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勉忠

侯勉忠

侯勉忠原本不是用“勉忠”這個名,民國版《清遠縣誌》稱他為侯陳帶,新中國的《清遠縣誌》稱他為侯純戴。他的前半生,是一名與晚清政權進行長期鬥爭的廣東天地會紅巾軍起義(也稱洪兵起義)將領,為混淆視線,使用不同名字是常事。兩廣地區的天地會起義遭到清朝廷鎮壓後,侯陳帶率領的起義部隊也獨木難支,最終接受清朝政府的招安,他被迫改名為“侯勉忠”,以示效忠清政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侯勉忠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清新縣太平鎮旺鰲崗
  • 出生日期:1824年
人物簡介,秘密組織天地會,天地會起義席捲兩廣,被迫接受招安,帶兵抗擊法軍,歷史評價,

人物簡介

易名後的侯勉忠拒絕幫助清朝廷追殺其他起義部隊,而是前往中越邊境,成為抗擊法國侵略者的一支重要力量。他曾協助馮子材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晚年,在清朝精簡鄉勇的過程中,他又解甲歸田,回到自己家鄉清新縣太平鎮,為該縣老百姓出一份力。

秘密組織天地會

1824年,侯勉忠出生於清新縣太平鎮旺鰲崗一個貧窮農民家庭。由於家貧,侯勉忠讀書很少。青年時跟從廣州著名拳師譚敏等學習,練就一身武藝,決心報效國家。初時,他來到省城廣州應考武舉,成績名列前茅,但他不懂官話,又不會奉承,被考官遣往駐守邊關。這讓他十分氣憤,便銷差不乾,加入了民間結社天地會。
侯勉忠
天地會是產生於清初的民間秘密結社,活動於五嶺南北的閩、粵、桂、贛、湘、黔各省,參加天地會的人統稱“洪門”,有許多堂號。廣州附近的天地會眾,在鴉片戰爭以後,還踴躍參加了反對英國侵略者的鬥爭。
粵、桂、湘各省天地會連綿不斷的武裝起事,是太平天國革命風暴的前奏,它們為太平天國鍛鍊了民眾,組織了民眾。
鹹豐三年(1853年)3月1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為“天京”,派人到各省號召回響起義。廣東天地會紛紛回響太平軍。這時,侯勉忠在農村以“同慶堂”為基地,秘密組織天地會,以學拳習武為名,培養起義骨幹力量,準備起義。
鹹豐四年(1854年)6月10日,東莞天地會首領何六等率眾在東莞縣石龍鎮起義,17日占領縣城,揭開了廣東省城附近天地會起義的序幕。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3萬餘人,擁有船隻600餘艘。接著,佛山天地會首領陳開發動起義,隨即占領佛山。李文茂、陳顯良等人在省城廣州起義。起義者頭裹紅巾,或腰纏紅帶,自稱“洪兵”,又稱“紅巾軍”。

天地會起義席捲兩廣

此後,廣東省各州縣紛紛豎旗回響。各地的起義軍,大股有數萬至十多萬人,小股數千、數百人,不可勝計。1854年,侯勉忠與廣寧、四會、三水、花縣及清遠陳金缸、練四虎、林大年、巢潤章、鄭金等路起義軍聯合作戰,圍攻當時的清遠縣城。
清遠的清軍守備賴明貴棄暗投明,打開北門,歡迎農民起義軍進城。起義軍乘勝前進,掃蕩清遠縣清軍殘餘。侯勉忠在攻陷清遠縣城之後,又率領清遠農民起義軍回響廣州紅巾軍首領陳開李文茂、陳顯良的號召,配合各路起義軍,在廣州東郊參加圍攻廣州的外圍戰鬥。
各地的起義軍風起雲湧,勢如破竹。面對這種局勢,中外反動派驚恐不安。他們密鑼緊鼓地策劃撲滅這場起義。清政府一面嚴責廣東督撫全力對付起義軍,一面從桂、湘、贛、閩、浙各省調兵援粵。
由於中外反動派的聯合反撲,加上本身的弱點,起義軍攻取廣州的戰略意圖未能實現,於1855年初,解除了對廣州的圍攻,分頭向西、向北作戰略轉移。此後起義軍大體分為幾路進行轉移,其中最重要的有:陳開李文茂等率部沿西江西上進入廣西;何六陳金缸周春等往北進入湖南;陳顯良、練四虎、侯勉忠等聯合沿北江轉入清遠以北的山區。
1855年3月2日,清遠縣知縣程兆桂乘農民起義軍集中兵力圍攻廣州之隙攻擊清遠縣城,侯勉忠回師清遠救援。清遠知縣程兆桂驚慌失措,與駐守縣城的官軍一道,丟盔棄甲,狼狽逃走。
在戰鬥期間,三水縣“全勝堂”天地會大元帥陳金缸得知侯勉忠武功超群,是難得的戰將,便與他結拜為兄弟,任命他與鄭金為起義軍的左右先鋒。

