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思孟

侯思孟

侯思孟(Donald Holzman,1926-),1926出生於美國的芝加哥,是德國後裔,1955年,以一篇研究阮籍五言詩的論文獲得了耶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1957年受教於法國漢學大師戴密微門下,以《嵇康的生平和思想》(La vie etpenseede Hi K’ang)為題,獲得第二個博士學位:巴黎大學中文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思孟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美國芝加哥
  • 出生日期:1926年
  • 職業:文學,語言家,漢學家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 代表作品:《嵇康的生平與思想》
個人履歷,成就,評價,大事年表,學術成果,
侯思孟

個人履歷

侯思孟1960-1968年任《漢學書評》(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的編輯;此外曾在高等研究實驗學院第六組負責“中古社會”(經濟社會組)和“中古時代洛陽城”(文化組)項目的研究,並開設“中國中古時代文人與政治集團-文獻研究”課程。1968-1969年曾到台灣進修,師從台灣大學著名學者屈萬里、臺靜農教授門下。1974-1978年任國立科學研究中心古典漢學研究組主任。
1980年代初期侯思孟就是巴黎高等漢學研究所所屬的協作研究組第586組即中國文學與歷史研究組的主任,領導該組工作。當時中國文學與歷史研究組有研究人員18人。這個研究組在研究明清話本小說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績,用法文翻譯了《喻世明言》、《搜神記》等中國小說,編輯了《中國通俗話本小說分析與評論性目錄》(Inventaire analytique et critique du conte chinois en langue vulgaire.3 Bde.Paris,1978、1979、1981),編制這套《目錄》的工作,系由另一位法國中國學家雷威安(André Lévy,參閱有關雷威安的人物介紹情況)主持,已於1978、1979和1981年相繼出版了3冊。這個研究組還編輯了已譯成英、法、德文的中國文學譯本的書目。
1986-1989年任法國高等漢學研究院院長,負責ERA586組(中國歷史研究組)。這個研究組曾編輯了英、法、德文的中國文學譯本書目。1993年退休前任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研究所長。在社會科學高等研究學院從事中華帝國制度的研究。此所原由白樂日(?tienne Balazs,1905-1963)負責。白樂日退休後,侯思孟接任所長。侯思孟曾在密西很大學、京都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執教,歷任講師、研究學者、訪問教授等。退休前後,在世界上作了一系列的廣泛演講,先後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慕尼黑大學、日內瓦大學、京都大學等地講學。

成就

侯思孟主編了一系列的中國小說目錄提要,但他的專業領域卻不在此,用他自己的話說:“我主要研究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的詩和樂府”。也正因為如此,英籍漢學大師崔瑞德(Denis C.Twit chett)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其中漢魏六朝至隋初的文學史部分,就由侯思孟教授編寫。
侯思孟在師從戴密微期間,一心想學中國的“陶淵明”,可是老師戴密微認為要懂陶淵明,先得了解魏晉名士清淡之風,於是讓他在“竹林七賢”的阮籍和嵇康二人中先選一人進行研究,侯思孟選了作品比較多的嵇康。其實侯思孟對這兩人都有研究,不論是阮籍的詠懷詩,還是嵇康的幽憤詩,甚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數量眾多的樂府,都是侯思孟研究的對象。他在這方面的最著名的研究成果就是漢學著作《嵇康的生平與思想》和《詩與政治:阮籍生活與作品》兩本書。
侯思孟教授的《嵇康的生平與思想》是法國漢學界研究中國古代詩人的第一本專論(1980年,他又將嵇康的詩全部譯成法文,逐一加以評析,刊在《亞洲新聞》第268卷上)。這本著作的鮮明特點在於,將作家、作品放到其時代境遇中去考察,準確地把握了作品的真實含義,描述出了作為崇尚老莊的詩人嵇康之形象。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詩歌與政治:阮籍的生平和作品》里,他繼續運用這種“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82首《詠懷》詩的精神脈落和人生創見,洞燭幽微,超絕千古。

