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教學法

羅傑斯稱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是“水壺與茶杯”的關係。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個水壺,學生是個空茶杯,教學就是把水壺的水倒入空茶懷。學生在教學中完全是被動的。他認為要改變現行教學中的這種不良狀況,需要促進教學法,彌補傳統教學中的缺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促進教學法
  • 提出者: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的首倡
  • 源於 :《學習的自由》
  • 類型:教育
創立者,產生背景,基本含義,弊病,注意問題,

創立者

促進教學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的首倡。他在闡述其人本主義教學觀的《學習的自由》一書中,對美國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病進行抨擊,並認為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迅速地改變當前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

產生背景

羅傑斯認為教育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有獨特的人格特徵而又充分發展的人。據此,他認為要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應必須改變過時的教學方法。他的促進教學法正是其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反映。

基本含義

促進教學法就是創造一種有於學生學習的氣氛,教師(促進者)充分地信任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感到安全與自信,充分顯露自己的潛能,朝向自我實現。可以說,人際關係是“促進教學法”的核心與關鍵。

弊病

第一,這種方法往往使學生認為學習是不重要的,因為它不能對學生的生活與行為發生重大的影響,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第二,這方法扼殺了教育上本來應該具有的一些東西。如:自由,自我指導,責任性選擇,人的需要與興趣的自我滿足,人們之間真誠感情和信任的建立。

注意問題

第一,促進教學法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領域中自己來認識那些對他們的生活有意義的知識,從而自由選擇,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教師比學生有經驗,眼界開闊,他們比學生更能認清教育的需要,比學生更能知道哪些知識有意義。
第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組織和呈現材料時,他們是有經驗的,經過職業訓練的。而在促進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只是一個傳播者、潤滑劑,相對於傳統教學而言,它的教學效率就不太高。
第三,如果國小教師試圖建立促進法為基礎的課程,那是非常可笑的。因此,在教學中使用這種方法時,只有在學生智力和社會發展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這樣條件下,這種方法才能有效,否則收效甚微,甚至無效。
第四,如果學生有完全的自由,那就很少有人學習一些枯燥的知識,而這些枯燥的知識對學生今後的發展的確不可缺少。促進教學法過多地注重“個人自由”,忽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如果把學生置於一種“完全自由”的地位,他們不僅不能很好地發展,而且還會給社會和個人帶來不良的後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