民族民間歌舞團至西歐訪問演出圖為在西班牙巴達霍斯遊覽。
傣族大鼓舞在石林
保山地區代表隊參加全省首次民族服飾展演
保山市洞經協會參加市首屆藝術節演奏
建於清嘉慶初年、重修於同治年間、現遷移於太保公園內的騰陽會館古戲台。
河圖村古戲台現狀
金雞村古戲台
金雞戲台壁畫一《賣胭脂》
壁畫二《曹莊殺妻》
壁畫三《慶頂珠》
1964年,保山滇劇團赴昆參加雲南省首屆現代戲匯演。演出滇劇《張隊長》。圖為副省長王少岩、保山地委書記趙善卿、專員李臨伍等地市領導上台與演員握手致意。
《張隊長》劇照一
《張隊長》劇照二
朱光與楊琨飾包公與陳世美
滇劇演員王玉蓮
朱光與胡鳳仙演出《借親配》
花燈小戲《十串錢》
市文工團送戲下鄉
在下村為中國小校師生演出
在河圖為農民民眾演出
芒寬傈僳族青年在蔗田中歡跳三弦舞
一九八五年七月全國著名相聲藝術家北京大學教授侯寶林在保山永昌電影院演出。
清末保山臨池家程葉村書聯
徐悲鴻立馬圖
周楊題聯
附圖
附圖
王德宏進行書法教學及書法表演
蘇漁耕工藝美術作品龍年繪龍
附圖
保山老一輩書法家馬崇義、朱志鴻、范復崇、曹子欽、王德鴻等於1987年在市工人文化宮為青年學員舉行書法筆會。
老書法家楊之儒在玉皇閣大殿書“幫”、“穆”大字及臨“張君女墓誌”小楷
附圖
何明陽的雕塑作品觀音聖像
苗歌文學作品專集
褚鳳樓的篆刻
李石痴篆刎作品“鼓足幹勁、力爭上遊”
清末,永昌知府彭友蘭親筆題書的《永昌白話報》。
永昌白話報主編趙式銘
附圖
梁金山先生捐(助)的怒江惠通橋
英國女王贈送梁金山的寶刀
何香(凝)復梁金山信
梁金山
趙錫光
香九齡
何志軒
羅存仁
趙國亞
何文勛
黃堅
陳德位
趙泉楊
肖正南
安建武
王德林
張學文
吳隆振
張興榮
何明陽
趙少非
張建林
楊作霖
萬雲翔
郭金亮
李廷元
王德鴻
楊之儒
馬驌
王仲倫
周瑛
譙人亮
李星光
陽舉文
蔡漢暉
王華沙
張力
苗歌
耿德銘
楊大鎮
李光信
周文林
張德堯
趙華興
莽何李
楊忠實
李松
周琳
楊增洪
王韻鳳
南方陸上絲綢路示意圖
保山市重點文物分布圖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民眾文化
第一章 民族傳統節日
第一節 彝族
第二節 白族
第三節 傣族
第四節 僳僳族
第五節 苗族
第六節 回族
第七節 德昂旗
第二章 傳統廟會
第一節 佛教廟會
第二節 道教廟會
第三節 儒教廟會
第四節 其它廟會
第三章 群文活動
第一節 常見的群文活動
第二節 文藝演唱
第三節 棋牌活動
第四節 集郵
第五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40周年保山市的文化活動
第六節 工商企業文化活動
第四章 “以文補文”活動
第一節 城區文化單位“以文補文”活動
第二節 農村文化站的“以文補文”活動
第五章 群文機構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六章 群文代表人物
第一節 肄文先進工作者
第二節 民間藝人
第七章 社會文化管理
第二篇 圖書發行、圖書館室
第一章 書店書攤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二章 圖書館、閱覽室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三節 圖書工作代裹人物
第三篇 文博與名勝
第一章 古遺址
第一節 舊石器遺址
第二節 新石墨地址
第三節 漢代遺址
第四節 其它時代遺址
第二章 墓葬
第一節 漢墓
第二節 明墓
第三節 清墓
第四節 民國墓
第五節 當代墓葬
第三章 建築
第一節 古寺廟
第二節 會館
第三節 古戲台
第四節 故居
第四章 古道與橋樑
第一節 博南古道
第二節 橋樑
第五章 文物和碑坊
第一節 文物
第二節 碑銘
第三節 亭塔
第四節 牌坊
第六章 機構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二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七章 風景名勝
第一節 保山內八景
第二節 保山外八景
第三節 新建公園
第四篇 戲劇曲藝
第一章 保山花燈
第一節 明清時期
第二節 民國時期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二章 滇劇在保山
第一節 清代
第二節 民國時期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三章 京劇在保山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四章 傣戲在保山
第一節 清末和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五章 話劇在保山
第一節 話劇的開創
第二節 以話劇為主的演出機構
第六章 保山香通戲
第一節 香通戲的演出
第二節 香通戲的源起
第三節 香通戲的代表劇目
