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7型戰略核潛艇(俄羅斯'德爾塔"級彈道飛彈核潛艇)

667型戰略核潛艇

俄羅斯'德爾塔"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一般指本詞條

667型戰略核潛艇是蘇聯海軍629型潛艇和658型戰略核潛艇的基礎上發展的第二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外形與美國喬治·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相似。

667型戰略核潛艇與第一代658型相比,在攻擊能力、探測能力及自動化水平等方面均上了一個台階,稱得上是蘇聯第一級現代化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其性能可與美國的第二代戰略核潛艇相媲美,使蘇聯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戰略核潛艇的數量上能與美國相抗衡。

667型戰略核潛艇後續系列型號眾多,部分改動較大,北約一般將其劃分為兩代。1967年至1972年建造服役的34艘被北約稱為“Yankee class”(譯文:揚基級/楊基級,簡稱:Y級,又稱:納瓦格魚)劃為第二代。1972年至1992年建造服役的43艘也是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被北約稱為“Delta class”(譯文:德爾塔級,簡稱:D級)劃為第三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667型戰略核潛艇
  • 英文名稱:Yankee class
  • 前型/級658型戰略核潛艇 
  • 次型/級667BDR型戰略核潛艇941型戰略核潛艇 
  • 研製時間:1958年-1964年
  • 服役時間:1967年11月27日
  • 國家:蘇聯/俄羅斯
  • 設計單位紅寶石設計局
  • 建造單位:北德文斯克和共青城造船廠 
  • 建造數量1:Y級34艘 
  • 建造數量2:D級43艘 
  • 服役情況1:Y級全部退役 
  • 服役情況2:D級部分在役 
  • 艇型:戰略核潛艇 
  • 下水時間:1966年9月11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第二代,Y級,Y-1型,Y-2型,Y-缺口型,Y級數據,第三代,D級,D-1型,D-2型,D-3型,D-4型,D級數據,服役動態,該級各艇,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蘇聯第一代627型攻擊核潛艇和北約稱H級的658型戰略核潛艇的戰術技術性能與美國的鸚鵡螺號核潛艇相當,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後者,但卻遜於美國喬治·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尤其是是潛航速度和噪聲水平。此外,658型每艘僅能攜帶3枚單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8艘總共為24枚飛彈,而一艘喬治·華盛頓級即可攜帶16枚“北極星”A1飛彈。因此蘇聯潛艇設計師們面臨以下的任務,一是研製更專業的飛彈核潛艇,658型艇戰術技術性能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原型艇627型沒有飛彈,只有採用專業的飛彈核潛艇構造才能從質量上提高其戰術技術性能。二是從單艇向艦隊過渡,為了回應美國的挑戰,蘇聯需要幾十艘而不是幾艘飛彈核潛艇。三是大幅度提高每艘戰略核潛艇作為一個獨立作戰單位的打擊威力,每艘658型攜帶的3枚飛彈遠遠落後於喬治·華盛頓級的16枚,到1962年,美國所有戰略潛艇所帶彈道飛彈總量已達到約300枚。四是提高潛航速度和安靜性,這兩個最重要的戰術技術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潛艇的隱蔽性和生存能力,而安靜性尤其重要。
658型戰略核潛艇658型戰略核潛艇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對蘇聯水下飛彈力量的發展十分擔憂,因而加速建立包括大洋區域在內的綜合反潛系統。美國根據“愷撒”計畫在其東海岸大陸架、夏威夷群島附近的水下丘陵上部署了水聽器網,在大西洋部署了類似的SOSUS網路,其主要目的是提前發現從巴倫支海進入北大西洋的蘇聯潛艇。常備的反潛系統組成部分還包括航空兵、潛艇和水面戰艦,後來還有衛星;反潛兵力陸續裝備了磁探儀、流體力學測溫儀等最新技術裝備。以上措施可以說立竿見影,在古巴飛彈危機中,前往美洲海岸的蘇聯全部6艘629型潛艇,早在航渡之初就被發現並一直受到嚴密監視,如果是在戰時,這些潛艇的命運可想而知。除此之外,美國第三代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的首艇於1963年7月服役,美國新型的UGM-27B彈道飛彈(即“北極星”A2飛彈)射程已達2800千米。蘇聯當時也已完成了建造配備R/P-27彈道飛彈(北約稱“塞爾布/Serb”SS-N-6飛彈,限制核武器條約稱PCM-25)的新式飛彈綜合系統,該彈道飛彈射程已達2500千米,採用針劑瓶式加注燃料及氧化劑,這就使得液體燃料飛彈的發射準備程式與固體燃料飛彈的發射裝備程式相一致。蘇聯第二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即為該系統的載體,這些情況使得新型潛艇的研究建造提到了當時潛艇研究建造序列的第一位上。

建造沿革

蘇聯第18中央設計局(現為俄羅斯紅寶石設計局)考慮到了所有這些情形,在C·H·科瓦列夫(658型的總設計師)的領導下從1958年開始研製能滿足上述要求的全新核潛艇,代號為667的技術方案於1962年獲得正式批准研究,667A型的海軍總監造是海軍上校M·C·法捷耶夫,667AY型是海軍上校ю·ф·普利金。首艇K-137於1964年11月4日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廠(現為俄羅斯北方機械製造廠)開工建造,1966年9月11日下水,1967年11月6日交付給蘇聯海軍,11月27日編入北方艦隊第12潛艇隊第31師服役,所有667型戰略核潛艇中只有這一艘是在耐壓艇體上沒有安裝消聲瓦的,1970年4月11日(列寧誕辰100周年),蘇聯將“列寧主義者”作為潛艇名字授予K-137艇。
667A型側視圖667A型側視圖
蘇聯遠東的共青城造船廠(現為俄羅斯阿穆爾斯克造船廠)也參與建造了該型潛艇,其第一艘K-339艇於1968年2月23日開工,1969年12月24日交艇。在1970年前後這段時間,667型的建造計畫加快進行,每年約完成6-8艘,最後一艘於1974年12月25日交艇,僅用了10年時間就建造了34艘。
667型戰略核潛艇系列型號眾多,主要包括最初的667A型、667AУ型和667AM型,後期的667B型、667BD/БД型、667BDR/БДР型和667BDRM/БДРМ型。蘇聯通常將667型戰略核潛艇的所有型號都劃為第二代彈道飛彈核潛艇,然而因為研製服役的間隔時間長,部分改動較大,北約一般將艇級劃分為兩代。667A型、667AУ型和667AM型被歸屬為蘇聯第二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因為這幾型和美國喬治·華盛頓級外形很像,因此被北約稱為“Yankee class”,在英文俚語中意指“美國佬”,簡稱揚基級或Y級;後期的667B型、667BD型、667BDR型和667BDRM型被歸屬為蘇聯第三代彈道飛彈核潛艇,北約代號“Delta class”,譯文德爾塔級,簡稱D級
667AY型667AY型

