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納爵書信,早期基督教使徒後教父著作之一。傳為依納爵(安提阿的)著。約於110—117年之間成書。用希臘文寫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依納爵書信
- 作者:依納爵(安提阿的)
依納爵書信,早期基督教使徒後教父著作之一。傳為依納爵(安提阿的)著。約於110—117年之間成書。用希臘文寫成。
依納爵書信,早期基督教使徒後教父著作之一。傳為依納爵(安提阿的)著。約於110—117年之間成書。用希臘文寫成。依納爵書信,早期基督教使徒後教父著作之一。傳為依納爵(安提阿的)著。約於110—117年之間成書。計有分别致...
按神的意志和能力來講則是上帝的兒子,但耶穌並非與聖父完全等同,與基督合一是人獲得生命的必要條件,這種生命通過領聖餐而獲得上帝的道成肉身是為了啟示一個新人類。強調教會的統一,認為分裂是萬惡之源。首創以“大公”(Katholikos)一詞來形容教會,後被普遍接受。留有《依納爵書信》,收希臘文書信7封。
原本為希臘文,110—120年間成書,現存殘缺抄本數種,只有古拉丁文本較完整。信內有很多段落與《新約聖經》文句近似或雷同,與《保羅致腓立比人書》雷同尤多。另有3處引自《舊約聖經》。表揚教會對依納爵(安提阿的)接待,鼓勵信徒寄希望於來世,並在現世正直友愛地生活。信尾另附《依納爵書信》一件。
大量篇幅取材於《舊約聖經》,有些內容也與《新約聖經》的文句相近,並引用《十二使徒遺訓》、《依納爵書信》等。還收有許多據稱出自使徒“口傳”的教義、教規。論述主教的職責、認罪懺悔、禮儀和教徒於受迫害期間的態度和表現等。原書已佚。可能為《使徒憲典》和《使徒法規》二書的前身, 或為二者節本的合編...
,沒有人對這本書的真確性提出質疑。公元第二世紀初期的依納爵、赫爾梅斯(Hermas)和巴拿巴(Barnabas)也提及過這封書信。彼得前書與聖經其它部分協調一致,信中向“分散在本都、加拉太 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小亞細亞的各地區)寄居的”猶太籍和非猶太籍基督徒提出一項有力的信息。——彼前1:1 ...
簡稱“大公性”。基督教神學教會論用語。源於希臘文 katholikos,意為“普遍的”、“遍布的”。首次為教父依納爵(Ignatius)用於《致士每拿教會之書信》中:“凡耶穌基督所在之處,即大公教會之所在”。謂可見教會雖遍布各地,其實體卻是獨一的基督身體,地方教會系普遍臨在於世間之大公教會的實顯。後被用於《尼...
即“教會的大公性”(Catholicity of the Church)。基督教神學教會論用語。源於希臘文katholikos,意為“普遍的”、“遍布的”。首次為教父依納爵(Ignatius)用於《致士每拿教會之書信》中:“凡耶穌基督所在之處,即大公教會之所在”。謂可見教會雖遍布各地,其實體卻是獨一的基督身體,地方教會系普遍臨在於...
其中最著名的有《安提約基依納爵的信函》(The Letters of Ignatius of Antioch)、《玻利加伯之殉道》(The Martyrdom of Polycarp)、《致里昂和維尼教會書信》(The Letter to theChurches of Lyons and Vienne)。在初期教會中,有人編輯一系列的歷史檔案,即所謂的《殉教者列傳》,臚列殉道者的名字,為使教友在...
《宗徒大事錄》記載,保祿在努力傳教時,早已預設了其他官方(地方)領導人員的存在;同樣保祿書信也可為證(格前十二28;斐一1)。不過,事實上歷史學家不太清楚的知道,這些繼承宗徒聖職是如何具體地實施其職權的;但是,讀者可以推論,繼承的動機(除了第一點,即減輕宗徒的負擔之外)在宗徒們離去之後能夠清楚地...
即“教會的大公性”(Catholicity of the Church,簡稱“大公性”)。基督教神學教會論用語。源於希臘文katholikos,意為“普遍的”、“遍布的”。教父依納爵首創以“大公”(Katholikos)一詞來形容教會,後被普遍接受。教父依納爵(Ignatius)用於《致士每拿教會之書信》中:“凡耶穌基督所在之處,即大公教會之...