第七章 音像影視藝術
第一節 電視劇
第二節 電視片
第三節 影視人物
第八章 曲藝
第一節 保山曲藝活動
第二節 保山揚琴
第三節 漁鼓、快板、相聲、對口詞
第五篇 音樂舞蹈
第一章 民族民間音樂
第一節 各族民歌
第二節 民族民間器樂
第三節 洞經音樂
第四節 音樂創作
第五節 音樂工作代表人物
第二章 民間舞蹈
第一節 民族民間舞蹈
第三章 重大演出及表演機構
第一節 會(匯)演、調演
第二節 歷屆文工隊、宣傳隊
第六篇 書畫攝影
第一章 美術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三節 當代美術人物集錦
第二章 書法
第一節 中華人民共和立成立前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三節 現代書法英傑
第三章 攝影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圜成立後
第三節 當代攝影精英
第四章 重大展覽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七篇 電影廣播電視
第一章 電影放映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二章 電影管理
第一節 電影管理機構
第二節 電影企業管理
第三章 電影發行與宣傳
第一節 影片發行
第二節 電影宣傳
第四章 廣播與電視
第一節 廣播
第二節 電視
第三節 廣播電視行政機構
第八篇 史志集成、創作出版
第一章 史志集成
第一節 史志
第二節 集成
第二章 創作和著述
第一節 歷代著述
第二節 當代文學
第三節 當代文學新人
第四節 刊物
第五節 印刷機構
第九篇 行政機構、民眾團體
第一章 文化行政機構
第一節 清末和民國時期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
第二章 文聯及所屬協會
第一節 文代會
第二節 文聯及所屬協會
第三節 民間社團
第三章 地區駐保山市文化機構
第一節 行署文化局及所屬單位
第二節 其它文化機構
第三節 地區文聯及所屬協會
人物傳記
第一章 歷史名人錄
柳貌
孟獲
呂凱
鄭純
嚴時泰
王宏祚
杜文秀
段宇清
彭蓂
趙錫光
蘭馥
孟循時
梁金山
第二章 文化名人傳
第一節 明代
第二節 清代
第三節 民國時期
第四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三章 歷史名人在保山
第一節 馬可·波羅在保山
第二節 楊升庵在保山
第三節 鄧子龍在保山
第四節 徐霞客在保山
第五節 林則徐在保山
第六節 徐悲鴻在保山
第七節 李根源在保山
第八節 衛立煌在保山
附錄
一、碑文錄
金齒新建廟學記
胡琛墓碑銘
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廟學記碑
重修雲崖臥佛禪寺並清出常住田地記
胡志神道碑銘
重建金齒大保山法明禪寺記碑
處士張君德遠墓志銘
欽賜張(禺)敕諭碑
張(禺)“先考功府君遺行碑”
重建永昌府敕諭碑
儒學箴
郵亭詩碑
保山縣學科第題名記
永昌光尊寺三教序
重建九龍池溝道記
新建會真樓記
邵惟中墓表
潞江安撫司安撫使元翁線公元配永太君壽域碑記
海棠村棲賢山寺永垂碑記
輪放大海子水規碑記
新置騰陽會館碑記
新建玉皇閣碑記
永昌府潞江塘子驛站告示碑
太保山種樹小引
重建騰陽會館碑記
重建保山瀾滄江鐵橋碑序
重修永昌太保山迤東會館碑序
霽虹橋修路碑記
陸軍第八軍滇西穀旦戰役陣亡將士公墓碑文(四通)
二、詩文錄
永昌古歌
驃國樂
卡丹丹和永昌市(節錄)
謫永宋氏題郵亭詩
南園漫錄(節錄)
張含詩錄
楊慎詩錄
黃娥詩錄
潞江
歸終記
住氏傳
嚴時泰《觀龍泉二首》
鄧子龍詩聯
徐霞客遊記(節錄)
孫和梧江學使
劉樹堂詩錄
保山八景詩
趙藩詩錄
李根源詩文錄
長篇小說《邊疆曉歌》節錄
曉雪《花街行》
三、民間文學錄
元隆的傳說
妻賢和郎義
板橋河的故事
臥佛寺的傳說
道人山的傳說
桑朵降龍
金雞村的來歷
辛街的來歷
香住巷的來歷
諸葛神箭
楊升庵巧計充永昌
鄧子龍為何瞎了一隻眼
揚務本先生的傳說
尚書讓房
王宏祚趣聞
林則徐的故事
杜文秀告狀
杜文秀借糧
徐悲鴻看戲贈丹青
傣族象腳鼓的來歷
德昂族水鼓的故事
苗族太平簫的故事
德昂族文字的傳說
金荷花姑娘
稀粥鳥的故事
土俚族情歌(二篇 )
四、楹聯錄
保山市名勝古剎楹聯選
保山市端陽花街楹聯集萃
五、文獻錄
保山市文化局1989年工作總結
保山市文聯會務工作報告
保山地區文聯會務工作報告
關於電視劇《希望的峽谷》拍攝情況的報告
中共保山市(縣)黨史徵集、地方志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的建立與調整
六、雜錄
保山市行政區劃排列表
保山市(縣)傳統廟會
後記
贊助單位
勘誤表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