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稱“大公性”。基督教神學教會論用語。源於希臘文 katholikos,意為“普遍的”、“遍布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會的大公性
- 外文名:Catholicity of the Church
簡稱“大公性”。基督教神學教會論用語。源於希臘文 katholikos,意為“普遍的”、“遍布的”。
簡稱“大公性”。基督教神學教會論用語。源於希臘文 katholikos,意為“普遍的”、“遍布的”。首次為教父依納爵(Ignatius)用於《致士每拿教會之書信》中:“凡耶穌基督所在之處,即大公教會之所在”。謂可見教會雖...
《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中國天主教會》是一本202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國鵬。內容簡介 《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中國天主教會》一書以中國化與大公性雙重張力下的當代中國天主教為論域,全書點面結合,側重考察和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在中國化和大公性雙重維度內的自身建構與路徑...
)由此可見,大公會議不僅是,而且應該是至一、至聖、至公及宗徒的教會的真實表征。在一致而和諧的決定上,它表現教會的至一性。而它外在的架構、基本的態度以及會議的決定都在遵循著福音的精神,這顯示教會的至聖本質。至於教會的大公性則在個別教會有責任確認並遵守會議的決策表現出來。最後,宗徒的精神、宗徒的...
從教會內來的危機有:(1)教會的世俗化,(2)不合乎聖經的信仰,(3)不關心聖經的教義。引言:神的榮耀離開了嗎? 1. 教會的由來 2. 有形的與無形的教會 3. 爭戰的與勝利的教會 4. 教會的超越性 5. 教會的合一性與多元性 6. 教會的聯合與分歧 7. 教會的聖潔性 8. 教會的大公性 9. 教會的使徒性 10...
他們重申康士坦斯會議的決策,宣稱大公會議位居教皇之上,限令教皇和他的樞機主教們在三個月內到達巴塞爾,否則將以抗命之罪接受征訊。歐日尼四世在不得已之下和與會教長們進行談判,撤回解散令,承認巴塞爾會議(自一開始即有)的大公性;並且讚揚它在各方面的功績,容許它繼續討論各種有關教會改革(其實是教皇權力的...
拉特朗第一屆大公會議Council, Lateran I是教會第九屆大公會議,由教宗加理斯篤二世(Callistus II, 1119-1124)所召開,從1123年3月18日至27日(4月6日?)在羅馬拉特朗宮舉行。有一些歷史學家懷疑它的大公性。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肯定《伏姆斯協約》(Concordat of Worms),解決售賣聖職的問題。 事件背景 聖職售賣是十二...
’之說,他們仍承認在聖體中基督的真實臨在。禮儀相似羅馬禮,並且以地方語言舉行。每一個主教區都是獨立的,由一位主教管理;最高權威來自聖職人員和教友共同組成的會議;會議甚至可以選舉主教。自從1931年開始,老派天主教會與英國聖公會達成協定,相互承認對方的大公性和獨立性,並且可以參與對方的聖事。
況且,教會日後,尤其是加采東會議,都正面地承認濟利祿主持的會議的正統性。(2) 這屆大公會議雖由皇帝召開且得到教皇同意,然而與會人仕卻差不多全是東方主教;那么,它能否代表整個(東方和西方)教會一致的意見,而真正堪稱為“大公”會議呢?有關這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回答:它的大公性由羅馬欽使的到來而...
君士坦丁堡第四屆大公會議是教會歷史上第八屆大公會議,它是東西方教會大分裂之前最後的一屆大公會議。在西方,它的大公性始終沒有受到質疑。東方教會卻在與西方教會分裂後否認它的合法性,因而,東方教會只接受前七屆大公會議的法律地位。事件背景 這屆大公會議主要是為制裁佛提烏斯(photius)於公元 859年鼓吹裂教之...