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文學(東歐國家的文學類別)

保加利亞文學(東歐國家的文學類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保加利亞民間流傳著豐富的口頭文學。885年基里爾、麥托迪兄弟創造斯拉夫文字之後,出現第一批斯拉夫文的東保加利亞文學的發展可分為古代文學和新文學兩個階段。基里爾兄弟的門徒克利門特(835~916)、康斯坦丁及同時代的赫拉伯爾和大主教約安等是保加利亞最早的作家。他們所寫的作品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反映了發展斯拉夫文化等重大社會問題,對斯拉夫各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與此同時發展起來的還有異教文學,即“波戈米爾”教派文學,以及不同於聖經故事的“經外文學”,它們比較直接地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保加利亞文學
  • 起源時間:14世紀
  • 兩個階段:古代文學和新文學
  • 代表人物:基里爾、麥托迪兄弟
概述,從14世紀末開始,19世紀中葉,1878年,保加利亞從土耳其統治下獲得解放,扎·斯托揚諾夫,19世紀90年代,19世紀末,保加利亞工人運動逐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20世紀30年代,1945年以後,

概述

保加利亞文學有優良的傳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湧現出了許多優秀作家和文學作品。早在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對保加利亞文學就作了介紹。魯迅、茅盾、巴金等中國著名作家曾介紹過伊凡·伐佐夫、埃林·彼林等的作品。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譯介的保加利亞文學作品逐漸增多。1950至1979年30年內共翻譯出版了80餘位保加利亞作家的作品,其中包括27位作家的單行本45種、不同。

從14世紀末開始

保加利亞被土耳其統治達500年之久,文學的發展受到阻礙。15世紀和16世紀的一些傳記作品,反映了人民遭受異族統治、民族文化倍受摧殘的事實,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意識。
18世紀後半葉,土耳其統治者所建立的封建采邑制經濟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民族意識復甦。民族解放運動先驅者的著作中已表現出啟蒙文學的新傾向:帕伊西(1722~?)的《斯拉夫—保加利亞史》(1762)是一部標誌著民族覺醒的影響深遠的歷史和文學著作。索弗羅尼(1739~1814)的《罪人索弗羅尼的生平與苦難》(1861),描寫了人民在當時社會動亂中所遭受的屈辱與痛苦。

19世紀中葉

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衰落,保加利亞民族解放運動興起,文學也得到空前的繁榮。詩歌、小說和戲劇等新的文學樣式相繼出現,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多·欽圖洛夫(1823~1868)的革命詩歌,格·拉科夫斯基(1821~1867)的長詩《森林的旅客》(1856),佩·斯拉維伊科夫(1828~1895)的詩歌《不要讚美我的詩神》、《我的兇狠見鬼去吧》等。詩人赫·波特夫 (1848~1876)的《哈吉·迪米特爾》、《離別》、《海杜特》、《瓦西爾·列夫斯基的絞刑》等詩,反映了民族解放鬥爭,吸取了民歌的表現手法,並有所發展和創新。瓦·德魯麥夫(1840~1901)的劇本《伊凡科》(1872),對保加利亞戲劇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留·卡拉維洛夫(1837~1879)的小說題材寬廣,他的代表作 《舊日的保加利亞人》(1872)、《寵兒》(1875)揭露了大財主的荒淫腐化和反人民的罪惡。

1878年,保加利亞從土耳其統治下獲得解放

但勝利果實很快落入資產階級手中。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由於社會矛盾和階級關係的變化,文學也顯示出複雜的局面。作家伊·伐佐夫(1850~1921)以民族解放鬥爭為題材,創作了小說《軛下》(1894)、《流亡者》(1883~1884)和詩集《被遺忘者的史詩》(1881~1884)等,展現了人民起義的宏偉場面,謳歌了起義者的英雄事跡,尤其是《軛下》獲得了國際聲譽。

扎·斯托揚諾夫

(1851~1889)的回憶錄《保加利亞歷次起義札記》(1884~1892),也是一部描寫人民起義的重要作品。而作家米·格奧爾基耶夫(1852~1916)、斯·米哈伊洛夫斯基(1856~1927)、格·斯塔馬托夫(1869~1942)、佩·雅沃羅夫(1878~1914)等,寫出了許多不滿現實、針砭時弊的作品。伐佐夫的詩集《琴》(1881)、諷刺劇《升官圖》和中篇小說《米特羅凡和陶爾米道爾斯基》(1882)等,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的黑暗與腐敗。阿·康斯坦丁諾夫(1863~1897)的小說《巴伊·甘紐》(1895),塑造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典型形象。埃林·彼林(1877~1949)的短篇小說《安得列什科》、《在另一個世界裡》等,反映了農民的苦難和他們的反抗。中篇小說《格拉克一家》(1911)表現了農村宗法制的解體過程,譴責了資產者的道德淪喪。安·斯特拉希米羅夫(1872~1937)也是揭露農村剝削者、表現農民疾苦的作家。