被迫接受招安

分頭轉移的各路起義軍中,以何六陳金缸為首進入湖南的一支最為曲折。
從廣州一路北上後,何六等率眾數十萬進入湘南,連克郴州、桂陽州等十餘州縣,並擬繼續向北用兵,會合由鄂南下入湘的太平軍。郴州等地的天地會也紛起回響,聲威大振。但由於敵人的重兵圍剿與起義軍主要領導人內部不和,北上計畫未能實現。
1856年初,郴州等地相繼失守,何六犧牲。陳金缸則率部又南下折回粵北,再轉移到粵、桂交界。
1857年2月12日,陳金缸召集清遠陽山廣寧四會、懷集各路義軍首領會議。會上決定建立王號,統一各軍號令,義軍轉攻懷集縣城。是年9月,起義軍攻克懷集,下旬,陳金缸建國號為“大洪”,改稱南興王,封侯勉忠為左都元帥。
在大洪政權中,侯勉忠雖然是陳金缸部隊起義軍中戰功赫赫的左都元帥,但他遭到陳金缸外甥、大元帥鄭金的妒忌和排斥打擊。
1858年,感到勢力大為減弱的南興王陳金缸致書太平軍將領,表示歸附太平天國,洪秀全封陳金缸為王,侯勉忠為列侯,他們在廣東遙領受封,成為太平天國的一部分。
1859年5月,鄭金因與練四虎、侯勉忠爭奪懷集控制權發生內訌。侯勉忠與練四虎不敵,各自率部離開,自打旗號到英德大灣崗一帶活動。從此,侯勉忠率部加入北江天地會鎮國公陳顯良部,並與石達開手下的周春花旗部活動於連州、清遠、英德、四會等縣。
在1860年秋,大洪政權失去了懷集根據地,向南退卻,1861年初,攻克信宜縣。清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清廣東陸路提督(一品武官)昆壽調集8萬大軍圍攻信宜
初戰的失利和清廷的利誘使大洪國領導層開始動搖,大元帥鄭金直接面勸陳金缸降清,被陳怒斥後,為了使陳不破壞其投降大計,於9月8日指使手下闖入王府殺害了陳金缸,以最高統帥的身份下令大洪國全體將士降清。此後鄭金改名“鄭紹忠”,成為清廷的鷹犬,最後官至尚書銜、虎門提督。練四虎遭敵暗算,在陽山戰死。
侯勉忠逃出鄭金的追殺之後,在英德率領手下二萬餘人接受清政府招安,正式改名“侯勉忠”,但他拒絕追殺“紅巾軍”殘部,要求前往中越邊境駐守。

帶兵抗擊法軍

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清朝起用老將馮子材抗擊法軍。劉永福組織黑旗軍在越南抗法,侯勉忠亦帶兵前往參加戰鬥,深入越南境內與法國侵略軍展開決戰,並配合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中法戰爭勝利結束,侯勉忠得到清廷賞賜花翎和“技勇巴圖魯”稱號,官至瓊州鎮總兵、記名提督,從一品將軍。
鎮壓了太平天國和各地起義運動後,清朝裁減地方兵勇,侯勉忠只得解兵歸田。他將應補發的欠餉白銀二萬餘兩,繳回國庫,使朝廷復準獎加清遠文武學額二名,他的行為得到家鄉人的齊聲讚頌。
侯勉忠解甲歸田後,熱心桑梓公益事業,待人和好,惠及鄉人。村人有困難,他樂於幫助,有求必應。他出錢在村前修了兩米寬的官路,通到太平鎮,方便民眾,他深感沒有文化之苦,便將旺鰲崗西廟修好做私塾,讓青少年有讀書之所。
侯勉忠關心花塘基基圍的建設,發動鄉親出錢出力,每年將基圍築高加固。每逢洪水出現險情,他都親自指揮鄉親們抗洪救基。遇到缺口過水,他就跳下去以身堵水,還指揮民眾用沙包泥土保住基圍。他喜歡和支持劃龍船,自己做龍船參加每年一度的龍舟競賽,從而帶動了鄉間文化體育活動。
侯勉忠於1899年4月去世,享年75歲。