第二代

Y級

服役歷程
667型戰略核潛艇中1967年至1972年建造的34艘全部為Y級,其中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造了24艘,劃歸北方艦隊,共青城造船廠建造了10艘,劃歸太平洋艦隊。667型最初的部署是針對美國的東海岸,至少可到密西西比的範圍,但隨著允許在太平洋巡航潛艇數量的增加,1971年被確認可達到加利福尼亞,把範圍從西海岸擴大到諾克斯東部,兩艘在北德文斯克建造的K-408和K-415艇後來轉到了太平洋艦隊,轉場航行時一直未露出水面。美蘇在簽定完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OCB-1)後,該型彈道飛彈核潛艇被撒出海軍的編制。667АУ型於1991年開始退役,最後一批直到1997年才退役,其中多艘艇被改裝或用作其他用途。34艘Y級艇除K-219艇沉沒外,只有一艘667AT型K-395在役,很多艇是按美蘇削減和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協定作了處理。
型號改裝
667型中K-411艇於1983至1990年改裝成大型科學研究核潛艇667AH型(09774型),用作進行海底和地球的物理場和海洋研究;K-420艇在1981年至1982年被改裝為667M型,用作試驗"隕石"高速戰略巡航飛彈(12枚裝在耐壓艇體外的舷側發射筒內),又有資料稱該艇於1979-1989年進行改裝,試驗“雷-750”型超音速戰略巡航飛彈,不過這兩型飛彈均未見裝備巡航飛彈核潛艇;К-403艇於1982至1983年被改裝為水下雷達站測試用潛艇,被稱為667AK型(09780型),用於試驗第三、四代聲吶站和水聲及電子設備;K-415艇1987年也進行了667AK型的改裝,但中途停止並退出服役,這些艇上的潛射飛彈都被拆除了,已經不再是彈道飛彈核潛艇,而是科研試驗用艇。
KS-411紀念碑KS-411紀念碑
667型改裝艇中比較著名的有K-140艇,其在1971年2月至1976年4月中修和現代化改裝時換了反應堆,被改裝成裝備固體燃料的能在水下“乾式“發射的R/P-31潛射彈道飛彈(北約稱SS-N-17或PCM-45),雖然這並不是新設計的艇,而且帶有試驗性的只改裝了一艘,但西方很重視將其稱為667AM型。通常情況下,北約將667A型和667AУ型稱為Yankee I,即揚基I級或Y-1型;將667AM型稱為Yankee II,即揚基II級或Y-2型。

Y-1型

型號區分
1958年9月,蘇聯開始固體燃料飛彈的研製,由當時列寧格勒的“武器庫”設計局負責,由於固體燃料飛彈的科技和生產工藝比液體燃料的難度大,當時蘇聯的飛彈工業水平還不能很好解決這些問題,研製工作拖了很長時間。與固體燃料飛彈配套的Д-6和Д-7飛彈系統的研製也同步展開,Д-6系統是和一種捆綁火箭(4個固體燃料火箭捆綁在一起)飛彈配套,1961年根據蘇聯政府命令下馬。Д-7系統是和PT-15M型飛彈配套的,PT-15M型的射程只有2400千米,發射重量又達50噸,加之訂貨方還要求擴大射程,由於無法滿足這一要求而於1964年下馬,後來"武器庫"設計局在研製陸基戰略飛彈工作中取得成績,就提出研製供667型艇使用的射程更大固體燃料飛彈,並能裝入為P-27飛彈所設計的飛彈發射筒。
667A型側俯視圖667A型側俯視圖
Y-1型包括667A型(蘇聯代號:Навага)和667AУ/U型(蘇聯代號:Налим),667A型最初計畫裝備16枚固體燃料彈道飛彈,由於研製工作被耽誤,最終裝備的仍是水下發射的P-27飛彈和Д-5飛彈系統。667A型從建造訂單155開始,又按照改進的667AY型進行建造,667AY型就是換裝了P-27飛彈的改進型P-27У彈道飛彈(北約稱PCM-25-2/3)和Д-5У飛彈系統,後來又裝備了帶有新導航綜合系統的667Aг型,該型飛彈射程增加了20%,具有比667A型更好的水下噪聲指標,同時主要的戰術技術指標都沒變。1964至1974年間,有7艘667A型在建造時改成按667AУ型建造,而有9艘667A型則是在建成後中修時按667AУ型進行了改裝,但實際上有10艘667АУ型依然裝備P-27飛彈,1997年至1998年拆解,同級艇有3艘為K-253,K-359和K-423。
艇體外型
Y-1型艇艏端是橢球形,其橫剖面是橢圓形,長軸是垂直軸,艇艉端為紡錘形。而658型最初是考慮在水面狀態發射飛彈,為了照顧水面航行狀態,艇首仍採用一般水面艦船“乘風破浪”的尖削形。Y-1型艇的首水平舵一反蘇聯過去的布置方式,採用了圍殼舵並一直沿用在D級上,圍殼舵可以在無縱傾的情況下改變下潛深度,也簡化了潛艇保持定深的操作,有利於從水下發射飛彈。從外觀和總布局方面看,它和美國海軍第一批彈道飛彈核潛艇非常相似,16枚彈道飛彈在甲板室後面的豎井中排成2排,因此在艦隊中有“伊萬·華盛頓”的綽號。Y-1型是當時蘇聯第一種能夠攜帶多於10發彈道飛彈的核潛艇,這比658型裝備的飛彈數量大有增加,每艘16枚,與美國當時的戰略潛艇相同。為了解決飛彈發射筒的布置問題,首次在蘇聯的彈道飛彈核潛艇指揮台圍殼後出現了“龜背”外型並一直持續出現到D級上。
艙室布置
Y-1型仍是蘇聯傳統的雙殼體,大儲備浮力,小分艙和雙軸推進的布置方案,耐壓艇體直徑9.4米,這個直徑一直沿用到D級的前三個型號上,只有D-4型的耐壓艇體直徑稍有增大,耐壓艇體由AK-29鋼製成。Y-1型全艇分為10個艙室,艙室的劃分也被D級基本“繼承”。分別是第1艙魚雷艙;第2艙居住艙,包含蓄電池室和起居室(軍官室);第3艙中央指揮艙;第4艙前飛彈艙;第5艙後飛彈艙;第6艙輔機艙,有柴油發電機房;第7艙反應堆艙;第8艙前輪機艙;第9艙-後輪機艙;第10艙尾艙,含電動機房。魚雷艙中有4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和2具40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400毫米的布置在舷側。前後飛彈艙各有8具飛彈發射筒,每排2具,前後飛彈艙共8排,16具發射筒。從圖上可見,P-27型飛彈發射筒是"吊"裝在耐壓艇體上的,而D級的P-29型飛彈的發射筒則安裝在發射筒的底座上。因為D級的前3型都沿用了Y級的耐壓艇體直徑,沒有加大,如再採用"吊"裝的安裝方式,D級的"龜背"還要更高。就連D-4型也只是稍加大了耐壓艇體直徑,而沒有改變11.7米的艇體最大寬度。這可能是設計人員早就考慮好了的-Y級給D級留有發展餘地。
667AY型縱剖面圖667AY型縱剖面圖
動力系統
Y-1型的主動力裝置是雙軸雙反應堆,這種布置是蘇聯海軍彈道飛彈核潛艇的傳統性,它由2台新式大功率反應堆和新式主渦輪發電機組組成。但與以前的彈道飛彈核潛艇不同,每個渦輪發電機置於一個隔離艙里,電力系統用380伏交流電,這在蘇聯潛艇建造史上還是第一次。電能源控制只有自動操縱發電機一種方式,同樣是第一次。677型彈道飛彈核潛艇所有改進型中均採用此種動力裝置。Y-1型的水下航速創紀錄地達到27節,除了新型核動力裝置外,潛艇的螺旋槳軸功率達52000馬力,是658型艇的1.5倍。
飛彈武器
667A型裝備的P-27飛彈是按1962年的決定開始研製的,設計師是B.П.馬克耶夫,他也是以後裝備在所有D級核潛艇上彈道飛彈的總設計師,擁有蘇聯海基彈道飛彈之父之稱,同時他也是蘇聯液體燃料和固體燃料飛彈派別競爭中,液體燃料的擁護者。P-27飛彈長8.98米,直徑1.5米,長度比P-21飛彈短得多,雖然直徑比P-21型略大,但仍可按前後8排,裝備16枚,這樣每艘Y-1型的飛彈數就和當時美國的拉法耶特級一樣多。P-27飛彈是蘇聯第一型水下發射的彈道飛彈,採用單級液體燃料“濕式“發射,慣性制導,圓機率偏差1.3千米。P-27飛彈有兩型,射程都比658型上Р/R-13潛射彈道飛彈(北約稱“薩克”SS-N-4飛彈)遠,其中I型飛彈射程2400千米,單彈頭,100萬噸TNT當量核彈頭;Ⅱ型射程3000千米,核彈頭為2個50萬當量分彈頭。
Y-1型的飛彈布置Y-1型的飛彈布置
667A型飛彈筒高度10.1米,直徑1.7米,“吊”裝在耐壓艇體上,頂端伸出耐壓艇體外,但發射筒底離艙底還有一段空隙。為防止飛彈液體燃料意外泄漏,進入發射筒,艇上設有自動噴淋系統,還有氣體分析系統和艇上的小氣候分析系統。但後來還是發生了K-219艇的沉沒事故。飛彈可在海況5級以下,在水下狀態35-40米深度發射。先向發射筒注水,然後分4枚一次齊射,共4次發射完16枚飛彈,每次間隙只有8秒。每齊射完4枚後,艇就要偏離規定的深度,和原來的深度形成一個深度改變的區間,稱為“通道”。這個“通道”的大小,海軍是希望儘可能的小,因此在每次齊射後就又要3分鐘的時間使艇回復到原來的深度,而在第2次和第3次齊射之間卻需要20-35分鐘的間隙時間,以便將海水泵送到發射筒,恢復艇的平衡。不過這一缺點在667AУ和按667AУ改裝的艇上有所改善,可以一次齊射8枚飛彈。
667AУ型裝備的P-27У飛彈,其外形尺寸比P-27型稍長,為9.65米,直徑仍為1.5米,可置於10.1米長的發射筒內,射程3000千米,其特點是有3個分彈頭,每個威力為200萬噸,但是不能進行分別制導,只能“散射”的多彈頭,被稱為“霰彈式多彈頭”或“集束式多彈頭”。這種多彈頭只能打擊一個面目標,而不能精確打擊點目標,後來被能分導的多彈頭取代。
魚雷武器
Y-1型除彈道飛彈外在艇艏還有4具533毫米和2具40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一說6具533毫米)。使用的魚雷為СЭТ-65,САЭТ-60M,53-65K或53-65M以及400毫米的СЭТ-40,可攜帶18枚魚雷及水雷作自衛武器。D級的D-1型和D-2型的魚雷武備和這也是一樣的。
艇電系統
Y-1型裝備有蘇聯全新的導航、控制和通信系統,包括第一套作戰情報指揮系統1967年研製完成“烏雲”,飛彈的射擊數據有專用的電子計算機處理,這是蘇聯首次使用。Y-1型的前4艘K-26,K-32,K-216和K-207裝備全緯度“西格瑪”導航系統;從1972年以後入役的艇則在艇中修時換裝為“托鮑爾“慣性導航系統,這是和D級核潛艇裝備的同一系列中的產品。綜合導航系統保證了在極地附近地區能正確航行和使用彈道飛彈,而慣性綜合導航系統和射程超過3000千米並能在更寬的扇形面中進行射擊的P-27Y飛彈一起顯著地提高了艦艇的戰鬥能力。
發生事故的K-219艇發生事故的K-219艇
Y-1型的通訊系統為"閃電"型,1972年後入役的則裝備"閃電-Л"型。衛星通訊系統只在7艘艇K-137,K-219,K-941,K-245,K-403,K-423和K-444中修時才裝備了“旋風”型。可以收放的拖曳天線用以水下接收超長波的為“狼魚”或“破雷衛”型。聲吶系統為МГК-100“刻赤”型。雷達站為PK-101“信天翁”型和MPK-50“梯形瀑布”型,搜尋雷達為МРП-10M“涌浪-M”或МРП-21A“港灣-П”型,電視系統為MT-70型,還有ПЗНГ-8М和ПЗНС-8型潛望鏡。
控制系統
Y-1型上首次實現了潛艇自動控制系統,按程式控制潛艇的航向和航行深度,並可在靜止狀態下保持定深。動力裝置也可通過遙控操作,每舷的動力裝置都有操作員,此外可從中央指揮部位操縱全艇性的系統。汽輪機組採取梯次布置,分別布置在第8艙的在左舷側,在第9艙的在右舷側,分置於各自艙室,可改善其減震系統以使噪聲降低。反應堆和蒸汽發生器也是分別布置在第7艙艇中線面上的兩個圍壁內。梯次布置也有助於提高艇的生命力,一個艙內的汽輪機發生故障,也不會影響另一汽輪機艙,反應堆可以對任意汽輪機組工作。
隱身技術
667A型外殼塗有吸聲塗層上,採用了新型螺旋槳。還是比較空的輪機艙,在以後的不斷改裝中直至D-4型艇,都塞滿了與虧降噪有關的構件。此外,在主機和輔機的基座上均貼有減振橡膠,艇的耐壓艇體貼有隔聲橡膠,在非耐壓艇體上裝有非諧振防聲吶探測和隔聲消聲瓦。艇上還安裝了大功率的消磁裝置,因為需要大量的電能和在潛艇上敷設固定的消磁繞組,一般的常規潛艇是不安裝的,還在部分艇體結構中採用了低磁鋼。此外,還首次採用了一套電場主動補償系統,這一電場是由”螺旋槳-艇體“電解偶產生的,該系統可降低艇的電常當時,因為電場和聲常磁場一樣,也是潛艇的物理場。儘管尺寸和功率有顯著提高,但其噪聲水平僅為658型艇的二分之一,但其安靜性仍無法與美國潛艇相比。