念本日經內[書信]。*書信是耶穌的宗徒所書,教我們應怎樣參與彌撒祭禮,及在彌撒前後應怎樣生活。念本日經內[升階經]。神父回到祭台的中央,默念:全能的天主,你從前曾用熱烈的炭火潔淨了先知依撒意亞的嘴唇,現在也請把我的心和嘴唇潔淨一下;依你的仁慈,使我內外皆潔,好能傅布你的福音。為我等主基督。
詔書(Bulla)是教宗發出的信函,是教會法最重要的來源。在詔書中,教宗名諱與“主教,天主眾仆之仆”的字樣以大於正文的字型出現在全文起始,有時還加以彩色勾繪,甚至獨占一行,是教宗詔書醒目的標誌性抬頭。因此,“天主眾仆之仆”這個貌似謙卑的名號,實質上也是教宗權威的象徵。“天主眾仆之仆”名號的使用,常常會...
經過一輪充滿敵意的信函往返後,佛提烏在867 年於君士坦丁堡召開會議,罷黜了教宗尼古拉二世,並將他逐出教會。君士坦丁的教長 佛提烏能作教長是與凱撒巴達斯和他的侄子有關,年輕的皇帝-麥可在856年結束了攝政的西奧多拉(Theodora)和Drome Theoktistos的管理。在858年,當時的君主伊格那丟(Ignatios)反對凱撒巴達斯...
1698年,耶穌會傳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來華,後來他的介紹中國文化的書信,影響了法國啟蒙運動學者伏爾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傳教士白晉、杜德美、雷孝思等人主持測量繪製全國地圖,歷時11年,繪成《皇輿全覽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景德鎮傳教七年的耶穌會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寫長信給法國...
他由澳門給果阿的耶穌會省長寫信,說明自己的意思。不久印度耶穌會省長神父魯依(Yincento Ruiz S. J. )便遵從范監會神父的意旨,委派費拉利(Bernardio de Ferraris,S.J.)神父前來。但是費氏這時已經不能趕及高晉(Cochin)即開的船隻。魯依省長神父於是便改派羅明堅前來。不久利瑪竇神父和巴范濟(Francis ...
《生命中的耶穌》是香港基道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盧雲神父。內容介紹 前言 書信一――耶穌:我們存在的心 書信二――耶穌:釋放的神 書信三――耶穌:憐憫的神 書信四――耶穌:降卑的神 書信五――耶穌:慈愛的神 書信六――耶穌:隱藏的神 書信七――聆聽耶穌 ———「生命中的耶穌」的寫作起緣是...
在全歐洲人對科學進步保持了絕對信心的同時,《中國人信札》的作者劃分了人文科學與物質科學的界限,透過人物的書信交流以及他們類似人類學家的精神探險,對各地的風俗、信仰、精神文明、人民性格和政體都作了系統的分析。這些信件還涵蓋了對孔子儒學思想的解讀、對人類思想與物質起源的思考、對文明與政體盛極必衰的感嘆...
公元3世紀時伊朗宗教領袖摩尼在一封書信中提到阿克蘇姆王國,稱之為世界現有四大王國之一。阿拉伯半島上的賽伯伊碑文敘述了衣索比亞加大拉特(Gadarat)皇帝的功績,他占領了采法爾(Zafar)和薩瓦(Sava)城(今塔伊茲〔Taizz〕)及紅海上的奧塞利斯(Ocelis)港和穆薩(Muza)港。以後的阿拉伯碑文提到衣索比亞皇帝瓦澤卜一世(...
第二節 安提阿的依納爵 第三節 《十二使徒遺訓》第四節 希拉波立的帕皮亞 第五節 《巴拿巴書信》第六節 士每拿的波利卡普 第七節 羅馬的赫馬 第八節 所謂的《革利免二書》第九節 小結 第四章 新約正典形成中的各種影響因素 第一節 靈知派 第二節 馬西昂 第三節 孟他努派 第四節 大迫害和...
當時教宗薛里西曾寫信給塔拉乾那主教說:“我們期望行為端肅、生活聖善、實踐信德的隱修士,獲得準許,負起神職責任。”1311年,教宗克萊孟五世說:“為了崇拜的禮儀不斷增加,我們曉示各隱修士,在他們的院長得到通知,在解除一切法規上的約束後,他們就應該準備隨時接受一切神聖的職務。”最後,教宗克萊孟入世頒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