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是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從事人體實驗、動物實驗、生化武器研究生產等戰爭犯罪活動的歷史遺蹟。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始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曾以石井部隊、東鄉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的名義從事人體實驗、動物實驗、生化武器研究生產等戰爭犯罪活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開始,在哈爾濱平房建立細菌武器研究生產基地,將6.1平方千米的土地作為特別軍事區域。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七三一部隊敗逃之際炸毀了大部分建築。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現有本部舊址、焚屍爐舊址、凍傷實驗室舊址、病毒實驗室遺址、鍋爐房遺址等23處舊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保存相對完整,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主權的重要罪證。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是愛國主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教育的重要陣地,是開展和平教育、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記錄歷史、警示世人的重要陣地,更是落實中央確定的“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精神的重要歷史遺址。

2006年5月,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 所處時代:1936~1945年
  • 保護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6-924-5-051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主要展覽,價值意義,保護措施,所獲榮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始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曾以石井部隊、東鄉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的名義從事人體實驗、動物實驗、生化武器研究生產等戰爭犯罪活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開始,在哈爾濱平房建立細菌武器研究生產基地,將6.1平方千米的土地作為特別軍事區域。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七三一部隊敗逃之際炸毀了大部分建築。
城子溝野外實驗場遺址原是金代古城池。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以後,七三一部隊以此作為臨時實驗場。
航空指揮所舊址建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建成。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七三一部隊遷移到平房後,細菌彈殼製造廠遺址歸七三一部隊第三部管轄,設有研究室,工作科和整備隊,主要任務是負責燒制土陶細菌彈殼和土陶濾水器。日軍敗退之前對這裡進行了破壞。後來經過修復,有些建築被使用過一段時間。
南門衛兵所舊址始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小動物地下飼養室舊址,始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凍傷實驗室舊址建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
瓦斯發生室舊址建成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七三一部隊敗退前,將其炸毀。解放後,曾對其進行了修復並將內樓梯改為外樓梯。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七三一部隊撤退時,將本部舊址原建築屋面破壞。解放後,經維修本部舊址東翼先後為平房區政府、郵電局使用;西翼為哈爾濱市第二十五中學、一百六十二中學使用。1985年初,將本部舊址東翼一角開闢為“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室”。1985年8月,正式對國內外開放;西翼仍為學校,後面平房為倉庫(現已停用)。2001年6月,本部舊址東翼經過修繕後作為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的陳列廳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經有關部門協調本部舊址西翼產權歸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所有;曾用作陳列廳。建館保護後對本部舊址經過多次維修。2000年8月至2001年6月,重新修繕了本部舊址東翼。2014年4月末至2015年8月,重新對本部舊址進行修繕工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七三一部隊撤退時,將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全部炸毀。建國初期,尚有明顯的建築殘跡,現僅存建築殘跡埋藏於地面之下。2000~2001年,陳列館對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進行了發掘清理,揭露出遺址東北角和東南角、中心走廊一段以及西側特設監獄的基址。
1983年,對結核菌實驗室舊址建築進行維修,並安裝了鐵瓦蓋和門窗,砌築了保護磚牆。在東、北面各設一處鐵門,在正面門前鋪設地磚40平方米。2001年,對該遺址進行了單體保護。
1984年5月至8月,對細菌彈組裝儲存室舊址洞口進行了維修,並加設了防雨蓬,棚蓋鋪設瓦壟鐵皮,棚架用圓管及角鋼、鋼筋焊成,塗有防腐漆。
1984年6月,對本部舊址地道口進行維修,增設地下道的樓梯,平整地下通道舊址,安裝低壓電燈,修復地下更衣室,並在地道北出口安裝了防雨棚;1985年5月,又對地下洞口進行加固。該地下通道舊址仍作為遺址陳列館的供水供暖管線的通道作用。
1986年11月至1987年5月,依據倖存勞工的回憶,對黃鼠飼養室舊址地面上的木板房進行了復原。2003年,對飼養室棚頂進行了維修。
1998年,對煙囪及建築遺蹟進行了清理,動遷民房3座,劃定保護範圍3282平方米,並在四周砌磚牆加以保護;2000年,對其進行了單體保護。
2001年,對動物焚燒爐舊址進行了單體保護。
2002年,對給水塔舊址其進行加蓋維修,安裝了門窗和護欄,進行了單體保護。
2014年,七三一舊址保護利用共爭取國家、省、市各類經費3.7億。組織編制了六處《七三一舊址單體保護展示工程技術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其中三處獲得國家文物局批覆立項,爭取文物保護專項經費3750萬元。組織完成了兩處七三一舊址考古清理工作,清理總面積約15337平方米,出土文物800餘件,地下基礎部分全部揭露。
2015年7月24日,黑龍江省文化廳宣布,經過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兩年的努力,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考古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已完成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鍋爐房、回水池、動物焚燒爐及部分細菌彈殼廠的調查勘探與發掘,並出土戰爭遺物1000多件。研究人員還找到了日軍炸毀“四方樓”的爆破穴點和焚燒罪證的灰坑。