Y-2型

改進特點
Y-2型只有一艘K-140改裝艇,總設計師是О.Я.馬爾戈林,由於是改裝設計而不是設計新艇,C.H.科瓦列夫沒有擔任總設計師,但是改裝設計和改裝工程的飛彈武器部分,工作量還是較大的。K-140改裝艇裝備了新型採用固體燃料的P-31飛彈和Д-5У/Д-11飛彈系統,P-31飛彈長10.6米/11.99米,直徑1.54米/1.72米,射程增大到3900/4200千米,單/分飛彈頭,威力500千噸,發射重量26.9噸。
航行中的Y-2型K-140艇航行中的Y-2型K-140艇
K-140艇的改裝工作於1971年12月至1976年4月艇中修期間完成,但是P-31飛彈在1976年才研製成功。1976年12月26日在白海水域進行發射,曾有2次是按最大射程發射的。發射地點在新地島的北端,從北緯77度向堪察加的庫拉試驗場發射。發射能從水下50米深處,水下航速5節,8級海況下進行。據分析,發射用“乾式”發射方式,不用先往發射筒內注水,因此也可在水面狀態發射。1977年12月30日完成國家試驗,但是Д-11飛彈系統的研製工作一直拖到1980年3月才全部完成。1980年9月14日,K-140艇的改裝工作才最後完成。改裝後的K-140艇排水量增大到了7900噸,飛彈艙處的上層建築比Y-1型稍高,而其他結構部分則沒有特別大的改變。
後續發展
美蘇的水下核軍備競賽仍在繼續進行,美國隨後開始裝備射程為4600公里的UGM-27C彈道飛彈(即“北極星A3”飛彈),而Р-27飛彈只有2400千米,這不僅是個數量指標,還是一個最重要的質量指標,因為射程直接決定了戰略核潛艇的一個最重要的作戰使用性能戰鬥巡邏區。Р-27飛彈的射程決定了Y-2型的戰鬥巡邏區主要為西大西洋和東太平洋,這樣該型艇不得不突破美國和北約的反潛線才能到達戰鬥巡邏區。儘管Y-2型的噪聲水平與以前型號相比有明顯下降,但反潛兵力仍能相對有效地對其進行監控。
Y-2型側視圖Y-2型側視圖
Y-2型裝備的P-31飛彈的尺寸和起飛重量都比P-27飛彈大很多,為了不過多增大潛艇的排水量,因此,667AM型只裝備12枚P-31飛彈(也有8枚的報導),但可以攜帶3個威力各為20萬噸的非分導式核彈。由於P-31型飛彈的長度已超過Y-1型上飛彈筒10.3米的長度,因此很可能要重新設計和製造新的裝固體燃料飛彈的發射筒,並加大飛彈筒的長度。雖然P-31飛彈試射成功,但由於艇的改裝工作量很大,因此蘇聯海軍沒有支持用其他艇繼續改裝P-31飛彈的建議。此外,據分析P-31飛彈上也有問題,該型飛彈共生產36枚,試射和實艇發射用了20枚。1990年國防部命令將剩下的16枚全部用實彈發射的方式予以銷毀,1990年9月17日至12月1日,16枚飛彈全部成功發射,完全銷毀。
Y-2型K-140艇Y-2型K-140艇
Y-2型是蘇聯第一種被美蘇1991年簽署的《第一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所限制的戰略核潛艇(該條約稱其為“寬突鱈”級),這再次證明了該型艇的強大威力和戰略意義。根據美蘇削減和限制戰略性武器協定,K-140艇於1990年4月19日除役並在北德文斯克予以長期封存,該艇先是自航到北德文斯克的星星船廠,後於1997-1998年拆毀。Y-2型實現了由集束式彈頭到分飛彈頭的過渡,雖然Y-2型裝備的P-31固體燃料飛彈發射成功,但固體燃料飛彈並未得到大力發展,直到941型戰略核潛艇服役時才有採用固體燃料的P/R-39潛射彈道飛彈(北約稱SS-N-20飛彈,亦稱PCM-52)的出現。

