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莊商王陵區
發掘經過 1934年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安陽殷墟進行第九次發掘的後半期﹐對侯家莊南地和武官村的南霸台作了普遍調查﹐確定西北岡一帶為王陵區。從1934年秋至1935年底﹐發掘共歷3次﹐亦即殷墟第10~12次發掘。參加人員先後有梁思永﹑石璋如﹑劉燿(見
尹達)等﹐發掘面積共約1.7萬餘平方米﹐發掘了11座大墓和附近的1200餘座祭祀坑。
考古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0~1976年又進行了3次發掘﹐先後在武官村一帶發掘了1座大墓和210多座祭祀坑﹔另外﹐還鑽探出另1座大墓﹐據傳著名的司母戊鼎即出於此。
墓地布局 根據地形和墓葬的分布﹐這一墓地可分為東西兩區。西區共8座大墓﹕靠西邊的兩墓南北排列﹔靠東邊的4墓東西南北排列﹔中間的2墓單獨排列﹐其中1567號墓未竣工﹐並未埋人﹐被稱為“假大墓”。東區共5座大墓﹕北部4墓基本上東西排列﹐而傳出司母戊鼎的大墓則獨居南部。13座大墓儘管有墓道相互打破的現象 ﹐但無墓室相互打破者﹐可見是按照一定的布局安排的。在大墓之間和大墓附近﹐發現了極少的中小型墓和大量的“排葬坑”﹐均屬大墓的陪葬墓或祭祀坑。這些大墓的墓主均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這一墓地當是專為商王建置的陵園。
考古研究
分期根據墓道存在打破關係﹐可知這些大墓並不是同時建造的。墓已全部被盜﹐殘存隨葬品極少﹐給分期與斷代研究帶來困難。50年來﹐學者們曾從不同角度對這些大墓做過多次分期研究﹐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見。
根據打破關係﹐可確定3組大墓的相對年代。西區有兩組﹕一組是1217號墓的北墓道打破1500號墓的南墓道﹐可知後者早於前者。另一組是1002號墓的北墓道打破1004號墓的南墓道﹔1004號墓的東墓道和南墓道以及1550號墓的西墓道又分別打破1001號墓的北﹑西﹑南墓道。可見1001號最早﹐1004號次之﹐1002號最晚﹔1550號墓也晚於1001號﹐但與其他兩墓的關係尚不能確定。東區的1400號墓的西墓道打破1443號墓的南墓道﹐可見後者早於前者。
研究
以殷墟的文化分期為標準﹐結合部分隨葬品考察﹐較多學者認為﹕相當於殷墟二期的有1001號墓和武官大墓﹐絕對年代在武丁﹑祖庚﹑祖甲時期﹔相當於殷墟三期的有1004號和1002號墓﹐絕對年代在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相當於殷墟四期的有1003號墓﹐絕對年代在帝乙﹑帝辛時期。1443號和 1129號墓因資料欠缺﹐很少有人直接推斷其絕對年代。除1567號墓外﹐餘者下5墓的絕對年代﹐各家意見相差較大。西北岡商代大墓的年代與分期﹐有必要進行再研究。
墓制
除1567號墓外﹐12座墓葬的形制﹑結構﹑規模雖各有異同﹐但都包括墓道﹑墓室和槨室幾個部分。以墓道的數量可分3類﹕帶4個墓道者8座﹔南北2個墓道 ﹐與墓室合成“中”字形者3座﹔只有南墓道﹐與墓室合成“甲”字形者1座。以墓室形狀劃分﹐亦可分為3類﹕呈亞字形者2座﹐近方形者3座﹐呈長方形者7 座。以1001號墓為例﹐墓口作“亞”字形﹐南北長18.9米﹐東西長13.75米﹐深10.5米。4個墓道中最長的南墓道長30.7米﹐寬7.8米﹔最短的西墓道長7.4米﹐寬3.75米。墓葬總面積達712.75平方米。槨室位於墓室中間﹐平面呈“亞”字形﹐高約3米。地板可能是柏木﹐未經精工修治。室壁也用木板搭成﹐發現有雕刻花紋痕跡﹐塗紅色﹐並鑲嵌野豬牙片﹐在地板上發現有方形的凹穴﹐大概是支撐木室頂部的立柱的礎穴。墓底有9個長方形小坑﹕中央﹑墓室四角各1個﹐墓室四角與槨室四角之間各1個﹐坑內均有殉人﹐似有奠基意義。
隨葬器物