建築格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同德國納粹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並稱為世界兩大滅絕人寰的殺人魔窟。七三一部隊敗逃之際炸毀了大部分建築,形成現在舊址的整體格局。七三一遺址現有本部舊址、焚屍爐舊址、凍傷實驗室舊址、病毒實驗室遺址、鍋爐房遺址等2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

主要建築

本部舊址
本部舊址占地面積約427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399平方米,磚混結構。本部大樓舊址包括與其相連的器材供應部和兵器庫舊址,本部大樓當時被稱為“一棟”,是七三一部隊的辦公樓,器材供應部和兵器庫當時被稱為“二棟”。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本部舊址
“一棟”為二層磚混結構,東西向呈長方形,長約170.8米、寬約13米、高約15米。本部大樓辦公設定一樓自右至左為人事科、值班室、工務管理科、調查科攝影班、調查科科長室、正門口、庫房、憲兵室、總務部、調查科印刷班、診療部。二樓配置情況自右至左為部隊長室、副官室、規劃科、安靈室、庶務科、會計科、會議室、標本陳列室。總務部是七三一部隊的核心部門,有關七三一部隊的情況信息都集中在這裡,負責管理人事、會計、攝影班、印刷班、軍事地誌班等。標本陳列室,位於本部大樓二樓左端,約計有200餘平方米,陳列著用於實驗的人體各部位,同時七三一部隊醫學研究者也在此宣講研究成果。安靈室,正面為祭壇,供奉準備、研究和使用細菌戰過程中死亡的七三一部隊成員遺像。
“二棟”,器材供應部和兵器庫,總長約134米、寬約14米。器材供應部是供應七三一部隊使用的各種器材,附設配電室。該舊址曾歸屬偉建廠,後轉讓產權歸平房區糧食管理處並被改作糧米加工廠。文化大革命期間,平房區革委會將該舊址改造加高0.6米後用做會議室,因此現今器材供應部舊址比原來建築高0.6米。兵器庫是存放刀、槍、子彈等常規兵器的庫房,現處於閒置狀態。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磚、混凝土材質。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位於本部舊址以北。原為磚混結構的三層方框形建築,由地上的細菌實驗室和兩棟特設監獄及地下兩個細菌實驗室組成。由於南北中心走廊的間隔,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院內分成東西兩院,兩院各設一座二層磚混結構的“特設監獄”,被捕的人員經“特別輸送”監押至此,成為細菌“實驗材料”。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地下還設有兩個細菌實驗室,通過通道與地上相連。七三一部隊在在敗退之前將其全部炸毀,解放初期尚存明顯的建築殘跡。細菌實驗室是七三一部隊的細菌研究、實驗、生產中心。特設監獄用於關押“特別移送”的被實驗者。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
建國初期尚有明顯的建築殘跡,現僅存建築殘跡埋藏於地面之下。發掘揭露的四壁用步道板加固,基址部分冬天用珍珠岩覆蓋防凍。但因遺址常年處於露天狀態,受到凍融破壞的嚴重影響,保護層已不能保護遺址,揭露出的部分建築磚基本風化腐蝕嚴重。
地下通道舊址
地下通道舊址占地面積約1100平方米,磚、混凝土材質。地下通道舊址由本部舊址通往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並向北延至病毒實驗室遺址,全長約400米,寬2.5米,高2米,壁厚0.6米,由本部舊址通往細菌實驗室與病毒實驗室遺址30米處右側有地下更衣室。地下通道是本部、細菌實驗室與病毒實驗室暖氣、上下水、電纜的地下通道。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地下通道舊址
鍋爐房遺址
鍋爐房遺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東側,原是一座約三層樓高的鋼混大型建築,內設三台火力發電機組,主要用於實驗、飼育設施的供熱和備用電源。日軍敗退前將其炸毀,從殘存情況已經無法得知鍋爐房的整體面貌。現僅存煙囪及建築遺蹟、混凝土基座和海魚池舊址。
煙囪及建築遺蹟