Y-缺口型

根據美蘇之間《戰略武器限制會談》中“1號協定”的約定,蘇聯最多只能擁有62艘彈道飛彈核潛艇和950枚潛射彈道飛彈的規定,因此先後有22艘667型撤除飛彈發射筒,第一艘在1978年。此外,蘇聯不得不對667型潛艇大動手術,加以改裝以作它用。原計畫改裝成10艘攻擊核潛艇和20艘巡航飛彈核潛艇,但由於資金不足,分別只改裝了1艘和3艘(也有資料稱原計畫改裝6艘),首先改裝的K-408在1969年就已交艇。1983年,3艘667A型K-253,K-395和K-423被改裝為裝備“石榴石”潛射巡航飛彈(北約稱SS-N-21“桑普森”,亦稱PK-55),蘇聯內部稱為667AT型(蘇俄代號:Груша),北約稱為“Yankee Notch”,譯文為Y-缺口型/揚基缺口型。
Y-缺口型巡航飛彈潛艇的艇長進一步增長至140米,排水量增加至11500噸,它將艇舯指揮台圍殼後的彈道飛彈發射筒拆除,並更換了該部分艙室的耐壓艇體,裝上了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魚雷發射管和艇中線面成一角度,向舷外斜伸出“缺口”,左右舷各4具,“石榴石”飛彈即從此處發射,共攜帶32枚。從戰略核打擊的角色改為了戰術角色,由於攜帶的是巡航飛彈而不被美蘇限制戰略武器條例所限制。
667AT型側視圖667AT型側視圖
Y-缺口型被普遍認為原來艏部的533毫米魚雷管並沒有改變,但也有部分資料認為部分艇至少有2個魚雷管改裝為了650毫米魚雷管以發射65型魚雷。第1艙,第2艙,第3艙和第7艙以後各艙的艙室布置都沒有變,艇仍有“龜背”,不過裡面安裝的是各種管路,至少有20個高壓空氣瓶,“破雷衛”漂浮天線及絞車等。

Y級數據

艇體參數
艇長
128米(Y-1型)
140米(Y-缺口型)
艇寬
11.7-12米
吃水
7.9米-9米
排水量
7760/7850-8000噸(水面)
9450-10100/11500噸(水下)
航速
16.5-20節(水面)
27節/28節(水下)
潛深
320米(工作)
400米(極限)
自持力
60天
艇員編制
114-120人
傳動
雙軸雙定距槳
動力系統
2台B/VM-4/2壓水反應堆,OK-700蒸汽發生裝置,功率160-180兆瓦
2台GT3/ZA-635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 2×20000馬力
2台自主式輪機發電機,2×3000千瓦
輔助動力,柴油發電機,2×460千瓦
鉛酸蓄電池2×112塊,輔推電機2×225千瓦

第三代

D級

研製背景
1965年至1968年,美國研製了射程5200千米的UGM-73彈道飛彈(即海神C3飛彈),以代替“北極星”飛彈系列,其多彈頭已達10-14個,裝備於31艘拉法耶特級核潛艇上,而先前的喬冶·華盛頓級也徹底重新裝備“北極星”A3飛彈。蘇聯之前的658型H級和Y級都有一個最大的不足,就是裝備的飛彈射程較短,不能從蘇聯的領海範圍內直接打到美國本土的目標。而不論是北方艦隊或波羅的海艦隊的潛艇要想潛入大西洋靠近美國海域發射飛彈,都必須突破北約的反潛屏障。在北約的反潛屏障線上,布置有反潛潛艇,岸基飛機和水面艦艇,特別是有大功率的水聲監聽系統。蘇聯潛艇只要一進入大西洋,就落入美國的潛艇偵察系統之內,北約強大的反潛兵力,給蘇聯造成了嚴重的問題,因此如何保護自己的彈道飛彈核潛艇,防禦美國的反潛部隊成為蘇聯的重大問題。
667B型側視圖667B型側視圖
蘇聯海軍領導層清楚地認識到,蘇聯彈道飛彈核潛艇在完全由美國海軍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控制的區域巡邏,遲早將導致增大反潛部隊搜尋它們的機率,這樣一來也加大了在戰爭開始即被殲滅的可能性。因此,以總司令為代表的領導層一貫要求增大潛用彈道飛彈的射程,以便使核潛艇的巡邏區域靠近蘇聯海岸並使它們從敵方反潛部隊最活躍區域撤出,因此研製新型潛射洲際彈道飛彈和發展洲際彈道飛彈核潛艇成了戰略性任務。這個問題最終由B·П·馬克耶夫用P-29彈道飛彈(北約稱SS-N-8飛彈,PCM-40的1型)解決了,它具有比美國當時研製的“三叉戟”-1飛彈大得多的射程,並最終實際成為世界上第一枚海基洲際彈道飛彈。為了裝備這種飛彈,蘇聯海軍決定改建667A型核潛艇,將新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命名為667B/Б型(D級首型),像667A型一樣,設計工作還是中央設計局做,還是由原來的總設計師完成,D級核潛艇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從蘇聯的領海發射洲際彈道飛彈打擊美國本土的目標。
型號區分
667型戰略核潛艇德爾塔級是蘇俄建造數量最多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共建有43艘,D級和Y級的區別主要在於所裝備的飛彈型號不同,D級所裝備的飛彈已達洲際飛彈的射程,單彈頭的威力大。由於德爾塔級出現了4種外形相似,但又各有不同的艇型,這讓北約為德爾塔級命名上遇上困難。因此北約武器系統命名小組將四個艇型統稱為德爾塔級,並分別將667B型、667BD型、667BDR型和667BDRM型命名為德爾塔I級至德爾塔IV級,對應的簡稱為D-1型、D-2型、D-3型和D-4型。而蘇聯內部則將這四個艇型分為2個級別,667B型和667BD型為同級,屬於原型與改進型的關係,而667BDR型和667BDRM型劃為一個等級,667BDR型和667BDRM型都曾經試驗發射潛射近地衛星運載火箭,其中667BDR型發射失敗,而667BDRM型卻取得成功。
667B型667B型