所有大墓都被多次盜掘﹐僅在槨頂外四階上﹑棺內﹑墓底小坑﹑腰坑及墓道內等處見有殘餘的隨葬品。另外﹐在盜坑填土中也清理出一些玉﹑石﹑骨﹑角﹑牙﹑蚌﹑白陶﹑黃金等殘器或殘片。青銅禮器發現不多﹐器形有鼎﹑﹑ 觚﹑爵﹑觶﹑尊﹑斝﹑盉﹑卣﹑勺﹑盤﹑盂﹑壺等。其中1104號墓出土的鹿方鼎和牛方鼎﹐分別高60.9和73.3.厘米。重60.4和110.4公斤﹐ 堪稱王室重器。青銅車馬器﹑兵器﹑工具等發現較多﹐在1004號墓的南墓道中﹐發現成層的戈﹑矛﹑胄等﹐其中銅矛達731件。
殉葬人
各大墓大都有殉葬人﹐1001號墓殉人超過164 人。與墓主同穴者約96人以上﹐分置4處﹕第1處殉9個壯年男子﹐各持一戈﹐伴隨一犬﹐分置在墓底9個長方形小坑中﹐可能是作為墓主人的武裝侍衛而被殉葬的。第2處為木槨外側﹐發現殉1人(已被擾亂﹐原來可能不只1人)。第3處為木槨頂部周圍四階﹐共殉11人﹐有的有棺木﹐並隨葬綠松石等裝飾品﹐個別的隨葬銅戈﹐大概是墓主人生前最親近的侍從﹐有的無棺木﹐而同木器﹑抬架等混在一起﹐大概是般運禮器和管理儀仗的人。第4處為墓道夯土之中﹐共殉75人(統計不完全)以上﹐有的有墓坑﹐並隨葬少量青銅禮器﹐有的則身首分置﹐分別埋在不同深度的夯土中﹐或10人一組﹐或6人一組﹐或3~4人一組﹐排列似有一定的次序﹐這些被砍頭的殉人多數都未成年﹐甚至有幼兒。與墓主異穴者﹐全在大墓的東側﹐已發現22坑﹐另外還有馬坑﹐據不完全統計﹐共有68人。其中最大的墓坑棺槨具備﹐隨葬銅禮器﹐並有殉葬人﹐推測這些人可能是墓主生前田獵遊樂的隨從﹐而有殉葬人的墓﹐其墓主可能是領班之類的人物。
這些殉葬人或可分成5個等級﹕第1等1人﹐即那個有殉葬人的所謂“領班”﹔第2等2人﹐在墓道內﹐有墓室﹐並隨葬銅禮器﹔第3等6人﹐在四階上﹐有棺木和隨葬裝飾品﹔第4等82人﹐無棺木﹐包括墓底持戈的武士﹑槨外的巡邏者﹑四階上的禮樂器儀仗搬運者以及墓外的遊獵隨從﹔第5等73人﹐即在墓道內的身首分離者。嚴格地說來﹐第5等已不算是殉人﹐而是
人牲(見人殉和人牲)。
中國商代晚期的王陵區。位於河南安 陽西北郊侯家莊附近。從1934年起發掘,已發現晚商大墓13座,祭祀坑1400餘個。墓地分東、西兩區。西區有大墓8座,東區5座,均有一定布局。大墓外附有少量陪葬的中小型墓及祭祀坑。據研究,這些大墓為商王武丁至帝乙、帝辛(紂王)時期的商王及王室成員的陵寢。
王陵
13座大墓中,除一座因未竣工而未埋入外,其餘12座都有墓道、墓室和槨室。其中8座為墓室四邊各出一條墓道的墓,整個墓呈亞字形。3座為南北各出一條墓道的墓,墓呈中字形。1座只有南墓道,墓平面作甲字形。最大的1001號大墓,墓室長18.9米,寬13.75米,深10.5米,最長的南墓道長30.7米,總面積達712.75平方米。其槨室用木板搭成,有的木板還雕刻花紋,塗以紅色,並鑲嵌野豬牙片。墓底有9個長方形小坑,坑內均有殉人。
這批大墓曾多次被盜掘,隨葬品大多不存,從劫餘的物品可知,有銅、玉、石、骨、角、牙、蚌、白陶、黃金等質地的製品。1104號墓出土的牛方鼎和鹿方鼎,分別高73.3厘米和60.9厘米,重110.4千克和60.4千克,是王室重器。著名的司母戊鼎重875千克,相傳出自東區的一座甲字型大墓中。此外,還出土工具、兵器、車馬器等,如1004號大墓南墓道中發現成層的戈、矛、胄等兵器,其中僅銅矛就有731件。
這些大墓都有人殉與人牲。如1001號大墓殉人總數超過164人。而人牲除在埋葬過程中被殺戮埋在填土中的外 ,還大批埋入大墓附近的祭祀坑。
祭祀坑
王陵區內的祭祀坑集中在東西長450米 、南北寬250米的範圍內,分東 、西兩區。習慣上稱作西北岡祭祀坑。已發掘的1400多個祭祀坑,約占總數的一半以上。這些祭祀坑排列整齊,絕大多數埋人,少數埋動物(象、狗、牛、豬、羊、狐等),個別埋車。坑中的人骨,有全軀的,有身首分離的,也有無頭軀體。多數每坑埋放10人,無隨葬品。人牲多是處死後埋入,但也有活埋的。經鑑定無頭死者均為男性,年齡多在15~20歲之間 ,少數為30~35歲之間。女性與兒童多為全軀,年齡在22~28歲和6~10歲之間。他們屬蒙古人種的東亞、北亞和南亞類型,與商代中小型墓中死者的人種成分有別,可能多屬戰俘。從卜辭有關人祭的資料推斷,是商王舉行祭祀儀式時殺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