煙囪及建築遺蹟占地面積約969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材質。三座鋼筋混凝土煙囪(中間一座僅剩半截)和與其相連的一榀鋼筋混凝土框架(含填充牆),以及混凝土框架西側的建築基礎遺蹟。殘存的立牆呈南北向,長38米,厚0.8米,高15.6米。三根煙囪自南向北排列,與殘牆體相依附,間距6.7米,每根半徑都是1.6米。其中兩根煙囪完好,高21.6米;只能煙囪頂部殘損,殘高與立牆相同。鍋爐房是為七三一部隊供電、供熱的設施,煙囪及建築遺蹟為該設施被破壞後的主體殘存。
混凝土基座I、混凝土基座II
混凝土基座Ι、Ⅱ占地面積均為16平方米左右,鋼筋混凝土材質。煙囪及建築遺蹟東約20米處,南側混凝土基座Ι底座長6.1米,高約3.2米,寬約2.6米,底座一端寬0.67米;北側混凝土基座Ⅱ長約6.1米,高約2米,寬約2.6米,牆厚0.6米,基座上有一個洞口,洞寬0.6米。
海魚池舊址
海魚池舊址位於煙囪及建築遺蹟東北方向約60米處,魚池由兩個長方形水泥槽構成,並設有換水閘門,排水孔。長約34.1米,寬約31.3米,深1.7米。海魚池是七三一部隊飼養食用海魚的水池。現被埋於地下,部分水泥池壁有風化現象。
南門衛兵所舊址
南門衛兵所舊址占地面積約82平方米。南門衛兵所舊址位於本部舊址南100米處。為磚混結構的平頂單層建築,帶有兩根方形煙囪。平面呈不規則的八邊形,東西長約9米,南北寬約8米,房屋部分高3.7米,加上煙囪總高7.1米,是原七三一部隊本部五個衛兵所中僅存的一個。當年以本部、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為中心在其外圍建一圈長約5千米、高2.5米、寬約1米的土牆,牆上架設高壓電網,牆外挖有一圈寬、深各約3米的護城壕。沿土牆建有5個衛兵所。如今土牆、電網、防護溝已不存,僅剩南門衛兵所。南門衛兵所示通往七三一部隊細菌實驗基地的重要關口。該建築保存完好,作為陳列館的門衛室和發票室使用。
結核菌實驗室舊址
結核菌實驗室舊址占地面積約5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13平方米。結核菌實驗室舊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西南,是一座地上二層帶有地下室的直角形鋼混建築。分為主樓和樓道兩部分。樓道入口向北,平面為長方形,長6.5米,寬1.7米,地上高2.9米;地下部分深2.6米,共17級台階。主樓部分平面為方形,東西5.4米,南北5.6米,地面部分高5.6米,地下深2.6米。結核菌實驗室為七三一部隊“二木班”研究實驗結核菌的地方。存四壁和屋頂部分,主樓內部的兩層地板均已塌毀,整體處於閒置並保護中。
病毒實驗室遺址
病毒實驗室遺址占地面積約4228平方米。磚、混凝土材質。病毒實驗室遺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北側,原由一棟長約170米、寬約14米的建築和二棟各長約66米,寬約14米的建築,有地下通道與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連通。七三一部隊撤退前將其炸毀,但現地下基址仍存。病毒實驗室是七三一部隊“笠原班”專門從事病毒研究的場所。遺址被三座七層居民樓疊壓,尚未進行發掘,保存狀況不明。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病毒實驗室遺址
凍傷實驗室舊址
凍傷實驗室舊址占地面積約28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37平方米。材質磚、混凝土。凍傷實驗室舊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北部,鐵路專用線舊址西側。該建築主體由東西兩大部分組成:東側冷凍室為平面呈長方形的雙層建築,磚混結構,平頂,長20米,寬7.8米,高7.2米,在房屋高牆上端和頂部設有若干通氣孔,內壁有固定隔熱層的鐵鉤,在室內東北角有固定冷凍設備的水泥基座。該部分是凍傷實驗室舊址的主要部分;冷凍室西側為平面呈曲尺形的建築,分隔為三室,長20米,寬7.7米,高3.8米,是和冷凍室配套使用的實驗室。凍傷實驗室是七三一部隊“吉村班”用來對人體進行冷凍實驗和生產乾燥式細菌的場所。七三一部隊撤退前將其炸毀,建築損毀嚴重,西部房頂已經塌毀,東部二層地板也已經塌毀不存。此處遺址已設高牆、鐵門,與小動物地下飼養室舊址、黃鼠飼養室舊址進行了群體保護。處於閒置保護中。
動物繁育室舊址
動物繁育室舊址占地面積約5557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714平方米。動物繁育室舊址位於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遺址東北約500米處,鐵路專用線舊址東部,七三一部隊培養帶菌昆蟲的地方。由於該繁育室的班長名叫田中英雄,故稱“田中班”。原有四棟房舍,周圍設有一人高的磚牆,七三一部隊撤退前將其燒毀,保存南北排列的建築三棟。