D-1型

建造服役
1965年,蘇聯批准了裝Д-9系統的667B型(蘇聯代號:Мурена,英文:moray,譯文:海鱔)的戰術技術任務書,667B型系列在生產中時,P-29飛彈的試驗還沒有結束。1970年3月,首艇K-279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廠開工。1972年12月27日,K-279入役,開始進行飛彈試射。根據試驗結果,蘇聯海軍作出了關於使用P-29飛彈的決定,洲際彈道飛彈研製成功是一大成就,當時蘇聯海軍就曾將其列入戰略飛彈水下巡洋艦一類,已經不叫艇了。在研製過程中,艇的進度快,但是飛彈和飛彈系統的研製緩慢,直至1974年3月12日,Д-9系統才正式入役,搶在了美國拉法耶特級裝上UGM-96A彈道飛彈(即“三叉戟”I型飛彈/C4飛彈)的前面,後來有8艘667B型曾在大修或中修時將Д-9飛彈系統改裝為裝於D-2型上的Д-9Д系統。
667B型667B型
667B型在北德文斯克402造船廠生產了10艘,在共青城造船廠生產了8艘,共建18艘,海軍總監造開始是海軍上校M·C·法捷耶夫,後來是海軍中校C·A·諾沃謝洛夫。北德文斯克建造的都在北方艦隊服役,其中有2艘曾轉入太平洋艦隊,在共青城造船廠建造的都在太平洋艦隊服役,北方艦隊的艇一般在格陵蘭和新地島之間執行巡邏任務,太平洋艦隊的艇則在離堪察加不遠的海區值勤。667B型交付海軍後就出現了一個蘇聯海軍歷史上不曾有過的現象,就是將水下排水量超過萬噸的D級潛艇艇長升格,其首艇艇長的軍銜很快就由海軍上校晉升為海軍少將,基地在堪察加的太平洋艦隊的667B型艇長也很快就授予海軍少將軍銜,不過這一現象沒有持續下去,艇的編制有了改變,艇長的職務重新恢復到海軍上校軍銜。667B型到1999年已全部停航,此後曾傳出有將其準備銷毀的幾艘改裝為水下運輸船,通過北極冰下通道,到達楚科奇海和白令海峽,直到海參崴。準備由紅寶石設計局進行改裝設計,但尚未見有關後續報導。到2001年12月尚有2艘667B型艇在役,到2003年尚有K-447艇在役。
667B型667B型
艇型結構
667B型艇首呈圓鈍形,艇尾是尖尾,但由於是雙槳,再加上一個大大的“龜背”,所以艇型還不能算嚴格的單槳水滴型。667B型裝備的P-29飛彈體積和重量增大,長度有13米,因此裝備數量從16減到12,而且為了不改變667A型的耐壓艇體直徑,D-1型凸起的“龜背”也比Y級的大,這是D級潛艇的特徵,但實際上作為洲際飛彈,P-29飛彈的尺寸並不很大。
艙室布置
667B型是在Y-1型基礎上研製的,結構形式基本相同,而且D級潛艇4型的結構形式也都是基本相同的。667B型是雙殼體結構,大儲備浮力,小分艙的布置形式,雖然潛艇的總尺寸稍有增大,但分艙數仍為10個。第1艙魚雷艙,第2艙居住艙,第3艙中央艙,第4艙前飛彈艙,第5艙後飛彈艙,第6艙輔機艙,第7艙反應堆艙,第8艙首透平機艙,第9艙尾透平機艙,第10艙尾艙,各艙之間的艙壁和首尾端的艙壁都是平面的。在首魚雷艙中有4具533毫米和2具40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400毫米的布置在舷側,在尾艙沒有魚雷發射管。在前飛彈艙有8具飛彈發射筒,後飛彈艙則有4具,均分兩舷布置。7艙的反應堆艙為梯次布置,這和671型攻擊核潛艇(北約稱V級)分兩舷並排布置的反應堆不同。667B型對潛艇噪聲進行了重點控制,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消聲瓦和減振浮筏技術,蒸汽透平裝置的機械設備也採用了雙層減振,使艇的噪聲降到了140分貝左右。
667B型縱剖面圖667B型縱剖面圖
艇電系統
667B型安裝了Д-9飛彈系統,配備有能接收無線電通信、目標指示和衛星導航信號的浮標天線,魚雷發射裝置備有快速裝填裝置,還採取了重大措施以保證艇員生活的舒適。667B型裝備有“托鮑爾-Б“綜合導航系統,“托鮑爾.Б”是“托鮑爾”系列中的一型,這一系統包括有慣性系統,能測量本艇相對於海底速度的水聲系統和以數字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情報系統,能在長期潛航水下的情況下,不依賴外界目標、信息,準確地給潛艇定位。
667B型667B型
作戰情報指揮系統是在電子計算機出現後,由“指揮儀”發展而成的一種集探測設備的信息蒐集,信息處理和評價戰術環境並作出戰術機動的決定,使用武器和火控的信息於一體的系統。潛艇所用的“魚雷射擊指揮儀”就是只供魚雷射擊指揮用的,主要信息來自水聲設備的這一類系統,美國最早研製的這一類系統是1961年開始裝艦的海軍戰術數據處理系統(NTDS)。667B型1972年裝備的是繼667A型裝備的“烏雲”之後的“鑽石”作戰情報指揮系統,由於對飛彈發射指揮更重要,就把飛彈作戰指揮系統分離出來,這就是“阿爾法”系統。
667B型的觀通導航設備還有“閃電-Л”或“閃電ЛМ-1”通信系統,“旋風-Б”衛星通信系統和“破雷衛”通信系統,有兩艘艇裝的是“燕子”系統。另外還有МГК-100“刻赤”聲吶系統,MPK-50“梯形瀑布”雷達系統,MPK-57“港灣-П”搜尋雷達,ПЗНГ-8М潛望鏡和MT-70-8電視系統,“刻赤”和“紅寶石”聲吶一樣,同屬蘇聯第二代聲吶。不難看出,D級和Y級選用的觀導設備基本是同型號或是其改進型。
武器裝備
667B型裝備了12枚P-29飛彈,該飛彈長13米,直徑1.8米,威力為1兆噸,單彈頭,射程達7800千米,圓機率偏差1500米,採用慣性和天文校正,採用液體燃料水下“濕式“發射。P-29飛彈在667B型的首艇K-279上進行過試驗,19發中18發發射成功,1974年3月12日才正式列裝,和海神C3飛彈比起來,P-29飛彈的射程遠,發射準備時間短,發射深度比美潛艇的深,只是精度稍低。
667B型667B型
667B型可在海區6級海情,航速5節發射,發射深度達55米,也可在停泊狀態從停泊基地水面發射,發射準備工作都是自動化的,可單射,也可一次齊射所有12枚飛彈。艇上裝備帶有“阿爾發”艇用數字計算機的作戰情報指揮系統,而且還有一個保護系統,使只有在最高統帥的命令下才能發射。為了提高彈道飛彈的命中精度,核潛艇必須具有高度準確的定位能力,準確確定發射點的位置,這一點是和攻擊型潛艇不同的。攻擊型潛艇要求確定的是和目標的相對位置和目標的運動參數,而發射彈道飛彈要求的則是發射點,在地球上的位置,而目標也是針對美國本土的固定目標。
667B型還有4具533毫米和2具40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533毫米可以發射СЭТ-65,САЭТ-60,53-65K和53-65M型魚雷,400毫米的魚雷則有СЭТ-40,共可攜帶16枚533毫米和4枚400毫米的魚雷(САЭТ表示聲被動自導系統的魚雷型號,СЭТ表示雙平面聲主動-被動自導系統的魚雷型號,兩者都是電動魚雷)。СЭТ-65是潛艇和水面艦艇兩用反潛魚雷,用銀鋅蓄電池,1965年正式使用,速度40節,射程15千米。САЭТ-60是潛用反艦魚雷,銀鋅蓄電池,1961年列裝,速度42節,射程約13千米,САЭТ-60M是САЭТ-60魚雷1969年的改進型。53-65K和53-65M都是反艦自導魚雷,活塞式熱動力裝置,用煤氣和過氧化氫為燃料,採用尾跡聲主動自導,1969年列裝,據報導53-65M為雙速制,射程12千米/70節,射程約20千米/45節。СЭТ-40是潛艇和水面艦艇兩用雷,銀鋅蓄電池,1962年列裝,速度29節時,射程8千米。電動魚雷的速度都不大,射程也較短,但比活塞發動機或渦輪發動機魚雷的噪聲和航跡小,很適用於裝備潛艇。