評價

侯思孟是法國的中國六朝研究權威人士,材料功夫非常到家。他的兩篇論文《神弦歌:中國5世紀的通俗宗教詩歌》與《曹植的神仙思想》,很見功力。作者傾向於認為曹植的遊仙詩接受了楚辭的諷喻傳統,發掘了思想上的一個真實而意味深長的發展過程。他認為,在這些詩里曹植得以從日常生活的挫折中解脫出來:“他必然把那些挫折視為自己所有抱負的徹底失敗。他把這種神仙傳統用作神話,再也不只是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寓言,而是從他的采邑和監獄的狹小限制中解放出來的幻想。”
在與歌德的思想進行對比中,有一個觀點是頗有啟發性的,歌德也並不相信中世紀天主教背後的教義,但天主教的想像使歌德賦予浮士德最終的神化。浮士德得到了升華,而曹植使我們相信他也可能對某種不朽的嚮往。侯思孟對曹植的作品所持有的認真而堅定的態度,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大事年表

1926出生於美國的芝加哥
1955年,以一篇研究阮籍五言詩的論文獲得了耶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
1957年受教於法國漢學大師戴密微門下,以《嵇康的生平和思想》(La vie etpenseede Hi K’ang)為題,獲得第二個博士學位:巴黎大學中文博士學位。
1960-1968年任《漢學書評》(Revu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的編輯
1968-1969年曾到台灣進修,師從台灣大學著名學者屈萬里、臺靜農教授門下。
1974-1978年任國立科學研究中心古典漢學研究組主任;
1986-1989年任法國高等漢學研究院院長,負責ERA586組(中國歷史研究組)

學術成果

《嵇康(223~262)的生平及其思想》〔法文標題為La vie et pensée de Hi Kang (223~262)〕,此書於1957年在荷蘭萊敦布里爾出版社出版.
《詩歌與政治:阮籍生活與作品》(劍橋,1976)
《中國上古與中古早期的山水欣賞:山水詩的產生》,台灣新竹,台灣清華出版社,1996。
編纂《中國劍橋史》中的漢魏文學史部分。
《孝子與孝女:古代中國長期遵奉孝道》,載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信使》雜誌中文版1987年第1期即總第79期
《中國詩歌中追溯出的最早期五言詩》(法文標題為Les premiers vers pentasyllabiques datés dans la poésie Chinoise),載於1974年在巴黎出版的《獻給戴密微先生的〈漢學雜編〉》第2卷。
《公元3世紀早期的中國文學批評》(用英文寫成,英文標題為Literary Criticism in China in the Early Third Century A.D.),載於瑞士伯爾尼出版的《亞洲雜誌》(德文刊名為Asiatische Studien)第28期,該期於1974年出版。
《竹林七賢和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法文標題為Les sept sages de la forêt des bambous et la société de leur temps),載於1956年在荷蘭萊頓出版的《通報》雜誌第42卷。
《嵇康的詩》第1部分〔法文標題為La poésie de Ji Kang(1??er? partie)〕,載於1980年出版的《亞洲雜誌》第268卷第1~2期(法文刊名為Journal Asiatique CCLXⅧ,1~2)。
《嵇康的詩》第2部分〔法文標題為La poésie de Ji Kang (2?e partie)〕,載於1980年出版的《亞洲雜誌》第268卷第3~4期(法文刊名為Journal Asiatique CCLXⅧ,3~4)。
《老舍:〈北京居民〉》,由保羅·巴迪、李治華、弗朗索瓦茲·莫勒、貝羅貝、馬蒂娜·瓦萊?特—?埃默里5人合譯,由保羅·巴迪作序,巴黎伽利瑪爾出版社1982年出版,這是侯思孟寫的一篇新書評介。《北京居民》的書名是幾位法譯者給加上去的,並非作者老舍原用的書名。侯思孟的這篇書評載於巴黎法國研究中國協會刊物《中國研究》1983年第2期內。
《為政治服務的藝術》(法文標題為L'art au service de la politique),載於1987年5月在巴黎出版的《文學畫報》242期。
論文《神弦歌:中國5世紀的通俗宗教詩歌》。
論文《曹植與神仙》。
論文《民歌與貴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