黃鼠飼養室舊址
黃鼠飼養室舊址占地面積約112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12平方米,木結構。黃鼠飼養室舊址是一長方形東西向單層木板房,東西長25.2米,南北寬4.4米,高2.8米。室內部現存有96個砌築為一體的水泥方形地穴(原為100個),4行24列,每個水泥地穴平面為正方形,邊長0.8米,深約1米。黃鼠飼養室為七三一部隊專門飼養黃鼠的地方。七三一部隊敗退前將木板房炸毀,只剩96個水泥槽。1此處遺址已設高牆、鐵門,與小動物地下飼養室舊址、凍傷實驗室舊址進行了群體保護。該遺存地穴部分保存較好。
小動物地下飼養室舊址
小動物地下飼養室舊址占地面積約104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4平方米,鋼混結構。小動物地下飼養室舊址位於本部舊址的北側,黃鼠飼養室舊址東南,該建築是一處鋼混結構的地下建築。整體為曲尺形平面,分為穴道部分和地穴部分。穴道部分為長方形,東西向,穴道洞口面向西,穴道長5.4米,寬1.8米,底部深約3米,有12級台階。地穴呈方形,內部分為三間,主室為長方形,東西長6.4米,南北寬3.5米。在主室的南側有長約10米,寬3.2米的2條長方形耳室,耳室為圓拱頂,底部距頂部高2.8米。在兩個耳室的兩側牆壁上各有上中下三排水泥槽用來擺放鼠籠。小動物地下飼養室是七三一部隊用來專門飼養小白鼠等動物的場所。遺址處於地下且為鋼混結構,所以保存完好。此處遺址已設高牆、鐵門,與黃鼠飼養室舊址、凍傷實驗室舊址進行了群體保護。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小動物地下飼養室舊址
航空指揮所舊址
航空指揮所舊址占地面積約66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56平方米,磚混結構。航空指揮所舊址位於鍋爐房遺址的東側,建於1938年。該建築是一棟磚混結構的階梯式灰色樓房,雙層為主,建築整體呈長方形,平頂,南北向,長42.7米,寬15.5米,高8.2米,頂部中間又多出一層作為瞭望台使用,東西向,長15.5米,寬7.8米,高4.4米,該建築整體高12.6米。航空指揮所舊址是七三一部隊為配合野外實驗和細菌戰而設立的,指揮塔台和雷達設施都設定在這裡。日軍敗退前曾將其炸毀,解放後經修復用作其他用途,經過改建,面貌有所改變。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航空指揮所舊址
細菌彈組裝儲存室舊址
細菌彈組裝儲存室舊址占地面積約52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73平方米,磚混結構。細菌彈組裝儲存室舊址位於本部舊址東北,瓦斯發生室舊址北部,鐵路專用線舊址東部,原有2層樓房5棟,日軍敗退前曾將其炸毀,現僅存一棟。現存建築為一磚混結構長方形雙層建築,東西向,長約33米,寬約9米,高7.8米。另外還有兩處各約85平方米的地下儲藏室,其中一處被水泥預製板覆蓋,另一處位置不明。細菌彈組裝儲存室是七三一部隊“山口班”組裝和儲存細菌彈的場所。保存較好,為冶煉鑄造廠車間。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細菌彈組裝儲存室舊址
瓦斯發生室舊址
瓦斯發生室舊址占地面積約185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9平方米,磚混結構。瓦斯發生室舊址位於本部舊址東部,鐵路專用線舊址東側,該建築為一磚混結構的長方形二層建築,長14.7米,寬10米,高6.8米,加上煙囪高8.6米。七三一部隊敗退前將其炸毀。瓦斯發生室是七三一部隊生產和供應瓦斯的場所。解放後曾對其進行了修復並將內樓梯改為外樓梯,外樓梯寬1.1米。該建築現在保存較好,作為華龍鉛筆廠的廠房使用。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瓦斯發生室舊址
瓦斯地下儲藏室舊址
瓦斯地下儲藏室舊址占地面積約15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03平方米。鋼混結構。瓦斯地下儲藏室舊址位於瓦斯發生室舊址的東側,為平面圓形的鋼混結構,直徑為13米。分為地上地下兩層,地上部分高3.3米,地下深3.3米。瓦斯地下儲藏室是瓦斯發生室的配套工程,是專門用於儲存瓦斯的地方。現處於平房飼料加工廠院內。由於鋼混結構且處於地下,該建築保存較好,處於閒置並保護中。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瓦斯地下儲藏室舊址