歷史評價

洪兵起義:廣東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壯舉
廣東洪兵起義從爆發到1864年最後失敗,前後堅持了11年之久,成為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近代中國第一次革命高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時遍布全國各地的各族人民起義隊伍中,除太平天國外,它同捻軍是兩支規模最大的革命隊伍,是太平天國的南北兩大友軍。
就天地會這個民間秘密結社的本身而論,在它產生以後的全部活動中,以這次起義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影響最為深遠,是它最光彩的一次壯舉,因而它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也都表露得最充分。所以,對於這場起義的歷史進行科學研討,對於研究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歷史,以及研究天地會的歷史,都是有意義的。
經過這場起義,天地會在兩廣以及南方各省城鄉,始終保持著雄厚的力量。到後來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領導民主革命的時期,天地會眾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派重要的民眾基礎。天地會這個民間的秘密結社,則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南方各省和海外僑胞中聯繫民眾的一個重要紐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攻陷北京,清政府投降。起義軍建立政權並發布告諭,明確指出起義的目的,就是要“起兵剿滅清國”。這些文告表明,天地會之所以發動起義,推翻清朝政府,不僅是因為清政府對勞動人民實行殘酷的封建統治和剝削,而且還因為它在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面前喪師辱國,實行民族投降主義。
中國近代史上人民民眾反對清政府的武裝起義的文告中,如此明確地把反對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和反對外國侵略緊密地結合起來,如此明確地譴責和揭露清政府實行民族投降主義,這還是第一次。
起義軍的這種思想和認識,當然是樸素的、感性的,但卻是非常可貴的。它是當時廣東地區所特有的那種十分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直接產物,是鴉片戰爭以來廣東人民反侵略反投降愛國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在起義軍政權比較穩定的區域之內,政治上的確有所變革,民眾的負擔有所減輕。由於起義軍反對清政府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者的綱領、口號和行動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民眾的願望,滿足了人民民眾的要求,因而他們得到了廣大民眾的熱情擁護。
亂世梟雄,後世景仰
據說,清遠市區北郊的金芝觀今年將開光,迎接各地的香客。金芝觀的前身是靈源寺的近鄰,始建於清朝順治年間的靈源寺其實是毀於廣東紅巾軍起義期間。
據光緒《清遠縣誌》記載:“靈源寺位於後崗清水塘畔,清順治十二年由僧人海勛倡議,邑人捐建而成,鹹豐六年(1856年)毀於賊。”經文史部門專家考證,當年的靈源寺四周,就是“紅巾軍”麈戰的戰場。在天地會洪兵四處攻城略地時,清遠高田鄉舉人郭鐘熙與他的郭氏宗室組織了一支地方團練,號稱“郭家軍”,與當地的土豪鄉紳聯起手來對付“紅巾軍”。
當時紅巾軍已占領清遠縣城,高田和太平的郭氏兄弟們自告奮勇,趁紅巾軍主力部隊離開清遠城之時,率領鄉勇夜襲清遠城,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在血色黎明中收復了縣城。
紅巾軍”撤出縣城後退守郊外的金雞岩靈源寺,清廷官兵在驚魂稍定後也捲土重來。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對手,“紅巾軍”堅守陣地,等待救援,誓死不降。經過兩天兩夜激戰,最後,“紅巾軍”與靈源寺一道,同時葬身火海,徹底玉石俱焚,灰飛煙滅。鼎盛了200年的靈源寺從此消失於世人視野。後人讀史至此,無不扼腕長嘆。
郭鐘熙因戰功受到清政府誥封的嘉獎。在封建社會,一介文人能博得如此輝煌成績,可以說是光宗耀祖了。
回顧像侯勉忠、陳金缸、練四虎這些活動於清遠境內的起義將領,以及他們的對手、維護地主階級政權的郭鐘熙等郭氏精英,孰是孰非,很難分辨得清,但在那個烽煙四起的亂世中,都可稱作梟雄。他們書寫的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均為後人所景仰。
侯勉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