D-2型

服役歷程
1972年6月,紅寶石設計局提出了在667B型的基礎上加裝飛彈,因此才有了攜帶16枚飛彈的667BD型(蘇聯代號:Мурена-М)的戰術技術任務書,是在667A型的基礎上加長艇體16米的方法實現的,該型艇的海軍總監造是海軍上校ю·ф·普利金。1973年4月,首艇K-182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因為當時新式的P-29D/Д潛射彈道飛彈(SS-N-8飛彈的2型,PCM-40的2型,亦稱P-29Y型)的研製、試驗已全速進行,整批被限定為4艘,全都在北德文斯克建造。1975年,K-182交艇,後3艘都是1975年12月交艇,其中最後的3艇和4艇都在1975年12月30日交艇。667B型和667BD型的建造工藝流程和配套設備基本是一樣的,很容易組織667BD型的生產,另外可見蘇聯原在建造667B型時已採用的總段組裝法,在建造667BD型時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所有4艇均在1995年3月退役。
667BD型667BD型
艇型結構
667BD型升降舵為圍殼舵,為了在冰下快速上浮,該舵能成垂直狀態轉向。667BD型的設計也只是將耐壓艇體加長,而其他結構不變,全艇仍分為10個艙室。667B型和667BD型只在飛彈艙的布置上不同,667B型的前飛彈艙有8具飛彈發射筒,後飛彈艙則有4具,而667BD型的後飛彈艙也是8具(有資料介紹667BD型的後飛彈艙又分為2個艙,全艇共11個艙,從縱剖面圖上卻看不出來,但從設計角度來看,再用輕艙壁分出一個艙來更為合理)。667BD型實施了降低噪聲和干擾水聲器材工作的總體措施,特別是採用了更嚴格的雙層減振措施,不僅蒸汽輪機的機械設備都安裝在雙層減振的基座上,各種管路和液壓設備都不是直接安裝在耐壓艇體上,而採取了隔振措施,如彈簧等,非耐壓艇體上則安裝有消聲瓦,其他裝備和設備與667B型相似。1980年,的K-193艇設定了檢測固定探測設備的專用艙口,以檢驗通過布有美國固定聲吶監視系統區域和反潛防禦線的可能性。
667BD型667BD型
艇電系統
667BD型除衛星通信系統換為“海嘯”型,作戰情報指揮系統為“鑽石-БД”型外,觀導設備沒有什麼改變,動力系統也沒有改變,但是667BD型的設計作了以下一些改進。艇的居住性也大為改善,在蘇聯潛艇上第一次安裝了“ЭPБ -M”空氣電化再生系統,通過電解獲得氧,用固體吸收劑吸收二氧化碳,另外還採用了一些更完善的技術器材,來保證艇的居住性合乎規定標準。
667BD型667BD型
武器裝備
667BD型裝備的P-29D飛彈1974年正式列裝,長13.8米,直徑仍為1.8米,只比P-29型長0.8米,射程達9100千米,圓機率偏差約1000米,單彈頭,液體燃料,水下“濕式”發射。每艇裝16枚,比667B型上多4枚,這樣4艘的攜彈量64枚,比5艘667B型的60枚還多。後來又將已建成的667B型中的8艘,在中修或大修期間按換裝P-29D飛彈進行了改裝。667BD型裝備Д-9Д飛彈系統,在80年代中期,有8艘667B型艇已在中修或大修期間換裝了Д-9Д系統。667BD型的缺點就是飛彈的射擊指揮系統沒有變,這一系統是原供667B型艇齊射12枚飛彈用的,因此一次齊射只能先射12枚,第二次齊射剩下的4枚,兩次齊射間有較大的時間間隔,暴露了潛艇的位置,會招致敵反潛兵力的攻擊。D-2型的魚雷配置和D-1型一致。

D-3型

667BDR型(蘇聯代號:Кальмар,詳見667BDR型戰略核潛艇)全部都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造,首艇K-424於1974年1月30日開工,1976年2月11日下水,1976年12月30日交艇服役(因為比1976年10月31日交艇的K-441晚,因此也有認為K-441艇是首艇),海軍總監造是海軍中校C·A·諾沃謝洛夫,共建造了14艘。667BDR型艇大多數在1991年前進行了檢修和改進,其餘的艇是在1991年以後進行的,20世紀90年代初均處於最佳戰備狀態,約有4艘仍在服役。
D-3勝利者聖喬治號D-3勝利者聖喬治號
667BDR型洲際彈道飛彈的數量同樣是16枚,雖然潛艇的長度有所增加,但總體結構仍基本保持原樣,發射筒的防護結構高度進一步增加。在設計時重點考慮射擊控制系統性能的提高,作戰指揮系統為“鑽石-БДР“型,16枚飛彈可以一次全部射出,而且兩發間間隔時間比以前縮短。667BDR型裝備“盧比康“聲吶,其最大偵察距離可達200千米,其他裝備和設備與原型艇相同。 艇員活動的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在潛艇上有了體育俱樂部和浴室等。
667BDR型667BDR型
667BDR型裝備了P-29P潛射彈道飛彈(北約稱“波浪”SS-N-18飛彈,亦稱PCM-15,蘇俄代號3M40/RSM-50),採用液體燃料,水下“濕式“發射,帶有單獨制導的集束式多彈頭,又分3型;1型射程6500千米,有3個可分飛彈的彈頭,威力各為0.2兆噸;2型射程9000千米,單彈頭,威力0.45兆噸;3型射程6500千米,有7個分彈頭,威力各為0.1兆噸。667BDR型是首次裝有分飛彈頭彈道飛彈的核潛艇,分飛彈頭可以同時打擊分散的“點”目標,也可以象“散射”飛彈那樣打擊大面積未加固的“面”目標。此外,667BDR型的魚雷發射管只有4具。

D-4型

667BDRM型(蘇聯代號:Дельфин,詳見667BDRM型戰略核潛艇)是667A型的最後改進型,首艇K-51於1984年2月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海軍總監造是海軍上校ю·ф·普利金,1985年1月下水,並於當年12月交付使用,從1985年到1990年在該廠共生產了7艘。1994年8月,K-18艇完成了去北極地帶的航行,以潛艇在北極點浮出水面而告結束。
667AT型K-395艇(左)和D-4型K-18卡累利阿號(右)667AT型K-395艇(左)和D-4型K-18卡累利阿號(右)
667BDRM型裝備16枚P-29PM潛射彈道飛彈(北約稱SS-N-23飛彈,亦稱PCM-54,蘇俄代號RSM-54和3M27) ,是B·П·馬克耶夫的最後一型飛彈,採用三級液體燃料,水下“濕式“發射,圓機率偏差約250米,在最小重量和外形指標條件下,該飛彈提高了射擊準確度、擴大了戰鬥部展開半徑,射程大大地超過8300千米,可裝4個單個威力250千噸或10個單個威力100千噸可分導的彈頭,在自身戰鬥力方面超過了美國海軍的“三叉戟”洲際彈道飛彈的所有改進型。
D-4型D-4型
667BDRM型的設計師詳細研究了如何運用新式飛彈武器,以及如何採用新的無線電技術和降噪等措施,為設計打下基礎。潛艇的總體結構仍保留原樣,因為P-29PM飛彈比P-29P長得多,所以必須加高發射筒。由於採用多項降噪措施,據稱其噪聲級已和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相當。新的魚雷飛彈系統是由4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組成,供所有類型的魚雷、火箭助飛反潛魚雷以及水聲干擾器材使用,並安裝了快速填裝系統,還配備有新式的魚雷射擊控制裝置。667BDRM型的作戰情報指揮系統是“公共馬車-БДРМ“型,可一次齊射發出全部16枚飛彈。667BDRM型的觀導設備也有多項改進,有衛星導航系統,衛星通信系統以及漂浮式拖曳天線,進一步改善了艇員的居住條件,配備有體育俱樂部、浴室和桑拿等。