特殊武器研製廠舊址
特殊武器研製廠舊址占地面積約2824平方米,位於黃鼠飼養室舊址西北約200米處,鐵路專用線舊址西側,是由四棟房圍成的四合大院,因此也叫“方形棟”,為了保密對外稱為七三一部隊的“兵器班”。現存遺址4個構築物,部分建築工廠仍在使用中。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特殊武器研製廠舊址
動物焚燒爐舊址
動物焚燒爐舊址占地面積約117平方米,磚、混凝土材質,位於本部舊址西北,現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廠區內。該建築為一磚混建築,平頂,破壞較為嚴重,現存鍋爐房的部分房頂和牆壁以及煙囪。鍋爐房長12.2米,寬約10米,高4.6米,煙囪為方形,高20.7米。動物焚燒爐以焚化動物屍體為主,偶爾用來焚化用作實驗的人的屍體,是七三一部隊三座焚屍爐中的一座。處於閒置保護中。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動物焚燒爐舊址
焚屍爐舊址
焚屍爐舊址占地面積3.8平方米,磚、混凝土材質,位於動物焚燒爐舊址西南100米處,鍋爐房已經完全不見,僅保留高16.3米的方形煙囪一座。焚屍爐是焚燒日本人屍體的地方,是七三一部隊三處焚屍爐中的一座。該建築損毀嚴重,處於閒置並保護中。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焚屍爐舊址
鐵路專用線舊址
鐵路專用線舊址占地面積約6400平方米(長約895米,自新疆大街北側本部圍牆起至動物繁育室舊址西側鐵路線盡端)。磚、混凝土材質。鐵路專用線南與平房火車站連線,北通第一倉庫,全長約4千米,中間設3處臨時站台。七三一部隊所用的器材、動物、細菌彈殼、燃料以及生活物資甚至部分被實驗者都用火車直接運至這裡。七三一部隊生產的各種細菌,培育的母本動物和專用設備,也從這裡發往各地。解放後,該鐵路專用線經過改修,現繼續使用,基本保持原狀。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鐵路專用線舊址
宿舍區舊址
七三一部隊宿舍區,曾被稱為“東鄉宿舍”、“東鄉村”、“士官樓”,是七三一部隊軍官、軍醫、士兵及家屬的生活住宅區。宿舍區建築群由軍人家屬宿舍、獨身宿舍、軍官宿舍及供水、供熱、供暖等配套設施構成,當時還設有學校、醫院、運動場、商業、娛樂、餐館、妓院、“東鄉神社”等設施。據調查,本部的兩眼深水井,一處水庫是宿舍區用水的來源,共有4條供水主幹線對宿舍區、細菌實驗區域供水,管道長約2200米,管徑0.2米。並在“連三樓”東側設鍋爐房一處,鋪設供熱管道3000米向宿舍區供熱。宿舍區位於今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大街和友協大街交會處的西南角,是由17棟建築構成的一個建築群,總占地面積為1.67公頃,這些建築均為東西向,磚木結構,“人”字形屋頂,走廊和樓梯置於外部。
給水塔舊址
給水塔舊址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平方米,磚、混凝土材質,位於本部舊址西南,平房區新疆大街15號,為一處磚混結構三層樓,平頂,平面呈方形,邊長為5.7米,頂部高15.6米,每層高約5米。該建築破壞較為嚴重,僅保存有四壁和房頂,二層和三層的地面皆塌毀,僅二層地面保留一小部分。給水塔是負責供應七三一部隊及宿舍區用水的建築設施。2002年對其進行加蓋維修,安裝了門窗和護欄,進行了單體保護。整體處於閒置保護中。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給水塔舊址
地下回水池舊址
地下回水池舊址占地面積約1170平方米,地下水池建築面積約1170平方米,回水池泵房舊址建築面積約38平方米。位於鍋爐房遺址東南側,其中地下水池頂部為鋼筋混凝結構,池壁與隔牆為磚混結構。長約39米,寬約30米,深約5.7米;回水池泵房舊址為磚混結構,長8.3米,寬4.5米,高約3米。地下回水池舊址是鍋爐發電機組的循環冷卻水的設施。保存較好,池壁牆體受溶凍影響水泥罩面脫落,磚體粉化。處於閒置保護中。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地下回水池舊址
城子溝野外實驗場遺址
城子溝野外實驗場遺址位於平房區舊址西南約4千米的平房區平新鎮平樂村轄區內,呈南北長方形約11.38公頃,外有土城牆,設東、南、西、北四門。遺址現存三面城牆遺址,城內為耕地。占地面積約11.38公頃,長約360米,寬約316米。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城子溝野外實驗場遺址