19世紀90年代

出現了代表小生產利益的平民派文學傾向,其代表作家有托·弗拉伊科夫(1865~1943)和昌·采爾科夫斯基(1869~1926)等。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農民在資本主義打擊下的破產與貧困化,但美化了宗法制並宣揚教育救國的思想,對某些現實主義作家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19世紀末,保加利亞工人運動逐步發展

社會民主黨的建立(1891)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促進了無產階級文學的產生和發展。迪·波梁諾夫(1876~1953)是無產階級的第一個詩人,他的《死亡之樹》(1905)等詩歌號召無產階級為粉碎舊世界而鬥爭。作家格·基爾科夫(1867~1919)的雜文抨擊了資產階級政府。迪·布拉戈耶夫(1856~1924)是保加利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奠基人。格·巴卡洛夫(1873~1939)、托·巴甫洛夫(1890~1977) 等人在文藝理論方面的活動對文學發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90年代末和20世紀初先後出現的資產階級文學流派是個性派和象徵派。個性派的代表人物克·克雷斯特夫博士(1866~1919)以《思想》雜誌為陣地,宣揚建立在尼采哲學基礎上的個性解放思想。象徵派的代表人物是特·特拉揚諾夫 (1882~1945)和尼·利利耶夫(1885~1960)。這兩個流派在作家中都產生過影響,如潘·佩·斯拉維伊科夫(1866~1912)、佩·雅沃羅夫(1878~1949)、迪·德貝梁諾夫(1887~1934)等,但他們也寫出了不少不滿現實、表現人民疾苦的作品。如斯拉維伊科夫的《敘事詩集》(1896~1898),雅沃羅夫的《詩集》(1901)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保加利亞的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著名的無產階級詩人赫·斯米爾寧斯基的組詩《城市的孩子》、詩集《總有一天》(1922)等,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苦難,歌頌了受壓迫者的反抗。他的詩作中已描寫了無產階級戰士的形象。
1923年,無產階級舉行的九月起義遭到鎮壓,這使一些受資產階級文學流派影響的作家改變了立場。格·米列夫(1895~1925)寫了著名長詩《九月》、阿·拉茲茨維特尼科夫 (1897~1951)、尼·富爾納吉耶夫(1903~ ) 、安·卡拉利切夫(1902~1972)、安·斯特拉希米羅夫(1872~1937)等作家都寫了反映九月起義的作品。這些作品後來被稱為“九月文學”。

20世紀30年代

無產階級文學以刊物《鐵砧》、《工人文學陣線》等為核心,擴大了自己的陣地。“勞動戰鬥作家聯盟”的建立(1932),進一步團結了反法西斯作家。赫·拉德夫斯基(1903~ )繼承了斯米爾寧斯基的傳統。他的詩歌為新的革命高潮的來臨而歡呼,詩集《心向黨》歌頌了共產黨的偉大。克·維爾科夫(1902~1960)寫了著名小說《鮑羅沃村》。格·卡拉斯拉沃夫(1904~1980)反映農村革命鬥爭的短篇小說集《在崗位上》(1932)、中篇《農村信使》(1933)和長篇小說《曼陀羅》(1938)、《兒媳婦》(1942)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這時期一些持民主主義立場的作家,如約·約夫科夫(1880~1937)寫了反對戰爭的《莊稼漢》,艾·斯坦涅夫(1907~1978)、埃·巴格梁娜(1893~ )、斯·明科夫(1902~?)等也寫了許多獨具一格的作品。著名反法西斯戰士尼·瓦普察洛夫(1909~1942)的詩歌創作表明無產階級文學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詩集《馬達之歌》(1940)表現了無產階級反對法西斯的殊死鬥爭和他們對革命必勝的信念。

1945年以後

有不少作品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產黨所領導的反法西斯游擊戰爭以及戰後人民的生活,如維·安得列耶夫(1918~ )的詩集《游擊隊之歌》、迪·迪莫夫(1909~1966)的小說《菸草》(1951)、帕·維任諾夫(1914~ )的《在原野上》(1950)、多·加貝(1886~ )的長詩《維拉》(1946)、卡·齊達羅夫(1902~ )的劇本《皇帝的恩惠》(1949)、奧·瓦西列夫(1904~1977)的劇本《警報》(1948),以及安·古利亞什基(1914~ )的《農業機械站》(1950)、斯·達斯卡洛夫(1909~ )的《自己的土地》(1952)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