D級數據

艇體參數
艇長
139米(D-1型)
155米(D-2型)
艇寬
11.7米(D-1和D-2型)
吃水
平均8.4米(D-1型)
平均8.6米(D-2型)
排水量
水面8900噸,水下11000噸(D-1型)
水面10500噸,水下13600噸(D-2型)
航速
水面17.5節,水下25節(D-1型)
水面15節,水下25節(D-2型)
潛深
工作320米,極限400米(D-1和D-2型)
自持力
80天(D-1和D-2型)
續航力
/
艇員編制
120人(D-1型)
135人(D-2型)
傳動
雙軸雙定距槳
動力系統
2台V/BM-4壓水反應堆(667BD為VM-4S),OK-700蒸汽發生裝置(667BD為OK-700A),功率180兆瓦
2台GTZ/ЗА-635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 2×20000馬力
2台自主式輪機發電機,2×3000千瓦
輔助動力,柴油發電機,2×460千瓦
鉛酸蓄電池,2×112塊
輔推電機2×260千瓦
D級功率
D-1型是52000馬力,D-2型是55000馬力,D-3和D-4型是60000馬力(有資料稱4型都是37400馬力)

服役動態

1968年,Y級K-140艇發生非控制啟堆事故,由於控制線路接線錯誤造成應當插入反應堆的控制棒反而向反方向伸出,造成反應堆快速進入臨界狀態,一迴路壓力達到0.8兆帕,由於優良的反應堆材料和焊接工藝才保證了一迴路的密閉,後來反應堆的安全停堆系統自動停堆才未發生嚴重事故和人員傷亡。1969年12月20日,Y級K-140艇完成了世界首創的8枚飛彈齊射。
K-430指揮台圍殼K-430指揮台圍殼
1969年9月,K-207艇成功下潛至400米處,創下了當時蘇聯核潛艇下潛深度的最高記錄。
1971年1-3月,Y級K-408艇在由B.H.切爾納文海軍少將領導領導下,從北方艦隊遠航到太平洋艦隊轉服役,航行中未上浮到水面狀態,其在3日至9日還在美國海岸附近巡邏,B.H.切爾納文後升為海軍上將並接替戈爾什科夫成為海軍司令。
1971年8月,K-411艇在水下通過了北極點。
1972年,K-415艇離開北方艦隊的薩伊達灣,南下大西洋,並經德雷克海峽進入太平洋,最後達到克拉塞寧尼科夫灣,首次成功實現遠洋航海。
1972年7月,K-245艇從大西洋南部駛向巴倫支海的飛彈試驗海域,途中發射了P-27Y飛彈,10月在北極點上浮成功,成為蘇聯戰略核潛艇中首艘在北極點上浮的潛艇。在該艇上還進行了"托鮑爾"慣導系統的性能檢測試驗,後在中修時按667AУ進行了改裝。
1972年10月至1976年4月,K-137艇進行了第一次修理,1982年12月至1985年9月,在進行第二次修理時改裝為667AY型。1992年調至第31師,1993年駛向北德文斯克修理廠,1994年拆除武器裝備。
1974年5月,太平洋艦隊一艘667А型艇在堪察加附近約70米深的水下與美國“青花魚”號核潛艇相撞,前者受到輕重損傷。
1974年11月完工的在北德文斯克建造的D-1型K-472艇先在北方艦隊,後轉入太平洋艦隊服役。
1976年1月,D-1型K-171艇和1艘V-1型艇編隊出航,在大西洋兩艇曾在水下以相距18鏈的近距離航行,經過赤道後兩艇分開,K-171艇則駛向堪察加。80天中共航行2萬多海里,於1976年5月6日編入太平洋艦隊。
1980年,北方艦隊的D-2型K-182艇進行了一次特殊的航行,前往大西洋以探測突破美國固定式水聲監聽系統(SOSUS)和反潛屏障的可能性。
1982年夏季,北方艦隊的D-2型K-92艇,先用戰雷爆破打開冰層,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在北極地區從冰下發射了兩枚洲際彈道飛彈。
1982年10月至1983年5月,D-1型K-279艇被派往白海,整個冬季在冰層下執行作戰任務,一直到春季冰層融化,期間曾利用破冰船更換過一輪艇員。但在1984年該艇曾在水下撞上了一座冰山,艇一直下沉到287米深處,經過艇員努力終於獲救並順利返回基地。
1986年10月3日,667AУ型K-219艇(1971年12月31日服役)在百慕達群島東600海里位置進行戰鬥巡邏,發生了一個飛彈筒中的燃料泄漏事故,艇員企圖排出燃料,但沒有成功,燃料和氧化劑混合後發生了爆炸,海水通過飛彈筒進入耐壓艇體,於是艇不得不上浮到水面,上浮後啟動了反應堆。隨後上浮時反應堆由於艇體內的海水引發短路從而無法停堆,最後艇員進入反應堆艙用手動方式驅動控制棒停堆,水兵謝爾蓋·普列米寧在反應堆內陣亡,經過艇員們的奮力搶救,潛艇成功上浮,關閉了反應堆。但在試圖拖回海軍基地的過程中,由於火勢很大,海況惡劣,潛艇於1986年10月6日沉沒於超過5000米深的海底,4名艇員喪生。
K-434指揮台圍殼紀念K-434指揮台圍殼紀念
1996年,在共青城建造的D-1型K-530艇曾和D-3型艇進行過飛彈對岸上目標的射擊,並準確摧毀靶場目標。發射地在鄂霍次克海,靶場在白海海口處的卡寧半島,飛彈是從東往西發射的。
1996年,在北德文斯克建造的D-1型K-447艇和D-4型的K-407艇進行飛彈發射,打擊岸上目標。K-447艇發射2枚P-29型飛彈,這是從巴倫支海射向堪察加,從西往東發射的。