文物遺存

戰爭遺物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細菌實驗室及特設監獄、鍋爐房、回水池、動物焚燒爐及部分細菌彈殼廠的調查勘探與發掘,出土戰爭遺物1000多件,包括鐵器、玻璃器、銅器、陶瓷等,其中鐵器和玻璃器的數量最多。考古發現4處實驗設備燃燒灰坑,內有木炭,間雜大量的玻璃試管、導管和燒瓶等。近200個保存完好並裝有液體的瓶子,瓶體上依稀能看到“毒”字樣。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戰爭遺物

主要展覽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是一所遺址型博物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大街47號。開放面積約14.8萬平方米,展館陳列面積約6000平方米,館藏文物5200件,其中國家級珍貴文物207件。

價值意義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保存相對完整,保護區面積24.8萬平方米,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主權的重要罪證。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是愛國主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教育的重要陣地,是開展和平教育、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記錄歷史、警示世人的重要陣地,更是落實中央確定的“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精神的重要歷史遺址。

保護措施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全面有效保護始於1980年代,通過成立平房區文物管理所、“哈爾濱日本細菌工廠罪證展覽館”(現更名為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陳列館)等保護利用機構,對七三一舊址進行清理、勘察、發掘、保護、研究和管理工作,編制《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文物保護規劃》。 
2006年5月,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
遺址碑

所獲榮譽

1997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被中宣部授予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5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百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2012年,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舊址,路程約32.8千米,用時約35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