該級各艇

667型總覽
級別
建造年份
建造數量
標準排水量(噸)
反應堆數量
反應堆功率(兆瓦)
彈道飛彈
Y級
1967-1972
34
7900
2
90
P-27和P-31飛彈
D-1型
1972-1977
18
10000
2
90
P-29飛彈
D-2型
1973-1975
4
10500
2
90
P-29D飛彈
D-3型
1975-1981
14
10600
2
90
P-29P飛彈
D-4型
1981-1992
7
12000
2
90
P-29PM飛彈
Y級
舷號
型號
建造船廠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竣工日期
服役日期
備註
K-137
667A-667AY
北德文斯克
1964.11.4
1966.9.11
1967.11.6
1967.11.27
1994.4.3退役
1994.9.3-2002拆解
K-140
667A-667AM
1965.9.19
1967.8.23
1967.12.30
1968.1.11
1990.4.19退役拆解
K-26
667AY-667AT
1965.12.30
1967.12.23
1968.9.3
1968.9.12
1988.7.17退役拆解
K-32
667A
1966.2.25
1968.4.25
1968.10.26
1968.11.19
1990.4.19退役拆解
K-216
667A
1966.6.6
1968.8.6
1968.12.27
1969.1.8
1985退役拆解
K-207
667A
1966.11.4
1968.9.20
1968.5.30
1969.1.8
1989.5.30退役拆解
K-210
667A
1966.12.16
1968.12.29
1969.8.6
1969.9.3
1988.7.17退役拆解
K-249
667A
1967.3.18
1969.3.30
1969.9.27
1969.10.21
1988.7.17退役拆解
K-253
667A-667AT
1967.6.26
1969.6.5
1969.11.1
1969.11.28
退役拆解
K-395
667A-667AT
1967.9.8
1969.7.28
1969.12.5
1970.1.9
退役拆解
K-399
667A
共青城
1968.2.23
1969.6.23
1969.12.24
1970.1.9
1990.4.19退役拆解
K-408
667A-667AT
北德文斯克
1968.1.20
1969.9.10
1969.12.25
1970.1.9
1988.7.17退役拆解
K-411
667A-667AH
1968.5.25
1970.1.16
1970.8.31
1970.9.25
退役拆解
K-418
667A
1968.6.29
1970.3.14
1970.9.22
1970.10.20
1989.3.17退役拆解
K-420
667A-667M
1968.10.12
1970.4.25
1970.10.29
1970.11.24
退役拆解
K-423
667A-667AT
1969.1.13
1970.4.7
1970.11.3
1970.11.24
退役拆解
K-434
667AY
共青城
1969.2.23
1970.5.29
1970.11.30
1970.12.21
1989.3.17退役拆解
K-426
667A
北德文斯克
1969.4.17
1970.8.28
1970.12.22
1971.1.16
1990.4.19退役拆解
K-236
667AY
共青城
1969.11.6
1970.8.4
1970.12.27
1971.1.17
1990.9.1退役拆解
K-415
667A-667AK2
北德文斯克
1969.7.4
1970.9.26
1970.12.30
1971.1.16
1987.8.6退役拆解
K-403
667A-667AK1
北德文斯克
1969.8.18
1971.3.25
1971.8.12
1971.9.20
2010報廢
K-389
667A
共青城
1970.7.26
1971.6.27
1971.11.25
1971.12.13
1990.4.19退役拆解
K-245
667A-667AY
北德文斯克
1969.10.16
1971.8.9
1971.12.16
1971.12.28
1992.3.14退役拆解
K-219
667AY
北德文斯克
1970.5.28
1971.10.8
1971.12.31
1972.2.8
1986.10.3沉沒
K-252
667A
共青城
1970.12.25
1971.9.12
1971.12.31
1972.2.8
1989.3.17退役拆解
K-214
667AY
北德文斯克
1970.2.19
1971.9.1
1971.12.31
1972.2.8
1991.6.24退役拆解
K-228
667AY
北德文斯克
1970.9.4
1971.10.8
1971.12.31
1972.2.8
1994.9.3退役拆解
K-258
667AY
共青城
1971.3.30
1972.5.26
1972.9.30
1972.10.31
1991.6.16退役拆解
K-241
667AY
北德文斯克
1970.12.24
1972.6.9
1972.10.23
1972.11.21
1992.6.16退役拆解
K-444
667AY
北德文斯克
1971.4.8
1972.8.1
1972.12.9
1972.12.23
1994.9.30退役拆解
K-446
667AY
共青城
1971.11.7
1972.8.8
1972.12.30
1973.1.22
1993.3.17退役拆解
K-451
667AY
共青城
1972.2.23
1973.4.29
1973.9.7
1973.9.27
1991.6.16退役拆解
K-436
667AY
共青城
1972.11.7
1973.7.25
1973.12.5
1974.1.8
1992.3.14退役拆解
K-430
667AY
共青城
1973.7.27
1974.7.28
1974.12.25
1975.1.28
1995.1.12退役拆解
667B型
舷號
建造船廠
服役艦隊
服役日期
備註
K-279
北德文斯克
北方
1972.12.22
1992年退役
K-447
1973
退役
K-450
1973
退役
K-385
/
退役
K-457
1974
退役
K-465
1974
退役
K-460
1975
退役
K-472
北方
後轉入太平洋
1975
退役
K-475
北方
1975
退役
K-171
1975~1976.5.6北方
1976.5.6~退役太平洋
1975
退役
K-366
共青城
太平洋
1974
退役
K-417
1974
退役
K-477
1975
退役
K-497
1975
退役
K-500
1976
退役
K-512
1976
退役
K-523
1977
退役
K-530
1977
退役
667BD型
舷號
服役艦隊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備註
K-182
北方
1973.4
1975.1
1975.9.30
退役
K-92
1973
1975
1975.12.17
退役
K-193
1974
1975
1975.12.30
退役
K-421
1974
1975
1975.12.30
退役
667BDR型
舷號
建造編號
服役艦隊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退役日期
K-424
335
北方
1974.1.30
1976.2.11
1976.12.30
1995.3.28
K-441
366
太平洋
1974.5.7
1976.5.25
1976.10.31
1995.3.28
K-449
367
太平洋
1974.7.19
1976.7.29
1977.2.5
2001
K-455
368
太平洋
1974.10.16
1976.8.16
1976.12.30
1998-1999預備役
K-490
372
太平洋
1975.3.6
1977.1.27
1977.9.30
2004
K-487
373
北方
1975.6.9
1977.4.4
1977.12.27
1998-1999預備役
K-496
392
北方
1975.9.23
1977.8.13
1977.12.30
2008.12.9
K-506
393
太平洋
1975.12.29
1978.1.26
1978.11.30
2010.6
K-211
394
太平洋
1976.8.19
1979.1.13
1979.9.28
2010.12-2012預備
K-223
395
太平洋
1977.2.19
1979.4.30
1979.11.27
2012活躍
K-180
396
太平洋
1977.12.27
1980.1.8
1980.9.25
2008報廢
K-433
397
太平洋
1978.8.24
1980.6.20
1980.12.15
2012活躍
K-129
398
北方
1979.4.9
1981.4.15
1981.11.5
2013
K-44
376
太平洋
1980.1.31
1982.1.19
1982.9.17
2012活躍
667BDRM型
舷號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服役日期
К-51
1981.2.23
1984.1
1984.12.29
К-84
1983.11
1984.12
1985.2
К-64
1984.11
1985.12
1986.2
К-114
1985.12
1986.9
1987.1
К-117
1986.9
1987.6
1988.3
К-18
1987.9
1988.11
1989.9
К-407
1988.11
1990.10
1992.2.20

總體評價

667型戰略核潛艇的研製是蘇聯飛彈核潛艇發展史上一次飛躍,不僅在蘇聯海軍,就是在全世界也是數量最多的核潛艇系列,在2個工廠生產了77艘各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其中有43艘載有洲際彈道飛彈。而在1991年前,美國海軍的艦隊中僅有約25艘載有洲際彈道飛彈“三叉戟”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儘管蘇制洲際彈道飛彈的體積不斷地增長,但667A型艇的總設計師成功地維持住了奠定第一個改進型基礎的主要結構方案,由此保證了造船廠工藝過程的連續性,同樣地保證了蘇聯海軍研製新式飛彈系統裝備的前所未有的高速度。雖然該型艇的外形不夠光順,噪音問題嚴重。然而,能夠用彈道飛彈核潛艇在自己領海、甚至是在駐泊地完成洲際射程的戰鬥任務永遠比降噪更重要。(《現代艦船》評)
667A紀念郵票667A紀念郵票
667型戰略核潛艇是能從水下發射彈道飛彈的核潛艇,攜帶的飛彈比658型多,射程也達中程以上。蘇聯的計畫雖然比美國的“北極星”計畫晚了8-10年,但畢竟也是對後者挑戰的回應。西方專家不僅驚異於這種回應在戰略和技術上完全旗鼓相當,更對667型艇的戰術技術性能和構造數據感到吃驚。667型戰略核潛艇是蘇聯第一級能與美國的戰略潛艇飛彈裝載量媲美的級別,由於消音裝置技術的提升使得667型比658型更為安靜,但仍比當時北約的潛艇噪聲要大。
Y-1型Y-1型
667А型艇是第一種大規模批量生產的戰略核潛艇。從那時起,許多部件和系統的手工打造成為歷史,而進入了流水線生產的時代。經過蘇聯科技人員的艱苦努力,新型核潛艇的生產工藝水平大大提高,它使蘇聯首次擁有了真正的強大水下核力量。667А和667АУ型艇結束了美國在海上的全面優勢,667А型艇的變化可以說是革命性的,667А型艇的列裝標誌著蘇聯已經實現了從水下發射場到水下飛彈基地的質的飛躍。到1974年,核潛艇共攜帶544枚核彈頭,占蘇聯核彈頭總數的20%。(《艦船知識》、“三海一核科普網”等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